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建 楊文海
涎腺分泌性癌是一種較為罕見的腮腺惡性腫瘤,其形態學、免疫表型及分子遺傳學特征與乳腺分泌性癌有相似之處。該病術前定性困難,易誤診為其他類型的涎腺腫瘤,如腺泡細胞癌。本文結合浙江省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口腔科接診腮腺分泌性癌1 例進行病例回顧性分析,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其臨床及影像病理特征進行剖析。
本文病例報道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件號:2022-KY073-01)。
患者男,10 歲,因“左側面部腫物術后復發6 個月余”于2022 年2 月18 日入院。患兒6 個月前因發現左側面部腫物,在當地人民醫院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術后病理為腮腺腺瘤,術后3 個月發現左面部腫物再發,近1 個月來腫物逐漸增大,無疼痛和不適感。現患兒來我院口腔科門診診治,門診以“左腮腺區腫物”收治。專科檢查:左腮腺前極處見皮膚輕微隆起,可見一長度約1.5 cm 瘢痕,捫診可及一直徑約2.0 cm大小腫物,質地中等,呈結節狀,界限清楚,活動度可,捫診無疼痛不適感,未見口角歪斜、閉眼不全等癥狀,肉眼觀察口內各涎腺導管分泌暢,張口無受限。頜頸未及明顯腫大淋巴結。入院后檢查血生化、血常規、凝血功能、胸部平片及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腮腺平掃CT+增強檢查提示左側頸部皮下占位伴頸部多發小淋巴結,考慮惡性病變,腮腺副葉來源可能大(見圖1)。各項檢查完善后行全麻下左腮腺腫物局部擴大切除術,術后行補液、止痛及預防腮瘺等對癥處理,病理回報為左腮腺分泌性癌(見圖2)。患者術后未及時來院復查,電話隨訪至2022 年8 月1 日,患兒家屬訴左側腮腺術區無疼痛,未捫及腫塊復發。

圖1 腮腺平掃CT+增強檢查

圖2 左側腮腺腫塊切除術后病理HE 染色(×40,×100)
涎腺分泌性癌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一種較為罕見的涎腺惡性腫瘤,約70%發生于腮腺,其次為小唾液腺和頜下腺,文獻報道在肺[1]、甲狀腺[2]、皮膚[3]和鼻竇鼻腔[4]等部位也可發生。患者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在兒童中發病罕見,文獻報道極少。其中,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發病率高。涎腺分泌性癌于2010 年由Skalova 等[5]首次報道,目前全球報道數百例,國內大多以數篇個案或小宗病例報道的形式出現。臨床上常表現為偶發性無痛性腫物,病程短則1 個月,本例發現腮腺腫物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術后病理診斷腮腺腺瘤,術后3 個月腫瘤復發,文獻報道[6]單純腫物切除術后復發風險較高,結合文獻報道和本組病例分析,本病例符合這一疾病特征。
涎腺分泌性癌的病理及免疫組化特點[7]:(1)病變大體為孤立性的實性腫塊,界清,切面呈灰白色,質韌;(2)鏡下呈浸潤性生長,腫瘤細胞表現為實性,呈分葉狀、微囊、管狀、乳頭-囊狀或篩狀排列;(3)腫瘤細胞有小到中等大,圓形或卵圓形,胞質豐富;(4)胞內含有嗜酸性顆粒或液泡狀膠質,胞核小而均一;(5)免疫組化顯示腫瘤細胞強表達Mammaglobin、S-100 蛋白,且不表達DOG-1。本例患者在鏡下看到腫瘤細胞排列成腺管狀、巢狀、乳頭狀,浸潤性生長,并有豐富的胞漿嗜酸。免疫組化示瘤細胞AE1/3、S-100 蛋白、GATA-3 均為陽性,Calponin、P63、DOG-1、SMA 均為陰性(見圖3),符合上述特點。

圖3 左側腮腺腫塊切除術后免疫組化結果(IHC,×100)
影像特點及鑒別診斷:王松杰等[8]認為,涎腺分泌性癌發病年齡較低,CT 表現為淺分葉狀,內可見囊狀低密度影或結節樣影,增強后多呈不均勻強化,呈“快進緩出”式的強化特點。本文病灶呈現不規則型,未見分葉,CT 增強掃描后動脈期明顯強化,CT值增幅在86 Hu,靜脈期較動脈期有所減退,但是CT值仍呈較高密度,符合文獻報道的“快進緩出”的強化特征。本文病灶局部與周邊結構分界不清,CT 增強掃描后病灶內部可見多個小囊狀低密度影,正對照文中提到的腫瘤細胞鏡下呈浸潤性生長,病理見多發微囊結構。在影像鑒別診斷方面,筆者認為需要與下列疾病鑒別:(1)黏液表皮樣癌:是最常見的腮腺惡性腫瘤,多發生于成人和青少年,在臨床上多表現為腮腺區質硬腫塊,并伴隨面神經受累的臨床癥狀。病灶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且腫瘤實性成分較多,囊性成分較少,囊腔多呈蟹足樣改變,經增強掃描后呈明顯持續性強化[9]。(2)腺泡細胞癌: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以膨脹性生長為主,多為實性軟組織密度,少數呈囊性,有壁結節,鈣化少見,增強掃描后輕度強化,對周邊組織侵犯較少。(3)多形性腺瘤:為最常見的涎腺腫瘤,好發于青中年,鈣化、囊性變少見,常邊界清楚,邊緣可不規則。增強掃描在早期輕度至中度強化,延遲掃描見持續性強化。(4)腺樣囊性癌:以中老年女性多見,發現病灶時多較大,界限不清,嗜神經生長,易發生遠處轉移,CT 平掃為低密度篩孔樣,增強掃描呈中等至顯著強化。(5)上皮-肌上皮癌:較少見的發生在涎腺的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增強后呈明顯不均勻持續強化。涎腺分泌性癌是一種罕見的涎腺惡性腫瘤,兒童發生此病更為少見,文獻缺乏此類的相關報道。分析本例疾病并復習文獻可知,兒童與成人的涎腺分泌性癌在影像學表現、病理表現及免疫組化上有著共同之處,但不同發病年齡預后不同,發病年齡越小預后越好[10]。
影像學檢查對于疾病的術前診斷、術后復查有著重要的作用,但術前僅憑影像學檢查難以做到精確診斷,確診需依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