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梅 魏淑琴 崔曉林 王常鴻
(青島市中醫醫院(市海慈醫院) 1健康管理科,山東 青島 266033;2神經內科;3針灸推拿康復中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且發病年齡開始呈現低齡化,以不同程度的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慢性氣道阻塞性炎癥為主要的癥狀及改變,對患者生命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1〕。臨床資料顯示,由于慢阻肺的病程較長,治療難度較大,合并疾病也較多,均對其相應的康復治療方法提出了較高難度〔2,3〕。鑒于當前臨床工作中所采取的常規康復治療效果較為一般,部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肺功能仍然較差,生活質量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框架指的是一種從生物-生理-社會角度、身體功能、身體結構、活動與參與、社會環境與個人健康行為共4個維度出發的可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的方法,以達到評定康復效果的目的,在既往臨床工作中已被應用在心腦血管病及骨科疾病患者的康復效果評價工作中,但其是否適用于慢阻肺患者仍需要分析〔4〕。本文擬分析基于ICF框架下的肺部綜合康復治療在老年慢阻肺住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青島市中醫醫院自2020年2~4月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住院患者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60~72歲,平均(65.25±2.01)歲;病程2~7年,平均(5.33±1.23)年;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61~75歲,平均(65.33±2.06)歲;病程1~8年,平均(5.25±1.20)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診治實踐指南》〔5〕中診斷標準;當前病情穩定;知情同意本次實驗。排除標準:合并存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肢體功能障礙性疾病、精神類疾病、惡性腫瘤性疾病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完成研究者;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臨床資料缺失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治療,包括基礎指標監測、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遵循醫囑用藥等〔6〕。在其基礎上,觀察組給予基于ICF框架下的肺部綜合康復治療:(1)成立慢阻肺自我基于ICF框架下的肺部綜合康復治療小組,小組內包括呼吸科副高級以上醫師1名、護士長1名及5名責任護士,共同參與專家的函詢問卷調查,小組內成員根據ICF框架中指標的含義,結合臨床實踐及有關文獻對問卷進行編制,專家函授問卷總共包括3個部分:①對專家的基本信息進行整理與核對(涉及的專家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年限及職稱信息等);②構建指標體系表:將ICF框架作為依據及基礎,共涉及以下4個維度,身體功能、身體結構、活動與參與、社會環境及個人健康行為,共包括27個二級指標,并結合專家的專業意見及解釋,對上述總結出來的二級指標合理性進行妥善評估,指標權重越高,同時指派專家結合當前疾病情況補充目前遺漏的二級指標;③專家權威程度自我評價量表:聘請專家對本研究內容進行判斷,對判斷依據(Ca)及熟悉程度(Cs)打分,Ca取值范圍0.6~1.0分,Cs取值范圍0.2~1.0分〔7〕。②專家函詢:指導專家通過采用結合自身的情況使用電子問卷完成咨詢工作,并利用專家函詢問卷的形式完成發放與回收工作,函詢期間需要避免不同專家之間的相互打擾,可在獨立條件下完成對問卷的填寫。(3)指標的合理篩選:通過利用界限值法,借助第一輪專家函授的結構對指標進行篩選,同時聘請專家對上述篩選出來的指標合理性進行評估及判斷,同時可做到對各指標的變異系數、合理性及滿分頻率等進行科學評估及判斷。規定指標的剔除標準可總結為以下幾點:①合理性評分的計算標準大于全部指標合理性評分均值與標準差的差值;②變異系數需要大于全部指標變異系數均值與標準差的合計;③滿分頻率需要小于全部指標滿分頻率〔8〕。在對篩選的指標進行判斷時需要同時滿足上述3條標準,通過借助專家的幫助判斷商討是否符合本研究,同時,由專家根據不同指標間的測量結果進行重新定義及評估,由此構建基于ICF框架下的肺部綜合康復治療方案,由此所制定的肺部綜合康復治療方法需要圍繞二級指標進一步展開及強化〔9〕。在身體功能方面,不僅加強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的鍛煉,還有情感功能、睡眠功能及痛覺方面的處理及治療;在身體結構方面,增加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處理及治療;在活動與參與方面,增加對日常事務、日常居家生活、娛樂休閑等方面的關注;在社會環境與個人健康行為方面,增加對患者個人日常生活方面的干預,例如營養水平的治療、杜絕吸煙等。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康復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1)采用肺功能儀檢測患者肺功能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C1)及6 min步行距離(6MWD)。(2)采用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量表進行評價,評價項目包括癥狀管理(8個條目)、日常生活管理(14個條目)、情緒管理(12個條目)、信息管理(8個條目),每個條目采取1~5分評分法,得分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10〕。(3)采用我院自制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價項目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每個項目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11〕。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
2.1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康復治療后兩組FVC、FEV1、6MWD明顯較高,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2.2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對比 康復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評分明顯高于康復治療前及對照組康復治療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對比分,n=45)
2.3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康復治療后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評分明顯高于康復治療前及對照組康復治療后(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n=45)
慢阻肺作為臨床上一類以氣道炎癥反應性疾病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疾病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肺功能造成了較大影響,同時也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既往臨床工作中的常規康復治療方法僅能夠滿足患者在治療及康復期間的基本需求,忽略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13〕。近年來,隨著“以患者為中心”的康復治療理念不斷發展,既往臨床工作中所實施的常規康復治療已從被動康復治療開始轉變為主動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工作也開始從個體實際情況出發,從科學合理的角度拓展各個方面的康復治療環節,以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且有針對性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4〕。
在相關理論研究上,本研究所構建的ICF框架本身能夠從各個維度及角度出發,由此做到對患者當前各類功能狀態的全面評估及評價,從而符合對慢阻肺患者所需要的肺部康復評估需求。當前有關研究已經有臨床工作者及相關學者開始將ICF框架應用在慢阻肺中,并由此研制出了第一版適合中國人的慢阻肺綜合性及簡明性的ICF核心分類量表〔15〕。不過處于文化背景及環境上的差異性,不同國家的慢阻肺患者利用該工具也可能出現出部分條目無法適用的問題。本研究中,我院結合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特點采用了兩輪專家的函詢方法,并對二級指標做出了進一步詮釋,由此幫助臨床工作者對測量工具及測量結果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判斷,最后構架了具體而量化的基于ICF框架的慢阻肺患者肺康復評估工具。在獲得基礎評估指標之后進一步科學并強化了肺康復治療方法,以獲得更好的預后〔16〕。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ICF框架下的肺部綜合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可更好地從科學角度出發,更加全面對慢阻肺患者的特點進行分析,通過結合這些指標的合理構建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