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近年來,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將非遺傳承與技工教育創新融合,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技工院校師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讓非遺“活”起來,用技能讓非遺傳承更“出圈”。
借技能創新之力,讓非遺“活”起來
與文物不同,非物質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文化。實施非遺技藝人才培育,是將非遺傳承和技能提升相互融合的新路徑,也是讓非遺“活”起來的重要舉措。學院將非遺傳承與文化育人相結合,引入非遺技藝,組建大師工作室,并將其融入專業建設與課堂教學、第二課堂與學生活動、雙創教育,沉淀文化自信底蘊,激發文化育人功能,打造“文化技工”品牌。
該學院聯合廣州市白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鉤針編織代表性傳承人王娟成立手工鉤針編織非遺技藝大師工作室,攜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盆景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陸志偉成立嶺南園林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大師工作室與專業建設互融共進撬動非遺技藝人才培育。
該學院鼓勵師生在課堂教學和雙創教育中創作具備創新性、時代化的非遺作品。信息文創產業系在《H5融媒體內容制作》《廣告綜合設計》等課程深挖非遺資源,依托數字信息技術,設計非遺城市立體拼裝積木、平面拼圖裝飾畫、H5交互廣告。在畢業設計中以“非遺之窗、國潮文創”“嶺南茶文化”等非遺主題作為選題,學生通過“新設計、新表達、新融合”為非遺注入新視角的詮釋,用獨特的青春活力和生活化的視覺呈現,賦予非遺新時代的價值。智能控制產業系梁志偉老師創新設計《新型壓力自動平衡反饋式木刻藝術版畫壓印機》,護航木刻版畫非遺項目傳承。《非遺之窗》《指尖力量 編織中國美》等師生作品參加“羊城工匠杯”、第一屆廣東省技工院校科技發明與創新大賽等雙創大賽屢獲佳績。
乘普及推廣之風,讓非遺更“出圈”
該學院堅持以第二課堂為切入點,以文體活動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師生力量普及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走進師生的“學習圈”“興趣圈”“技能圈”。學院積極推動非遺體育項目進校園,成立傳統武術培訓基地,將醒獅、繩舞等非遺項目納入社團建設,將毽球、跳繩、竹竿舞等項目納入體育課程教學,多措并舉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2023年學院幼教專業畢業匯演、“星光之夜”等表演上,師生從茶藝表演中獲得茶文化獨有的情操熏陶,在融合了廣繡的中國舞里領略手指繡出的明媚春天,在中華武術表演的一招一式中感受中華兒女的自強不息。此外,學院還帶領學生參與“巧工繡青山”廣黔刺繡技能提升技藝交流營,開展“非遺文化技藝進校園”主題日等活動。
該學院堅持以藝術普及類活動為依托,師生化身校外非遺推廣使者,攜非遺技藝走近市民、走進鄉村,讓非遺更“出圈”。學院社會服務產業系聚焦草木染非遺技藝傳承與弘揚的“自然而染”師生團隊,應邀前往廣州市文化館舉辦的“成人之美——繽紛非遺季”全民藝術普及公開課進行公益展示,赴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開展蠟染手工藝體驗活動。手工鉤針編織非遺技藝大師工作室成員受邀在2023廣州市讀書月嘉年華活動開展鉤針編織非遺技藝體驗活動。嶺南園林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員積極參與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場館的盆景展示、“三項工程”交流會壓花藝術展示等活動。學院非遺團隊參與2022年省人社廳舉辦的“新職業 新工匠”技能+嘉年華,師生非遺技藝與文創作品廣受市民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