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酷龍 圖/王一川
今兒要登場的菜菜,絕對算得上是菜菜中的“超級大明星”!從天南到地北,從海內(nèi)到海外,處處都有它的身影,處處都流傳著它的故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馬鈴薯。不過,在你的家鄉(xiāng),它可不一定叫這個名字。
馬鈴薯、土豆、地蛋、山藥蛋……在中華大地上,你知道我究竟有多少個名字嗎?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因為實在是太多了。這充分顯示了我“人見人愛”的特質(zhì),對吧?
要問我為什么如此受歡迎,首先當(dāng)然是因為我夠“皮實”。我不怕冷也不怕旱,這可是大多數(shù)植物做不到的。我對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即使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上,我也能努力生長。于是,從東北到海南,從平原到高原,到處都是我的“主場”。
當(dāng)然,只是“皮實”可算不得真本事,我還很能“長”。將一塊帶芽的馬鈴薯種到土里,你就等著收獲一堆馬鈴薯吧!在成長的過程中,淀粉、蛋白質(zhì)、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都會在我的體內(nèi)聚集。幾個馬鈴薯下肚,就足以滿足人體一日的能量和營養(yǎng)的基本需求。
你說,還能去哪兒找像我這樣“完美”的菜菜?
要說“變身”,恐怕沒有哪種菜菜的“變身”能力和我一樣強吧?
先說國外吧。在牛排上,我是點綴;在沙拉里,我是常客;在土豆泥中,我是主角……更不用說“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這道幾乎已經(jīng)成為英國餐桌代名詞的名菜。英式炸薯條可不是簡單地將馬鈴薯切成條后炸一炸。大廚們會先將薯條煮一煮,然后用低溫油將表面炸至金黃,最后用高溫油給薯條包裹上酥脆的外殼。這可比快餐店里常見的美式薯條講究多了。
在中國,我們登上餐桌的方式就更多了,簡直可以用數(shù)不勝數(shù)來形容。
川菜里,有馬鈴薯和泡菜汁共舞的“酸水洋芋片”;粵菜中,有馬鈴薯和牛腩齊飛的“土豆燴牛腩”;魯菜里,馬鈴薯和白糖上演了一出“拔絲土豆”;湘菜中,馬鈴薯和辣椒共譜一曲“干鍋土豆片”……
那么,在你的家鄉(xiāng),我又會變身成什么樣的美味佳肴呢?
菜菜精靈檔案
姓 名:馬鈴薯
外 號: 土豆、山藥蛋、地蛋等
口 頭 禪: 個子小小,能量大大!
外形特征: 塊莖土里藏,酷似馬鈴鐺。花朵似小傘,聚堆曬太陽。
特殊技能:營養(yǎng)豐富、能量爆炸
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zhì)、維生素、淀粉等
變身形態(tài):薯片、薯條、薯泥等
流行程度:☆☆☆☆☆
適應(yīng)能力:☆☆☆☆☆
風(fēng)味指數(shù):☆☆☆☆
我的老家在南美洲,那里曾有過一個輝煌的人類文明——印加文明。有歷史學(xué)家認為,印加人之所以能建立起人口達千萬的超級帝國,就因為他們掌握了我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我有著水分多不好保存、含有有毒生物堿(生吃會拉肚子)等“小”缺點,聰明的印加人就用“晚上低溫凍,白天太陽曬,沒事用腳踩”的方式來幫我擠出水分、排出毒素。
到了大航海時代,我乘著帆船來到歐洲。一開始,歐洲人將我當(dāng)成觀賞植物種植在花園里,可我靠著不怕冷的優(yōu)點迅速“占領(lǐng)”了緯度高、天氣冷、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的歐洲土地,解決了歐洲人的吃飯問題。可以說,近代歐洲的飛速發(fā)展,有我的一份功勞呢。
不過,因為我會感染傳染病,也給人類制造過麻煩。例如,在19 世紀中期,一場可怕的瘟疫就席卷了我生活在歐洲的同胞,讓以我們?yōu)橹魇车膼蹱柼m人陷入饑荒。而我和中國的緣分起于何時,并沒有確切的時間記錄。但至少在明末清初,我就已經(jīng)在中華大地上普及開來。清朝時,中國人口“瘋狂”增長,從清初的幾千萬增長到巔峰時超過4 億,這其中就有我的一份功勞。
當(dāng)時,統(tǒng)治愛爾蘭的英國人對饑荒視而不見,繼續(xù)壓迫愛爾蘭人,愛爾蘭人因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并最終從英國獨立。與此同時,上百萬愛爾蘭人為了生計被迫離開家園,前往美洲新大陸,間接促進了美國的發(fā)展。
如今,在人類的不斷培育下,我的家族成員已經(jīng)多達上千種。我們不但大小各異,顏色也有差別,不再僅僅是“灰頭土臉”的。紫色的、紅色的,甚至是黑色的馬鈴薯,你見過嗎?而且,我們的產(chǎn)量越來越高,抗病性越來越強。可以說,我一直在不斷地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恐怕難有菜菜能夠取代我的重要地位呢!
菜菜大分享
馬鈴薯是如何從種到收,再登上餐桌的呢?來看看湖北“可可豆”朱雨希的介紹吧——
家鄉(xiāng)的洋芋果
文/朱雨希
一場春雨過后,田野上冒出嫩嫩的小芽。奶奶告訴我,它們是恩施特有的土豆品種——馬爾科小土豆,大家也親切地叫它們“洋芋果”。
冬天,在第一場雪還沒有光顧大地的時候,小小的洋芋果們便被派往戰(zhàn)場。它們依次從容地跳入人們提前挖好的“戰(zhàn)壕”,人們再幫它們覆上一層灰肥,蓋上一層泥土。一場生命之旅便這樣靜悄悄地開始了。
雪后日出,土地里那些可愛的洋芋果開始努力地吮吸雪水,沐浴陽光。當(dāng)人們從過年的喜慶中回過神時,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些嫩綠的小芽正在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冬去春來,此時的洋芋果已是一大株綠色模樣,粗壯的莖稈兒雖不高,但有力地擎舉著十來片愛心狀的葉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太陽越來越熱情地擁抱著大地。當(dāng)田野上其他農(nóng)作物都忙著展示自己時,戴著白色小花的洋芋果反而變得低調(diào)起來。
夏天來了,到了收獲洋芋果的時候。一把將它提起來,每一株莖稈兒下面都潛伏著十來個小小的洋芋果呢。我仔細地打量著它們,一個個洋芋果如同乒乓球般大小,土黃色的外皮上坑坑洼洼,真是其貌不揚。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一大桌子菜幾乎都有洋芋果的身影。金黃金黃的炕洋芋,晶瑩剔透的洋芋粉皮,全身點綴著綠色蔥花、紅色辣椒絲的洋芋片、洋芋絲,桌子最中間的臘肉湯里,也有洋芋坨的身影,我們盛在碗里的還有香噴噴的洋芋鍋巴飯。在一片歡笑聲中,我與家人一道樂滋滋地享受著這一桌洋芋盛宴。
奶奶說,趁著這幾天太陽好,得把洋芋果都收拾出來,曬成干洋芋片或做成洋芋粉,捎給遠在外地的姑姑和其他親戚。他們都盼著吃上一口凝聚著家鄉(xiāng)味道的洋芋果。
湖北省恩施市思源實驗學(xué)校五(6)班
指導(dǎo)老師:王 歡
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特色菜菜,你最喜歡的菜菜是什么?掃碼投稿告訴我們你和菜菜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