潘旺
摘? ?要: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老齡化風險和老年保障需求同步顯現。與城市老年人口相比,農村高齡老人患病幾率更高、身體機能衰退更快,有著更高的日常照護需求和精神關愛需求。根據課題組2021年調查發現,當前農村高齡老人養老存在政府養老金供給水平低、看病難、看病貴、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和福利保障不健全等問題。對問題分析后發現,是由于政府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弱勢等原因造成的。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加大政府的財政和服務投入、健全老年醫療保障體系、大力促進社會養老與社區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等政策性意見,希望能為提高農村高齡老年人生活質量,改善我國農村養老現狀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養老;高齡老人;養老保障
中圖分類號:F323.8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6-0057-03
一、農村高齡老人老年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養老金供給水平低
根據課題組2021年在江蘇省淮安市抽樣200名農村高齡老人進行調查發現,農村高齡老人的經濟收入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有固定的退休金,這部分老年人口占比較低,僅占19%;另一部分由子女補貼,81%農村高齡老人未參加養老保險,沒有固定收入,大多要依靠子女每月供養。目前,淮安市基礎養老金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每個月只有180元左右,水平偏低,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如果子女失去了供養能力,他們的生活就難以維持;一旦患病需要治療,就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對農村高齡老人月收入進行調查時發現,農村高齡老人退休金收入偏低,且存在城鄉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城市老年人獲取資源的機會多,除了領取基礎養老金外,社區會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而在農村,高齡老人年輕時主要以務農為生,年老后沒有能力勞作也就沒有收入,村里沒有副業,難以提供經濟支持,自然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基礎養老金維持生活。另一方面,一些本該享受低保待遇的低收入高齡老人,由于老伴有退休金或者子女較多常常被排斥在體系外。
(二)看病難、看病貴、看不起病
農村高齡老人相較于城市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態更差,醫療需求更高,醫療支出占其總支出的比重更大。本次調查對象中65%的農村高齡老人患有慢性疾病,該部分人群月均醫療支出達到335元,占其所有生活開支的一半以上。其中,患高血壓的老年人最多,占35.50%;其次是患有糖尿病的高齡老人,占29%;冠心病、腦卒中等其他疾病占比較小。這些慢性病需要長時間的藥物維持,這無疑給這些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經濟負擔。訪談中發現,由于某些特殊病種政府補貼力度小、藥品價格高、患者自費費用高,不少老人為了節省開支,抱著小病忍一忍、大病扛一扛的態度“得過且過”。遇到住院或者手術,醫療支出動輒上萬,嚴重超出了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能力范圍。并且部分手術報銷比例不高、部分藥品不在報銷范圍內,“七八十年積蓄七八天被醫院‘沒收”,使老人對高昂的醫療費用“望洋興嘆”,引發看病貴、看不起病的難題。長此以往,農村高齡老人對于身體健康狀況的擔憂,會引發焦慮等精神問題。此外,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加重了農村高齡老人看病難問題。城市醫療基礎設施健全,看病有保障,許多人選擇到大醫院看??;農村醫療資源少且衛生院距離較遠,高齡老人由于行動不便,很少去衛生院或者只能等子女有空才能去,以至不能得到正規的醫療服務,享受的醫療資源也較少。在淮安市某農村衛生院得知,該衛生院只能提供掛水、打針等基本的醫療服務,服務項目少且藥品種類也少。
(三)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單一、福利保障不健全
在調查時發現,農村養老機構數量較少,當前農村主流養老模式仍是子女照料,隨著農村高齡老人數量的增多,很多家庭贍養老人的負擔愈發沉重,因此,健全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刻不容緩。農村養老機構設施較為薄弱、沒有娛樂活動的場所,農村高齡老年人這一群體對于日常護理的需求較高,但是專業護理人員較為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多數年輕人都離開家鄉在外打拼,農村儼然成為老年人聚居地。據《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統計,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全體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20.04%。淮安市現有的老年保障制度呈現城鄉二元結構,城市經濟發展較好,各項活動設施完備,如老人購物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即使長期與子女分開居住,老年人也能得到社區的幫助與支持,社區會組織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員提供上門服務,并且會定期開展娛樂活動來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比如組織老年人旅游、釣魚、跳廣場舞等。但是農村地區的老人生活狀況卻不容樂觀,尤其對于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來說,他們行動不便,活動場所局限于家中,只有逢年過節子女才會回來看看,生活枯燥乏味,社區也沒有組織專門的人員進行上門服務,無論是物質保障、精神保障,還是社區服務、福利保障都較少。因此,應提高農村高齡老年人的保障水平,要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二、農村高齡老人老年保障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
雖然政府已投入大量資金對老年保障給予支持,但是照顧老年人的實際責任仍由家庭來承擔。提倡以家庭為核心的養老并不意味著淡化政府責任,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鶎诱ㄟ^政府購買來建立服務站及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在經濟條件優越的城市基本能做到服務的全覆蓋,甚至將費用列入財政預算統籌規劃;而在發展欠缺的農村,基本的養老、醫療服務都難以提供,也未將費用列入財政預算。雖然在農村地區也建立了日間照料中心,但是大多基礎設施配備不到位、缺乏專業人才、資金投入不足,未將保障服務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政府雖然對公辦養老機構進行包辦管理,但是存在機構人員工資低、流動性大問題,仍須進一步改革。政府對民辦機構扶持力度不夠,民辦養老機構資金來源渠道不穩定,近50%的民辦機構大抵收支平衡,近40%的機構入不敷出,處于虧損狀態,民辦機構發展困難重重,亟需政府采取措施破解困境。
(二)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
農村高齡老人數量的增加加大了對基層醫療的需求,沖擊了現有的醫保體系,因此,健全醫療保障體系迫在眉睫。而目前的醫療保障方式單一,無法適應不同群體的需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采取自愿方式,不少身體健康人群不愿意參保,因此覆蓋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醫療保險的籌資機制不穩定。農村高齡老人本身收入來源單一、退休收入偏低,因此對醫保之外無法報銷的費用有時無力承擔,并且一貫節儉的作風也讓他們不愿意去承擔,以至總是采取小病忍一忍的態度。高齡老人往往伴隨著多種疾病,對于農村高齡老人來說,農村的基礎醫療已無法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如若治療則需要往返于城市各大醫院,但他們又不愿麻煩子女,導致小病拖成大病。
(三)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弱勢
由于受到傳統家庭養老文化的影響,農村高齡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大多數老人認為在自己家中就可以養老,由自己的子女照顧最好,甚至認為去養老機構就是子女不孝順,這也就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在“未富先老”的嚴峻形勢下,農村對于高齡老年人的老年保障大多停留在物質幫助、日常照料階段,對精神慰藉關注少。調查發現,年齡越大,照料需求、精神需求越高。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嚴重退化,許多慢性疾病慢慢顯現,不少高齡老人甚至完全喪失自理能力,需要得到子女的悉心照顧;另一方面,由于行動不便,社會交流圈縮小,與外界的聯系逐漸減少,加上疾病對身體和心理的摧殘,難免會出現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另外,人到老年,會出現聽力、視力障礙,孤獨感與日俱增,這就需要社會給予老年人精神關愛,比如組織志愿者經常陪老人聊天、定期開展文娛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三、農村高齡老人老年保障改進的建議
(一)加大政府的財政和服務投入
盡管基層政府越來越注重民生保障,但是還需要繼續擴大對老年保障的財政投資。面對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如何保障老年人權益、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滿意度,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市、鄉(鎮)兩級政府必須加大對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投資。首先,政府要完善養老保險體系。雙軌制改革要求盡快落實縮小機關事業單位與企事業單位養老金差距,并不斷提高養老金待遇;要求增加養老機構財政預算,加大農村公共設施投入,滿足農村老年人服務需求。
其次,市、鄉兩級政府不僅要擴大對老年醫療保障的財政投資,也要積極向社會融資,使政府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兩級政府要定期委派專業醫護人員下鄉對疾病預防進行宣傳,同時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投資,使得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能有顯著提高。市級政府要定期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下派具備老年疾病診治經驗的全科醫生,要加快基層醫療設備的更新速度,盡可能為農村高齡老人醫療服務提供便利;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對地方高發疾病的報銷比例,切實解決部分高發疾病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二)健全老年醫療保障體系
老齡化的基礎在于健康。當前農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看病難、看病貴和看不起病”的難題。農村高齡老人患病幾率大,因此,健全老年醫療保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第一,適當提高醫療保險報銷水平,減輕農村老年人醫藥費負擔,特別對于80歲以上農村高齡老人要提高報銷比例。第二,完善農村貧困老人救助體系,使低收入農村高齡老人不因疾病而陷入生存危機,保障其基本醫療需求。第三,不斷完善護理保險制度,滿足高齡、失能和空巢農村高齡老人的護理需求。
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認為老年保障要起到促進健康、注重疾病預防的作用。農村老年人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大多是由于日常飲食不合理、作息不規律造成的??梢酝ㄟ^預防避免其發生。政府可通過電話、入戶、海報等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增強老年人的保健意識。農村社區可定期組織老年人體檢,并進行跟蹤檢查,提高農村老年人健康水平。
(三)大力促進社區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目前農村現有的社區服務機制不夠健全,而且社區工作者參加服務工作門檻低。建立全方位、多層次、正能量的社區服務機制,首先要進行理論革新。理論是一切行為的先導,但是僅僅有理論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將理論運用于實際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農村地區應在社區服務方面通過學習更新自己的理論知識,從而在理論指導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區服務。其次,對社區的黨建服務以及各種保障機制進行建設和加強,增強其工作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使社區的工作更加貼近民生、服務民生、了解民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最后,完善農村社區工作者服務機制,建立以志愿社區工作者為主、專業社區工作者為輔的農村社區服務機制,由專業社區工作服務者帶領志愿服務者定期到農村社區開展公益性活動,如慰問農村社區的空巢、失能、高齡老人等。
(四)創設“積極人口老齡化”的保障條件
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積極開展宣傳活動,讓人們認識到農村老年人的價值,減少有能力的老人參與社會的阻礙。在政策方面,政府應組織再就業培訓,拓寬再就業渠道,幫助農村老人更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應對雇傭老人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同時制定相應的法律保障老人的合法權利。讓身體健康、知識經驗豐富的老人繼續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將豐富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
在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當中,社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角色)。社區可以依據不同老年人的具體實際情況展開相應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為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提供相應的服務;或者采取“時間銀行”,讓低齡健康者為高齡人員服務,并且將服務的時間進行記錄,當他們高齡時也能得到相同時間的服務。這樣,不僅能使他們接觸社會,還能讓他們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社區不僅要滿足老年人的物質需求,精神需求也不容忽視,比如經常舉辦象棋賽、看大戲、釣魚、唱歌等文體活動,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群體文化活動,豐富老年生活;此外,社區還可在綜合考慮老年人身體狀況的情況下安排恰當的工作崗位,比如村內調解員和管理員,讓樂于工作的老年人繼續發揮余熱。
參考文獻:
[1]? ?徐婷婷,魏遠竹.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及測算[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98-109.
[2]? ?劉進,陸鈺鳳,許慶.農業補貼、養老保障與農地轉出[J].農業技術經濟,2020(12):23-37.
[3]? ?魏后凱,郜亮亮,崔凱,等.“十四五”時期促進鄉村振興的思路與政策[J].農村經濟,2020(8):1-11.
[4]? ?楊來勝.國際化視野下的江蘇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走勢分析[J].西北人口,2012,33(4):110-114.
[5]? ?盧茜.“優勢視角”下的喪偶老人養老服務路徑選擇[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3):15-18.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