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琪 汪 藍
澳門科技大學
澳門土生葡人具有雙重文化,在語言、文學、習俗、藝術、建筑等方面都體現了歐亞文化的共存與融合,其中家具設計可以反映其居住習慣、空間審美及宗教信仰等。澳門回歸祖國后,許多家具設計逐漸趨于漢化,其審美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發生改變,傳統的葡式家具已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從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出發,調研了昔日葡式家具設計,如在龍環葡韻建筑群、永樂村、崗頂花村、白宮、賈梅士花園住宅及澳門博物館、海事博物館、陸軍俱樂部等文化遺產建筑中,以及在電影《大辮子的誘惑》、書籍《愛情與小腳趾》等中獲取了大量圖片及文字資料,總結出餐桌、餐椅、餐柜這三種家居創新方法的建構,分別是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和情景故事法。
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從研究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如根據研究的創意方向選取原始變量,并對原始變量進行標準化設計,從而利用得到的具象因子設計出符合其文化特征的作品。
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 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一種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從物境、情境、意境三個層次提取家具設計的特征和屬性,定量分析不同特征和屬性的相關喜愛程度和必要程度的差異,進而開發出多層次、深層次的創意作品。
情景故事法是以使用者為主體,將使用者與所研究的文化故事、文化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實際生活中的使用場景為情景,從而確定作品的設計構想與主題,促進使用者對所研究文化的了解,使作品在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時,也將所研究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遞出去。
深入了解葡式家具的材料、加工工藝、功能、裝飾紋樣及整體造型等,進而采用視覺元素的提取、歸納、重構等設計手段抽象地演繹新的家具造型、新的功能、新的搭配關系,并將新的材料及現代化的加工方法應用于中葡元素交融的現代家具設計。
從葡式家具中可以提取出大量有意思的裝飾元素,并且每一種裝飾元素都有著來歷與故事。將這些裝飾元素進行歸納、整理,便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禁錮,為下一步的創新設計提供豐富的設計資源。
重構可以在不同的元素中尋找多樣化的組合關系,從而激發潛能與創意,帶來設計靈感。通過分解大量的葡式家具的造型元素,可以得到更多更小的線條與框架,將這些線條與框架重新組合與拓展,從而呈現出新的且具有現代感的家具造型。
將葡式家具中的設計元素提取并進行抽象化重構,結合現代材料、加工技術,為葡式家具的形式帶來更多新的可能性,同時能更好地傳遞澳門土生文化,使新葡式家具的功能與美觀并存,不斷探索土生文化的表現形式,提升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知名度”,旨在通過家具講述澳門獨有的土生族群的故事。
澳門土生葡人的飲食文化擁有獨特且多元的飲食文化,土生葡菜歷經四百余年歐亞文化的碰撞交融,采取歐洲、南美、印度、東南亞、中國的材料和食譜,將各種風味融會貫通,每個家庭的菜譜都不盡相同。飯廳是他們交流最多的場所,餐桌上保留著家人們的味覺記憶,餐椅可以讓人卸下疲憊,慵懶倚靠,餐柜可以將他們喜愛的餐具有條理地儲存及展示。
基于澳門土生葡人的飲食文化,本設計選擇了以飯廳為主題的系列家具,包含一張餐桌、四把餐椅和一個餐邊柜。將傳統的中葡元素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取與重構,在“取”與“舍”中找到平衡,在傳承的基礎上使其造型語言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與審美中。此系列家具的紋樣元素選取了在土生葡人家中高頻率出現的中式回形紋、中式纏枝紋、中式海棠紋、葡式貝殼紋、葡式卷草紋等;造型元素選取了中式榫卯結構、中式建筑飛檐結構,明式內收馬蹄足、中式上下正負立水板、葡式波浪形彎腿、葡式框架結構等。

圖1 餐桌效果圖
1.桌面嵌入葡式花磚
餐桌采用葡式傳統大氣的大方桌,選自澳門市政廳墻面的葡萄牙經典花磚嵌入餐桌的中心區域。從造型維度分析,采用斜拼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紋樣的完整性;在傳統青花色基礎上增加了一抹靚麗的黃色,使餐桌更加現代時尚。從功能維度分析,瓷磚不僅可以裝飾臺面,而且易清洗、防燙;臺面四周對榆木材質進行上下圓角處理,能提升使用舒適感。
2.立水板的榫卯結構
餐桌立水板打破固有常規,巧妙地應用中式古典建筑輪廓,形成了有節奏的正負形折線,既是視覺的靈動,也是安全的防護。餐桌左右兩側同樣采用中式古建筑的飛檐式立水板,即中間區域與桌面榫卯固定,兩側立水板延續了懸浮設計理念,增加了間隙與靈動感,提升了餐桌的穩固性與耐用性。立水板的中心雕刻有葡式貝殼紋,寓意財源廣進;襯托葡式卷草紋,寓意生生不息;兩側點綴的中式回形紋,寓意平安回家;側面立水板上的中式纏枝紋,寓意萬壽無疆;豐富的紋飾使得浮雕工藝更立體,更富有層次感。
3.葡式桌腿與馬蹄足
桌腿的靈感來自葡式弧彎桌腿,雙S 形曲線是此餐桌的亮點,與立水板交錯的流線型波紋從密到疏,可令視覺更好地聚焦于立水板與榫卯飛檐設計。桌腿斜榫入槽,相較直腿更具現代感與雕塑感,若桌腿剛健遒勁則馬蹄足強而有力,若桌腿柔軟細膩則馬蹄足文氣秀美,此流線型桌腿的剛柔并濟,搭配數次調整的明式內收馬蹄足,達到了視覺上的和諧及結構上的穩固。

圖2 餐椅效果圖
1.椅背斜度的出現
此餐椅在明式圈椅和坤椅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調整。向后傾斜6 °的S 形座椅靠背更好地貼合人體,倚靠更為舒適,中式海棠花透空裝點椅背,具有秀麗精致的嶺南特色;僅保留一半長度的C 形扶手椅圈,既可以放松地將手臂搭在椅圈上,又方便出入座位,這種簡化的圈形扶手相較于傳統圈椅更加輕巧靈便,少占空間。
2.坐面軟墊的運用
椅子是與人體接觸最緊密的家具,各種尺寸均要符合人體工學。椅子坐墊向上傾斜2 °,人體可更好地與座面貼合;前寬后窄的梯形座面受到中式坤椅的啟發,從視覺上相較正方形少了些許笨重感;座位上嵌入的軟椅墊,可將椅面與椅子分離出來,一面為木面,一面為布藝軟包面,可正反兩面使用,即天涼用布面、天熱用木面,此設計更符合南方炎熱的氣候。
3.望板椅腿的呼應
餐椅望板邊飾紋樣同樣使用了纏枝紋和貝殼紋,與餐桌的紋樣相呼應。椅腿弧度為舒朗自然的流線型,弧彎腿搭配中式內收馬蹄足,與餐桌腿的造型相呼應。明清家具的座椅前面兩條椅腿都為直腿,這種弧彎式椅腿則加入了歐式元素,前椅腿斜45 °手工鑿榫嵌入椅座,與餐桌腿的榫卯結構相同;后椅腿則為通根結構,上端嵌入扶手圈,中端嵌入望板,造型簡約且結實穩固。

圖3 餐柜效果圖
1.頂層的展示空間
駝峰型頂帽雕刻有西式貝殼紋與中式海棠花鏤空,紋樣與餐桌、餐椅相呼應。頂部置物層兩側有5 cm 的擋條,防止物件滑落,此置物空間可以放常用的碗碟、調味瓶、餐巾紙等飯廳物件。頂層嵌入式的高腳杯架為筆者經過田野調研分析形成的創新設計,可將高腳杯整齊地倒掛在杯架上,因土生葡人喜愛紅酒與威士忌,高腳杯架的設計符合其飲食習慣。
2.中層的操作空間
中層的操作空間有半米高度,可放置小型電器,如面包機、榨汁機、咖啡機等無煙設備;背板兩側的海棠花鏤空可以穿入小家電的電線和水管,具有裝飾性與功能性。操作臺上嵌入葡式瓷磚可防燙且耐用,也方便清理;鏡面背板增加裝飾性的同時,提升了飯廳空間感;操作臺兩側的可拆卸圓軸設計,一側可以當搟面棒,另一側放圓筒形的廚房紙,或者掛馬克杯。
3.下層的儲存空間
操作臺下方是半封閉式的抽屜,14 cm 的高度可放置餐具、杯子、食物等,透氣易儲存,其上雕有中式回形紋;抽屜下方是西式藤編材質的雙開門柜,采用榫卯開合工藝,透氣性強且易儲存,既可儲存食物也可放置餐具,上層14 cm可放碗,下層23 cm可放碟。柜腿的造型與餐桌和餐椅相呼應,腿部弧度根據家具的品類有所不同,但視覺上又保持著和諧統一。
本設計運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土生葡人對于不同家具的設計元素的喜愛程度、普遍程度、必要程度等因子,得到相對典型的設計元素,包含葡式元素、中式元素及其他歐亞混合元素;運用層次分析法將土生葡人多元的文化具象到具體的家具中,從而得到了許多小單元的視覺元素,包含造型、結構、裝飾、功能等,通過將其提取、歸納、重構得到新的家具造型、新的功能與新的搭配關系;運用情景故事法營造典型的土生葡人的飯廳環境,身臨其境地感受土生族群文化與歷史悠久的餐飲文化,將土生族群家居文化以“新葡式”家具為載體,融入現代的時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