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大庸
2023年7月15日,上海,宜家靜安城市店
近日,宜家中國發布公告稱,決定結束宜家靜安城市店的試點,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停止運營。這意味著,開業3年的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終以關店歇業告終。
2018年,宜家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效益開始下滑。意識到危機的宜家,提出了為期三年的“未來+”的本土化轉型戰略,投入100億元,探索更多元、有效的經營模式。
位于靜安寺核心商圈的城市店,就是這場轉型的“試驗”之一。但3年過去,宜家宣稱,這家店已經完成了既定的“試驗”使命,通盤考慮之下,決定停止運營。
宜家沒有更多地解釋,他們從中得到了什么經驗,但從關店的舉動來看,宜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突進市中心”,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順利。
2020年7月23日,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正式營業。
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宜家城市店,被宜家中國寄予厚望。根據后者的官方說法,上海靜安城市店是一間試驗性質的門店,目的在于貼近消費者,了解他們的偏好和習慣,也為宜家探索新的業務形態積攢經驗。
從門店形態來看,這家店的風格,的確與大眾熟知的宜家標準商場大不一樣。靜安城市店地處上海繁華商圈,占地面積約3000平米,是傳統“藍盒子”的1/10,陳列商品僅有3500件,涵蓋廚具、床上用品、玩具等精心挑選的小件商品。
市中心選址,迷你店面,精選品類,靜安城市店的經營模式,基本上是傳統宜家標準商場的反面—那些地處邊郊的標準商場,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倉庫,龐大的空間為顧客提供沉浸式體驗與一站式服務,所有的商品可見即可得,顧客在瀏覽、體驗的過程中,看中了合適的商品,當場就可以買走。
相比之下,靜安城市店顯得尤為精致,其門店設計偏重藝術感,減少體積與分量感,僅設置了幾套精選的樣板間,以供顧客參考。
盡管品類已經縮減至3500件,但當中只有1200余件可由顧客直接購買帶走,其余商品和9500件全品類商品,均需要由宜家官方微信小程序下單購買,送貨到家,這與網購的流程基本無異。
為了吸引人流,門店里設置了兒童玩樂區、鮮花長廊、打卡拍照區等空間。在一樓與三樓,則出售一元冰淇淋、瑞典肉圓、熱狗等明星產品,和更符合周邊白領飲食習慣的輕食,甚至還出售帆布袋、T恤等文創產品。
與此同時,靜安城市店還配置有宜家的全屋設計中心,為顧客提供全方位的設計服務。
宜家中國區副總裁弗朗索瓦·勃朗特在接受中國財經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宜家在上海的轉變旨在挖掘一種可能性,即讓任何人都可以在15分鐘內抵達宜家市中心店,同時以特別的形態貼近上海本地生活狀態,并展現出摩登的形象。
不難看出,靜安城市店承擔著向消費者展示與宣傳宜家產品的重要功能。城市店這種經營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精致的門店、周全的配套服務吸引顧客,再通過線上與宜家龐大的產品庫進行鏈接,最終實現轉化。
大多數顧客只是慕名前來,只看不買是常態。
宜家靜安城市店的顧客
然而,從最終關店的結局來看,城市店的經營模式存在一些難以化解的弊端。在宣布關店的時候,靜安城市店依然保持了非常不錯的人流量,但大多數顧客只是慕名前來,只看不買是常態。
如果耗費眾多資源打造的門店,最終只是起到了宣傳及展示的作用,考慮到市中心地段的高昂租金成本,這項投資或許稱不上多么劃算。
事實上,上海靜安城市店并非特例,而是宜家試水新業態的其中一環。
早在2016年,宜家就已提出:“將現有門店整合成集酒店、家居辦公室為一體的大型混合業態,并且將戰略重點從城郊轉移到市區。”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戰略轉折。自創辦以來,宜家一直走的是“重資產模式”,所有的產品都是宜家的自有品牌,由宜家完成采購、生產、銷售的全部環節。而為了降低成本,宜家偏好在地價低廉的郊區開設門店,憑借優質的商品與便宜的價格吸引用戶前來消費。
1998年,宜家進入中國,在上海建立第一家商場。在之后20多年的時間里,宜家以每年2-4家店的速度擴張,在中國的28個城市設有超過30家門店,均以標準商場的形式存在。
盡管門店位置偏僻,但靠著低價格、高品質的家居商品,宜家在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中國市場曾經是宜家全球銷售額呈現雙位數增長的市場之一,但在2015年達到27.9%的頂峰后,就開始顯現出疲態。
2015年5月,倫敦宜家開設床上咖啡店
宜家溫吞的開店策略,在本土品牌的猛烈攻勢下,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隨著本土品牌在質量與設計上的進步,宜家的產品優勢已沒有早些年那么突出。與此同時,宜家溫吞的開店策略,在本土品牌的猛烈攻勢下,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作為對比,像紅星美凱龍這樣元老級的家居建材賣場,覆蓋了中國30個省市,共建立了94家自營商場、284家委管商場和8家戰略合作商場;居然之家在國內的賣場數量高達428個,包含91個直營賣場及337個加盟賣場—這些數量龐大的賣場大多數位于繁華商圈,比宜家更為貼近消費者。
去年4月,宜家關閉了營業不到3年的宜家貴陽商場。這是宜家在進入中國市場24年后的首次關店,也從側面反映了宜家傳統“藍盒子”門店經營模式所遭遇的困境。
盡管意識到市中心的戰略意義,但宜家真正開始行動起來,還是得等到業績承壓的2018年。當年,宜家的營收增速開始放緩,全球范圍內的銷售額同比增長僅5%,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40%。
宜家終于投入真金白銀開始行動。2019年,宜家中國提出了“未來+”本土化發展戰略,斥資100億元,針對中國市場的現實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便是探索小型店城市店等門店形式,以更好地觸及消費者,實現多元經營。
廣州宜家咖啡館、上海宜家烘焙工坊、上海宜家綜合體驗中心,都是這一轉型的產物。在全球范圍內,宜家則開設了30多家類似的小型商店,例如倫敦的“規劃工作室”,紐約的“城中心門店”。
盡管形態不同,但都旨在以更小的體量、更中心的位置、更具特色的產品、更符合城市生活需求的場景樣板間、更靈活的售賣形式,來吸引更多客戶,探索宜家“突進市中心”的轉型之道。
實體店仍是宜家零售商業模式和消費者體驗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宜家忙著調整門店經營模式的同時,家居消費市場正逐漸融入數字化潮流,越來越多的消費轉入線上完成。宜家也承認,面對這股深刻改變行業生態的線上零售潮流,自己有些應對不及時。
在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等本土競爭對手早早地布局線上渠道,進行直播帶貨等嘗試的時候,宜家還停留在打造“藍盒子”的重資產階段。
直到2018年,宜家才開始推出手機應用軟件;2020年,宜家才正式入駐天貓,開設全球首個第三方平臺的線上官方旗艦店。此后,宜家加快了線上化的腳步,于2021年推出了自有的購物小程序,并且將天貓旗艦店的覆蓋范圍由江浙滬“包郵區”,拓展到全國的301座城市。
此外,宜家中國還在上海組建了50人的直播團隊,專門負責直播業務,并在全年進行了超過200場直播。
盡管反應滯后,但線上投入仍為宜家帶來豐厚的回報。2021年,宜家中國線上銷售實現了超70%增長,占全部收入的27%。這讓宜家看到了線上消費的潛力。
為了增強線上經營能力,在2023財年,宜家中國投資53億元拓展渠道和數字領域。盡管宜家宣稱,實體店仍是宜家零售商業模式和消費者體驗的核心組成部分,不論是城市中心店,還是快閃店,或者位于北京五棵松或者溫州的體驗店,宜家仍在全力擁抱新零售,探索線下門店的潛力,但與熱火朝天的線上銷售相比,線下門店的定位已經顯得愈發尷尬。
去年6月,宜家中國宣布關閉上海楊浦商場。這家門店與靜安城市店的定位類似,是一家位于購物中心內部的小型門店,面積僅8500平米。
在回應楊浦商場關閉原因時,宜家中國解釋道:“當時,我們觀察到宜家楊浦商場服務商圈內的消費者在購買宜家產品時,有著不斷增長的線上消費偏好。”因此,其決定不再把楊浦商場作為上海顧客觸點矩陣的一部分。
靜安城市店的關店邏輯大抵如此。其實,從手機、服裝等行業線上化轉型的經驗來看,線下門店與線上零售并不沖突,甚至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但家居行業有著低頻消費的特殊性,通過城市門店這樣的方式觸及消費者,究竟能夠起到多少效果,是一個仍待驗證的問題。
在線上消費的大趨勢面前,宜家到底要以怎樣的方式“突進市中心”,找到線下門店的合適定位,使其與線上零售完美結合,仍需要花一番工夫去探尋。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