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奎
最近,公安部制定推出的公安機關“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包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等,頗為引人注目。
我國編戶齊民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其思想和制度由來已久。新中國自1958年實施戶籍制度后,對人口的遷徙做出了嚴格限制。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只有農忙和春節時才會回到農村,但他們卻難以取得城市戶籍,難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保、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和服務,還造成了“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逐步放寬放開落戶限制,改善上述由戶籍制度所造成的社會困境,是我國政府一直在努力追求的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
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資源的集聚現象。許多人擔心,城市規模過大會造成經濟運行成本的增加,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事實上,這種擔心在城市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面前是多余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對此做出過闡發。他認為,正是職業的分工使人們彼此提供商品和勞務成為可能,他們相互依存,匯聚起來,才形成了城市。
柏拉圖還給出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模型。為了滿足人們對食物、住所和衣服的需要,不得不有一人專門來生產食物,再有一人來建造住所,還要有第三個人來織布做衣服。為便于他們相互幫助、利用社會合作所帶來的收益,他們聚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的雛形。不過,自然而然地,這些人的需求會再召喚其他人加入他們來提供補鞋服務,進而再招來第五個人來提供醫療服務,如此等等。
最終,源于城市的擴張所帶來的收益(由勞動分工的深化而實現的專業化報酬遞增)與隨之而來的成本之間的權衡,導致城市的規模趨于均衡。在這一均衡點上,城市“不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聚居地……也不會只是一個小村落”。也就是說,城市最終不會無限擴大,也不會表現得非常分散,變成老子心目中的“小國寡民”。
使用現代經濟學的術語來表達柏拉圖闡發的這一城市經濟學基本原理就是:城市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勞動分工上的收益,最終會與它所造成的成本相當,此時城市規模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城市的擴張自然會停止,從而處于均衡狀態。
那么,城市生活所體現的現代良治社會特征,如何才能擴及鄉村,使得整個社會都能享受到現代經濟發展的治理結果呢?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為,首先在城市得到發展和繁榮的商業、制造業,會呼喚并且切實地確立良治社會所需要的法律和秩序,然后這種富裕的狀態和良治的社會秩序,會在三個方面惠及農村地區。
首先,城市為農村的產品提供了市場,這會激勵農村的發展;其次,城市的資本可以通過購買農村的田產,改良土地,提高農村的生產能力;再次,農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商業和制造業逐步地把秩序和良好的治理引入進來,同時引進來的還有個人的自由和安全?!?/p>
亞當·斯密的這些話,至今仍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在上述第一個方面可以做到相對有效的激勵,但在第二和第三方面,卻因為農村地區多項財產權利的不完整,尚且未能達到亞當·斯密所預期的那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