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8月2日,10歲女孩代若曦在北京市石景山區萬達影城,觀看《長安三萬里》動畫電影,第一次跟著影片背起了李白在《將進酒》中的佳句,劇場里其他的孩子也在此起彼伏地背誦著……這個夏季,影城里首次掀起背誦唐詩的高潮,不僅“點燃”了暑期的精彩,而且一下子拉近了唐詩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長安三萬里》是優秀文藝作品中的一瓶“芬芳美酒”,首日放映票房過億,第二天票房突破兩億元。截至8月4日,該片的日均票房達1100余萬元,上映28天的總票房超過16億元,打破過去3年暑期檔動畫電影單日票房紀錄。
在《長安三萬里》如詩如歌的畫面中,以唐朝為背景,以詩人高適的回憶串起了李白、杜甫、王維等數十位詩人的大唐往事。該片沒有追隨迪士尼等好萊塢影視公司成熟的編劇模式,而是開辟了一條本土化、民族化的道路,講述了一個蘊含時代精神的故事。

《長安三萬里》海報
8月3日,一場歷時4小時的專家研討,在這個夏季如火如荼地展開,深耕于動畫電影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都對《長安三萬里》給予了極大的認可與充分的肯定。該片不僅承載著出品方追光動畫10年來的不變初心,還有從形式到內容的不斷創新之心,更有給予觀眾以文化滋養的純粹詩心。
“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明代詩人陳子龍約370年以前創作的名句距離今天如此遙遠,然而,在中華文化自信探索之路上,“長安三萬里”與今天的距離如此之近。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濟寧時,發出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對此,中宣部電影局副局長陸亮指出,《長安三萬里》生動體現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是一部有著劃時代典范意義的動畫電影,也為中國電影創作開辟了一條明確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中華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提出,《長安三萬里》是中國電影人賡續歷史文脈、譜寫中國傳統文化華章的一次成功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給中國電影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范式。
在這個求新求變的時代,不應該遺忘當初為了什么而出發。追光動畫總裁、該片監制于洲道出制作的初心: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創作者,既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給當代創作者以使命感,繼續建設現代文明。無論是之前的《白蛇:緣起》,還是如今的《長安三萬里》,10年如初,不變的是對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自信,希望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孩子通過這部電影愛上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
怎樣讓今天的孩子們讀懂唐詩、理解唐詩?《長安三萬里》無疑提供了“進入”唐詩世界的一種方式,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的話說,就是“《長安三萬里》創造了一種文化電影的現象”,不僅體現在16億元的票房上,體現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的熱搜榜上,該片還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很多人看完影片開始買唐詩集看唐詩……該片形成一種令人熱衷讀唐詩的文化現象,其中的文化意義遠超電影票房的意義。
10年前,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王勇曾想以李白為主角制作動畫電影,但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他梳理中國動畫的發展歷程發現,20世紀五六十年代模仿迪士尼做動畫的時代已經遠去,當前我國整個動畫制作工業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希望今后將《長安三萬里》作為一個經典案例引進高校,未來可以更深入做相關探討。
歷經3年的創作歲月,《長安三萬里》在建構意蘊豐厚的文化場域基礎之上,為唐詩在當今世界找到一片土壤,體現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不變初心。

觀眾在展示《長安三萬里》海報。
從動畫電影角度來講,什么樣的角色既能承載厚重文化,又能引導大眾觀看呢?
《長安三萬里》圍繞17位唐代詩人和1位宋代詩人的48部詩作展開,電影很巧妙地使用獨特的人物設定與故事線索,把燦若群星的唐代代表性詩人,通過高適和李白的交往引入,在突破舊有認知的同時,為傳統文化的時代表達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仲呈祥注意到,影片在角色切入點上大膽選擇高適與李白,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據統計,唐代詩人中有名字記載的是2536人,全唐詩共48900多首。為什么影片沒有選擇李白與杜甫,而是選了高適與李白?
談及人物角色定位,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解釋,從中國文人品格內在的矛盾和統一層面來看,李白自由、瀟灑、豪邁、隨性,高適規制、溫厚、勇毅、負責,這兩種人格的差異性在影片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不得不承認影片在角色設定上的視角精妙之處,因為高適的角色選擇,觀眾得以記住唐朝繁華時期的八大場景:長安(西安)、揚州、黃鶴樓(武漢)、梁園(河南商丘)、薊州(天津薊縣)、江陵(湖北荊州)、成都、邊塞。其中,僅黃鶴樓就出現了3次。該片讓觀眾不僅記住了一個個詩人,還記住了中國的大好河山。
《長安三萬里》之所以能夠火爆,與電影自身的形式創新密切相關。
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詩人康偉認為,從動畫影片觀感的層面看,影片的動畫表現和扣合全篇的美學風格及文化底蘊,做到了技術和藝術的匹配和平衡,特別是主角高適在不同年齡段的形象變化,比如,不同官服的細節等;包括李白的形象細節,及其在與高適進行第三次相撲中“肚腩”細節的處理,都充分體現了創作者的嚴謹,傳統水墨的適度使用體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
一部動畫電影,自己掏錢看了4遍——中國文藝網副總編輯劉小奇很喜歡看漫畫,他發現終于有一部動畫電影如此貼合傳統文化,他特別喜歡該片中唐馬的造型,不但自己看了3遍,還請單位同事觀看了一遍。
《長安三萬里》其實并不僅基于視聽感官刺激,而是充滿文化自信的同時又獨具藝術創造力,該片將以唐詩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效的詩性轉化。
該片導演謝君偉從一名動畫師成長為動畫總監,這次是他首度擔任動畫電影導演。他表示,在創作中意識到,在挖掘文化寶庫的同時,一定要和當下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看這些詩人的人生,同時也是在看自己的人生。這些詩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堅持和抉擇,對當下的自己有非常多的啟發和激勵。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不能簡單停留在能寫會背的層面,讓中華傳統文化成為與生俱來的自信才是目的。
在專家研討會現場,記者看到,追光動畫的全體主創身著印有“將進酒”字樣的黑色T恤亮相。制片人宋依依希望,通過電影在觀眾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讓更多人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希望這樣的電影能拓寬中國動畫類型,甚至中國電影的邊界,能夠讓更多觀眾有更多選擇。
新時代,開新局。仲呈祥以富有詩意的語言點明了電影的題材選擇:唐詩浩如煙海,最后選擇了48首是高明之處。“如果不走近唐詩、感悟唐詩,達不到這個選擇眼光。”

8月3日,《長安三萬里》專家研討會現場。 劉小藝攝
康偉也表達了“英雄所見略同”的看法:一方面,《長安三萬里》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文化想象、審美想象,以詩歌為媒介來切入歷史,充分發揮動畫藝術的創造性,帶著觀眾夢回唐朝,又在現實中發掘文化的審美、找到情感的落點;另一方面,影片對中華文化特質有深刻的表現,包括對唐朝自然、地理、人文的表現,對長安這座當時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際化大都市的表現,將修齊治平、明德宏道、天人合一等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元素,融入角色的人生之中表現出來。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弛的太太帶著8歲的女兒觀看了《長安三萬里》,剛剛接觸古詩背誦的女兒并不太了解唐朝的文化背景,卻還是饒有興致地看完了168分鐘的整場電影。電影的精細制作以及唯美畫面,整個電影故事的節奏留住了萬千喜愛唐朝文化的年輕觀眾。
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以充滿力度的真知灼見,從眾多角度表達了對于《長安三萬里》的肯定。該電影始終把“詩”與“人”緊密連接起來,展現出詩詞生生不息的傳世溫度和熠熠生輝的時代光彩。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優秀的古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先人思想、文化、審美的縮影。正如于洲所說,10年不短,但是10年也只是一個開始,中國的動畫人會繼續不忘初心,擔當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