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馨

英祖李昑是18世紀的朝鮮君主,大約與清朝的乾隆皇帝同期。和乾隆類似,他也幾乎是朝鮮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長達53年。他統治的朝鮮處在相對較好的時代,但也是他在位時,發生了一件涉及王室家族的殘忍而不可思議的迷案,讓人瞥見宮廷內室難以示人的暗面。
思悼是英祖的兒子。英祖曾有過一個兒子,但早夭。在42歲的高齡,英祖又得一子,非常開心,在兒子出生第二年,就把他封為世子,剛過周歲就安排老師進行教導。世子的一路成長,被給予了極多的關注和關心。可在27歲這一年的某天夜里,世子突然持劍闖入英祖居住的地方。他的生母告發了這一行為。而后,世子被英祖關在糧柜里七天,活活餓死。當糧柜拆開,確認兒子已死之后,英祖號啕大哭,后來將死去的兒子封為思悼世子。
兒子涉嫌刺殺父親,媽媽告發兒子,爸爸又餓死兒子,這樁案件在朝鮮歷史上實在太過離奇。它曾被拍為電影《思悼》,由韓國中生代和青年演員中相當出色的宋康昊和劉亞仁主演,非常精彩。韓國學者鄭炳說,今年出版的新著《權力與人:思悼世子之死與朝鮮王室》,也專注于這段迷案。在他的筆觸下,居于權力中心的狂怒君主和瘋魔兒子,都是可憐人。英祖幼時被權力的恐懼所傷,因為生母只是低賤婢女而極其自卑,喜怒無常又極其嚴苛,當他終于成為君主,他對兒子的“強制愛”令人窒息;作為王子的世子活得壓抑痛苦,終日在至高王權的恐怖之下,精神并不正常,甚至還曾試圖自殺。在王室的幽深高墻內,我們所能見到的,不過是被權力場扭曲的關系和孤獨悲哀的靈魂,一點微薄可貴的愛,也可能變成被迫彼此傷害的利刃。
為了維護王權的威嚴而存在的種種宮中禮儀和規矩,繁瑣嚴苛得令人震驚。世子的妻子惠慶宮被選為世子嬪時,她的媽媽收到了宮中送來的信,一封是王后的,一封是世子生母的。王后的信要行四次禮后才能打開來讀,生母作為一般嬪妃,她的信行兩次禮之后才能開讀。無人敢拿這些禮為兒戲,因為王權的至高無上、等級的不可僭越,都通過這些禮儀和規矩才得以實現和體現。所以對于王室子弟來說,他們面對君主,先是臣子,再才是親人;忠,是比孝順還重要的道德,或者說,做到了忠,才算得上是孝。在電影里,英祖準備動身處理世子,在殿內整理衣冠時,世子生母請求英祖從重處理這個謀逆的兒子,英祖思忖片刻,對他的妻子說出的第一句話是:“你是個忠臣。”
關于思悼世子和英祖之間的矛盾,有不同說法,有權力之爭說,也有黨爭犧牲說,不過有一點確能引人感慨深思:這些歷史人物生在權力中心及其周圍,內心會逐漸被恐懼占據,直至被吞噬。或許,思悼曾無數次想要逃走吧,而最后致使他慘死的持劍闖宮之舉,是他再也逃無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