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志
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改革,又向前邁出了堅實一步。約兩年前,深圳市民梁某某因創業失敗無力償還75萬元債務而申請個人破產,如今,他提前完成債務清償,獲得經濟再生。這是全國首宗個人破產重整案,已于今年6月執行完畢。
公司可以破產清算,自然人也能嗎?2021年,國內首部個人破產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施行,引發了廣泛討論,其中當然也包括不少擔心:個人破產制度,是不是會給欠債不還的“老賴”大開逃債的方便之門?
按照相關設計,當個人無法償還到期債務時,法院宣告其破產,這意味著經過破產清算、重整或者和解后,可以光明正大地豁免部分債務。看起來,這確實和“欠債還錢”的樸素觀念有些沖突。
中國人有句俗語,叫“欠錢的是大爺”,反映的是債權人討債之難。但其實不用擔心個人破產制度偏袒債務人,它保護的是那些“誠實而不幸”的人員,而非“老賴”。關于這一點,從深圳的具體實踐中可以管中窺豹。
我們看到,梁某某創業失敗申請破產,可以免于償還利息和滯納金。實際上,像他這樣成功實現個人破產重整的案例少之又少。一方面,不是所有申請者都能進入破產程序。從已公布的數據看,所有申請者中,裁定受理的,數量不到十分之一。另一方面,進入破產程序不等于能獲得破產免責,免除債務也要經過債權人同意。梁某某的債務本金就沒有獲得免除,該還的還得繼續還。此外,他每天還得像上班打卡一樣,在APP里上傳自己的消費憑證、收入憑證。
對申請者嚴格把關,是為了保護債權人,避免一些老賴“合法賴賬”。所以,個人破產制度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破產申請者想得到債務豁免,就得“自證清白”,如實上報個人財產信息,證明自己確實沒有償債的能力。
那么,為什么要寬限欠債的人呢?說白了,允許自然人破產,是為了讓那些“誠實而不幸”的人有一條救濟兜底的路徑,有重新開始的可能。現在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大家投資創業的熱情很高,投資失敗的現象很常見,有的創業者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允許他們進入個人破產程序,制定重整計劃,有利于營造寬容失敗的市場氛圍,鼓勵創業創新。
對債權人來說,這同樣是一種保護。如果沒有救濟路徑,面對高額債務,一些欠債人員可能就直接躺平當“老賴”了。有了破產程序,欠債人員有“經濟重生”的機會,自然更有動力償還債務。所以,個人破產制度的設立,并不意味著鼓勵欠債不還。
當然,能通過破產程序的人少之又少,這和普及度不夠、試點把關謹慎等因素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制度剛剛確立,還不盡完善。像歐美國家的個人破產制度,相關立法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反復修改,最終才成為今天的樣子,我們才剛剛開了個頭。深圳是先行示范區,有試點的優勢,濃厚的創業投資氛圍,也讓個人破產制度在保護“誠實而不幸”的人方面,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而在深圳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在探索中。
總之,第一個被允許破產的個人,最終還完債了,這意味著個人破產制度離更大范圍的推廣普及越來越近,離我們普通人越來越近,我們將正式迎來“允許破產”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