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劼 吳富強
摘? ?要:基于投入產出視角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省內44所高??萍紕撔履芰M行評價和對比分析,并采用K均值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研究發現,科教人員、經費課題投入和論文產出是影響高??萍紕撔履芰Φ闹饕蛩?;江蘇高??萍紕撔履芰χ鹉赀f增,但始終存在轉化效率不高的問題;“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優于其他本科高校,兩者差距在不斷縮??;科創引領型高校技術轉讓簽訂合同較為欠缺;科創發展型高校課題經費、專著和技術轉讓方面較為欠缺;科創成長型高校科研經費最為薄弱,產出效率低。
關鍵詞:科技創新能力;主成分分析法;“211”及省部共建高校;K均值聚類法
中圖分類號:G64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6-0129-03
引言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要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各類科研院所的積極性,發揮人才濟濟、組織有序的優勢,形成戰略力量。因此,構建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深入剖析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對于完善高??萍紕撔陆ㄔO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高??萍紕撔履芰φ归_了內容豐富的研究。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上,相關學者多從投入與產出視角分析。結合Daraio et al.(2014)[1]、石曉軍等(2006)[2]、李績才和王曉波(2007)[3]等人的貢獻,我們發現,教研人力資源、科研經費和課題數量等指標多用于衡量高校科技創新的投入水平;論文發表數量、專利成果商業化、獲得學位人數、成果鑒定與轉化等指標多用于衡量產出水平。在評價方法上,基于指標體系的因子分析法、熵權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較為常見。郭俊華和孫澤雨(2016)用因子分析法發現中國各省高??萍紕撔履芰Υ嬖谳^大差異[4]。陳國福等(2022)用熵權法驗證了其觀點并發現區域性和階段性特征[5]。劉勇等(2014)基于層次分析法發現華東地區各高校存在科研水平增速差距大、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的現象[6]。
以上研究中關于高??萍紕撔履芰Σ町惖姆治鲚^少,尤其是缺乏各類高校的對比分析。鑒于此,本文以江蘇省內44所高等學校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
一、評價體系與權重測算
借鑒張俊婷等(2018)[7]、李春林和劉麗麗(2018)[8]等學者在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上的貢獻,本文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投入、產出2個一級指標,教研人力投入、課題經費投入、論文專著產出和技術成果產出4個二級指標及其下設的8個三級指標。分類指標及權重見表1。
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根據SPSS25軟件計算的方差貢獻率和因子載荷陣,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為方便觀察分析,將權重進一步歸一化處理,確定最終權重;通過表1的權重結果發現,在反映高??萍紕撔履芰χ笖档囊蛩刂校虒W與科研人員、研究與發展人員、科研經費、科技課題總數和學術論文數的權重較為平均,在14%左右,表明投入與論文產出為影響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專著數量、成果獎項、技術轉讓簽訂合同數權重較小,分別為11.52%、11.82%、7.22%,貢獻度較低。因此可見,提升江蘇高??萍紕撔履芰?,更應關注并優化專著數量、成果獎項、技術轉讓簽訂合同數等重要指標。
二、江蘇高??萍紕撔履芰Φ谋容^與分析
(一)縱向比較
以上述指標權重為依據,江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呈現明顯的時序演進趨勢,投入和產出指數逐年遞增,分別從2010年的8.0和4.6增長至2017年的11.8和6.4,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8%和5.6%。由此可見,江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在穩步提升,但“投入多、產出少”的問題始終存在,科技創新的轉化效率仍然不高。將江蘇高校按“211”及省部共建劃分為兩類后發現,“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優于其他本科高校。從數值視角來看,“211”及省部共建高校、其他本科高校的科創能力指數分別從2010年的28.4、7.5增長至2017年的38.9、11.3,前后比值從3.9倍縮小至3.4倍,差距在不斷減小。從增長率視角來看,“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指數、投入指數和產出指數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5.3%、5.4%和5.1%,其他本科高校分別為7.2%、8.2%和5.8%,從而可以發現,“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增速放緩,但投入和產出指數增速均勻、轉化效率較高;其他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處于快速增長階段,高增速的投入占比對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貢獻度高,但產出效率低下制約其發展。
(二)橫向比較
橫向比較來看,“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中排名靠前的院校為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指數均值分別為64.0、43.0和38.5,其中東南大學在教研人力投入和技術成果產出上具備絕對優勢。表現較差的院校為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江南大學,指數均值分別為10.8、15.4和28.2;從二級指標教研人力投入、課題經費投入、論文專著產出、技術成果產出得分來看,中國藥科大學均值分別為4.0、3.9、2.3、0.5,南京師范大學得分均值分別為5.2、4.8、4.4、0.9,江南大學得分均值分別為5.7、8.2、6.5、7.8,表明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在經費投入和技術成果產出上表現較差,這與學校的學科分類有關。其他表現較好的院校為江蘇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和揚州大學等,其共同優勢在于教研人員投入和論文專著產出上較多,成果轉換效率較高。
(三)發展評價
進一步對比江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水平,本文采用SPSS26軟件對三級指標平均得分進行K均值聚類,將聚類后高校按聚類中心賦權值計算排名,第一類聚類中心各指標(教學與科研人員、研究與發展人員、科技經費、科技課題總數、專著數量、學術論文、技術轉讓簽訂合同數、成果獎項)權重得分分別為0.51、0.65、0.65、0.68、0.39、0.64、0.19、0.34,第二類權重得分分別為0.37、0.41、0.27、0.39、0.22、0.38、0.11、0.31。第三類權重得分分別為0.1、0.1、0.04、0.09、0.04、0.08、0.02、0.03。
第一類高校為科創引領型,包括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這兩所高??萍紕撔履芰μ幱诮^對領先地位,投入指標具備明顯優勢,產出指標中學術論文貢獻度較高,技術轉讓簽訂合同有所欠缺。這表明,該類高校更側重于理論研究,實際落實到經濟和社會實踐的研究有待提高。
第二類高校為科創發展型,包括蘇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南大學、揚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11所高校,多為“211”及省部共建高校。投入方面,教研人員和課題數量較多,但課題經費較為欠缺;產出方面,學術論文和成果獎項較為豐富,但專著和技術轉讓較少。可以看出,該類高校也側重理論研究,論文發表為重要考核標準,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受限于科研經費。
第三類高校為科創成長型,包括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31所高校,表現較好的多為雙一流高校。該類高校各方面投入都較少,只是教研人員投入相對較多;產出指標表現都較差。表明該類高校多為授課指導型,在論文、專著和技術產出上缺乏經驗。
三、政策建議
(一)以提高科技創新轉化效能促高質量發展
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加強科研人員培訓和職稱評定,強化技術轉讓和產學研合作,注重科技創新的產出質量和社會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優劣勢院校取長補短雙向驅動
“211”及省部共建高校的優勢院校應繼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強科研團隊建設,鼓勵商界合作。劣勢院校應著重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優化學科分類和專業設置,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績效評價機制。其他本科高校優勢院校應繼續加強教研人員投入和論文專著產出支持,鼓勵科研工作。
(三)不同科創型高校因地制宜尋發展
科創引領型高校應鼓勵與產業界合作,加強科研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科研項目,促進成果轉化和技術轉讓??苿摪l展型高校應增加經費投入,鼓勵爭取企業、基金會等外部資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移機制建設。科創成長型高校也應鼓勵加大經費投入,著重用于建設科研團隊和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 ?Daraio C,Bonaccorsi A,Simar L.Rankings and University Performance:A Conditional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5(3):918-930.
[2]? ?石曉軍,周靜,王立杰.中國高??萍紕撔掳l展軌跡與模式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6(24):405-410.
[3]? ?李績才,王曉波.區域高??萍紕撔履芰υu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7):243-245.
[4]? ?郭俊華,孫澤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6-71.
[5]? ?陳國福,蔣清泉,唐炎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24):109-118.
[6]? ?劉勇,應洪斌,蔣芬君.中國高??萍紕撔履芰Ρ容^:基于華東地區高校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5):113-119.
[7]? ?張俊婷,王國金,吳潔等.基于熵權-DEMATEL的江蘇高??萍紕撔履芰υu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9):47-54.
[8]? ?李春林,劉麗麗.河北省本科高??萍紕撔履芰υu價:基于2012—2016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數據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2):58-64.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