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摘? 要】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財務變革,促使核算、監督型的財務會計向關注過程和價值創造的管理會計過渡,業財融合成為財務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途徑。利用技術賦能,將財務與業務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為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支撐。論文通過分析業財融合的內涵,揭示業財融合的現實困境,探索基于業財融合進行價值創造的路徑,助力企業在數字化時代推進財務數字化轉型,利用業財融合實現企業價值創造。
【關鍵詞】業財融合;價值創造;財務轉型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8-0176-03
1 引言
當前,數智化浪潮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會計越來越受各大企業重視,業財融合成為財務轉型中的熱議話題。傳統的財務會計主要是提供貨幣計量維度的信息,大量有價值的非貨幣計量維度的信息被湮沒,管理工作難以實現從報表數據向業務活動的追溯,僅通過財務數據無法反映企業經營的全貌,無法準確識別業務經營中的異常點,也就無法滿足企業內部控制和運營的要求。于是,業財融合成為未來會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財政部發布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中,明確管理會計應用要遵循融合性原則,管理會計應嵌入單位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在企業運營中,業財融合的實現需要具備技術支持、流程再造、組織重構等融合基礎,涉及對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應用的過程,其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明確各業務、各業務主體對企業價值創造貢獻度的信息體系,以更準確地揭示業務活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提高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服務于企業的業務決策和價值創造。簡單來說就是業務活動過程要創造價值,財務要反映價值創造的結果。業財融合是業務與財務的有機融合,也是管理會計與業務活動的有機結合,不僅僅包括業務與財務的信息融合,還包括業財的流程融合、組織融合、資源融合、風險融合等,旨在助力企業科學決策、合理配置資源、提升管理效率,更好地保障企業價值創造功能的實現。
2 研究現狀
謝志華等[1]指出,業財融合的本質是業務與價值的融合,體現在會計信息與業務信息的融合,同時,存在信息融合的因果結構,業務和開展業務的主體是因,會計的價值結果信息是果,信息融合路徑要以業務創造價值為基礎,實現各種業務原因信息與價值結果信息的有效鏈接。田高良等[2]對大數據背景下業財融合的內在機理進行探討,提出了三個融合是核心、兩個循環是加持、資源耗用是驅動的價值創造機理模型,包括機制融合、數據融合、工具和應用融合3個維度的驅動融合,加之貫徹戰略決策循環和運營支持循環這一雙循環理念,最終有助于實現業財融合。王亞星和李心合[3]從理論角度重構業財融合的概念框架,揭示了“業計融合、財計融合和業財融合”的“金三角關系”。葉康濤[4]認為,業財融合的關鍵在于經營分析要從財務動因深入業務動因,實現驅動企業價值創造的效果。謝志華等[5]認為,業財融合是業務與價值的融合,要實現業財融合就要將業務型組織轉變為價值型組織,不僅要在信息上融合還要在組織層面實現業財融合。企業生產應該對應管理會計方面的以銷定產,按照需求鏈塑造企業組織體系,確保企業內部和外部實現價值化轉型。
3 業財融合的原因和意義
3.1 業財融合的原因
3.1.1 環境驅動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政策指導成為財務變革的催化劑,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技術的發展可以為財務變革提供直接技術支持。伴隨國內經濟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平臺的興起讓未來會計業務加快從監管的后饋控制轉向服務的前饋控制和事中控制的進程,更加主動地為企業實現價值創造[6]。現階段,企業的盈利模式發生了變化,原來重銷售的粗放盈利模式無法滿足發展需求,企業轉向精細化管理。數字化時代,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企業間的競爭演化為數據的競爭,一些非結構化數據需要用專業的管理知識、模型和工具轉化為可用信息,利用技術賦能業財融合,為決策提供支持,將信息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力,這也是新時代下對財務分析提出的更高要求。
3.1.2 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財務轉型需求與企業的轉型升級需求對應,在企業開展的業務循環、管理循環、信息循環三大循環中,業務循環是企業進行價值創造的直接過程,財務職能從本質上來講屬于信息循環的重要構成,支撐管理決策。隨著財務職能的轉型,使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融合,才能為管理循環、業務循環賦能,整體上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
3.1.3 預算管理的需求
近年來,管理會計應用成為財務轉型和業財融合的熱點話題。業財融合正是企業進行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如果預算只是結果導向性的控制,沒有業務的參與,沒有對預算的執行方案作出要求,那么預算將無法發揮管理效能。通過業財融合為預算管理賦能,在全面預算管理中讓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在編制、執行、控制、調整、評價各個環節全程參與、相互配合,體現了業務與財務以提升企業價值為目標的深度融合。
3.2 業財融合的意義
傳統的依據靜態報表的財務指標分析具有滯后性,難以滿足企業管理層及時洞察市場、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快速作出科學決策的需要。通過業財融合,將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進行實時聯通,能夠動態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實現場景化在線,實時監控業務目標實現進程,從而提升財務對業務決策的支撐能力。業財的融合將價值管理與業務流程相聯系,抓住企業價值創造的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明確地揭示哪些業務和業務主體創造了價值,有助于企業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并對企業戰略發展作出規劃。基于業財融合,財務不再僅僅是業務的事后核算和監督,而是站在價值角度對前臺業務開展事前預測,計算業務活動的績效,并將這些重要信息反饋至具體業務人員,從而為業務主體的激勵和考核提供更準確的信息支持,進而有助于優化企業的激勵機制,提高業務主體的工作效率和積極性。如圖1所示,通過業財融合,管理者可以更準確地理解業務活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有助于企業提升自身戰略支撐能力,制定更有效的業務策略和運營決策,讓財務更好地服務業務,激發部門間的協同效應,降低企業潛在風險,實現價值創造目標[7]。
4 業財融合的現實困境
4.1 以受托責任為目標的會計信息使業財分離
隨著社會化分工的大發展,分工越來越細,職能部門相互剝離,財務從業務中分離出來,財務部門為滿足利益相關者、投資者、政府部門的監管要求,對受托責任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反映經營者的經營情況。為了實現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部分財務人員僅關注企業的外部需求,而忽視了企業內部業務部門的需求。以會計核算流程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計報表披露本身與業務不是實時聯動的,而是業務活動的結果,不能全面、實時地反映業務場景。此外,會計報表披露的是事后結果信息,沒有披露質量信息和過程信息,對企業外部環境的關注較少,因此造成了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的分離[8]。
4.2 部門工作目標不一致,業財融合意識不足
一方面,財務部門是價值管理部門,著眼于成本管控、風險識別、資金籌劃等內容;企業的價值創造部門——業務部門,側重于實現制定的業績指標,常常導致其為了完成業績指標而放棄財務指標。由于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目標不一致,導致企業在進行戰略規劃時,缺少對業財融合的正確認識,難以兼顧財務指標和業績指標。另一方面,部分財務工作人員由于未能系統地參與管理會計培訓與學習,觀念較為陳舊,對業財融合理念的接受度較低,認為財務工作與業務工作應該明確分工,對深入業務端的工作存在抵觸心理。同時,由于缺少與業務部門的溝通,進而在開展財務工作時未能全面地考慮業務需求,財務服務業務的意識不強,難以實現二者間的協同效應。因此,沒有為業財融合的實施營造良好的環境,使業財融合的推行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4.3 信息化程度不高,業財融合難以落地
業務和財務的深度融合依賴于企業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但目前許多企業由于信息技術資源有限,搭建的財務信息系統只能支持基礎的財務核算工作,財務與業務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不高,仍存在業務與財務信息相互孤立的現象,部門間的溝通受阻,財務人員無法投身關鍵的分析決策工作,難以實現業務和財務的深度融合。
5 基于業財融合的價值創造路徑
5.1 建設信息共享系統,利用數據中臺加強財務信息與業務信息融合
業財的數據融合,僅依賴財務報表生成的數據,難以讓管理會計工具發揮作用。因此,管理會計作用的發揮必須依賴于高質量的數據。數據中臺將散落在各個數據庫的業財數據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其他系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復用和共享,讓這些數據的后續處理較為準確,為管理會計提供數據支持和服務,使其他系統避免為取得這些數據所做的重復性工作。數據中臺的技術架構可以讓會計信息系統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獲得所需要的數據,在互通和共享的基礎上,讓管理會計從基于歷史數據的分析轉向基于未來數據的分析,從依賴會計人員的經驗轉向依賴客觀的數據分析,走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決策,使企業運營管理實現增值賦能。此外,通過應用智能分析技術,構建不同部分不同領域的數據模型,實現數據可視化,能夠為企業財務決策與業務決策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業務數據化決策的場景化,有利于管理者作出科學決策,通過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信息反哺于業務,增強快速創新和靈活應對的能力。
5.2 培養業財融合意識,推進財務人員轉型,加強復合型人才儲備
業財融合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重要途徑,管理層應更新理念,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讓財務支持業務并引導業務,將財務管理推向業務的前端。通過對數據的預測和分析,財務人員將有價值的信息反饋給業務部門以及決策層,使業務的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并且把握業務流程的關鍵點和潛在風險,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意見,降低業務的運營風險,在支持優化改進業務流程和活動的同時,為企業降低成本、控制風險增效益,這就要求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業財融合是雙向融合,既有財務參與業務,也有業務參與財務,不僅要求財務人員熟悉業務流程、深入業務流程,從運營模式、盈利方式等多個維度去了解業務、掌握業務目標,同時,明確業務的運作模式,幫助業務部門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還需要在管理會計的基礎上增強財務人員的溝通協調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商業洞察能力,讓技術為財務賦能,發揮大數據對科學決策的支撐作用。
5.3 構建管理會計框架,發揮管理會計在業財融合中的作用
將管理會計與數據相結合,把管理會計工具嵌入業財融合,構建基于業財融合的管理會計框架,在信息收集工作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業務實際情況,對信息進行加工和分析,可以為企業管理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企業可以基于“互聯網+”理念,從平臺層、數據層、應用層構建業財融合管理會計框架。首先,在平臺層進行海量數據的搜集。業財融合下的信息是多維度的,除了傳統的財務信息,還包括投融資、供產銷、人事、客戶等非財務信息,這就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提高數據精細化程度,以滿足企業各層級對數據信息的需求。其次,在數據層進行數據的存儲和融合,借助軟件支持對平臺層獲取的數據進行深加工,并分類儲存在企業共享中心的各信息系統,方便管理決策時實時調取。最后,在應用層基于數據精細化分析,利用管理會計工具進行全面預算、營運資本、籌資投資、業績評價、企業價值方面的分析,形成科學合理的營銷、投資、增資方案。基于企業內外部價值鏈的管理會計應用,能夠減少由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成本,優化作業流程,降低價值鏈各環節的成本,實現價值創造能力的最大化[9]。
5.4 推動組織變革,重塑組織架構,形成價值型單元
業財融合不僅要求財務和業務在信息上實現融合,還需要組織融合。企業應以積極的態度推動業務組織內部的變革。職能分工導致的功能型單元更注重自身職能的履行,弱化了價值創造,容易造成業財的脫節。在管理會計中,將企業內部的功能型單元分為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或者費用中心,就是推動功能型單元向價值型單元轉換的實現形式。功能型單元在轉化為價值型單元后,有利于實現業務與價值的融合。
6 結語
數字化時代,業財融合實際上不僅是業務與財務在數據信息上的融合,還有組織和系統上的融合,是企業實現財務數字化的重要途徑。在過去,企業僅僅依靠基于會計規則生成的事后、非實時、分散不集中的數據,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業財融合模式能夠將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在數據中心或云端進行整合,業財融合解決了決策支持能力和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會計從核算監督走向服務支撐,即支撐戰略、支持決策、服務業務。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整合,財務部門能夠為管理者提供決策環節的支撐能力。業務與財務的雙向融合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人員不僅需要更新財務觀念,學習管理會計知識,還需要增強數據分析和溝通能力,將財務延伸到前端業務,發揮業財融合的功能,為企業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謝志華,楊超,許諾.再論業財融合的本質及其實現形式[J].會計研究,2020(7):3-14.
【2】田高良,高軍武,高曄喬.大數據背景下業財融合的內在機理探討[J].會計之友,2021(13):16-21.
【3】王亞星,李心合.重構“業財融合”的概念框架[J].會計研究,2020(7):15-22.
【4】葉康濤.業財融合:從財務動因到業務動因[J].財會月刊,2021(15):24-26.
【5】謝志華,高嚴,楊龍飛.新技術條件下的業財融合[J].財務與會計,2021(16):9-14.
【6】王保忠,馬佳穎.現代會計發展演進的基本路徑與未來趨勢——基于技術進步視角的分析[J].會計之友,2021(18):17-24.
【7】孟若琦.管理會計視角下企業業財融合問題探討[J].財務管理研究,2023(7):81-85.
【8】謝志華,高嚴,楊龍飛.新技術條件下的業財融合[J].財務與會計,2021(16):9-14.
【9】劉光強,干勝道,段華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管理會計業財融合研究[J].財會通訊,2022(1):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