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肖劍




Analysis of Impact of Green
Credit on Value of Commercial Banks
我國綠色信貸政策的歷史沿革
我國綠色信貸標準的建立和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1世紀初,綠色信貸概念開始萌芽,綠色信貸政策致力于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信貸投放規模。1995年我國首次指出環境因素應該融入銀行運營中,授信體系也需要考慮具體項目的環境風險。第二階段,綠色信貸概念正式亮相,綠色信貸政策重心從“被動壓降”高排放貸款轉向“積極投放”綠色貸款,商業銀行開始搭建和優化綠色信貸的流程管理制度、內控管理制度,完善監管體系。2007年,原銀監會與相關機構共同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標志著綠色信貸時代正式開始。第三階段,綠色信貸實施情況被納入銀行業績評價體系和宏觀審慎考核。2012年,原銀監會推出《綠色信貸指引》,成為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規范性文件。該《指引》從組織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流程管理、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監督檢查等方面詳細規定了綠色信貸的實施細則。在之后的幾年時間,圍繞《綠色信貸指引》不斷完善綠色信貸政策體系,進而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綠色信貸政策促進經濟轉型和綠色發展的效果也逐步顯現(見表1)。
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價值的影響機制
通過對2007—2021年我國37家商業銀行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以2012年原銀監會發布的《綠色信貸指引》作準自然實驗,通過雙重差分方法研究顯示,整體來說,我國綠色信貸政策對商業銀行價值的影響呈現U型趨勢。《綠色信貸指引》實施之后的前五年,由于成本效應,負向影響逐漸加深;第六年開始出現轉好信號,綠色信貸政策的正向效應顯現,商業銀行價值提升。在綠色金融戰略背景下,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政策主要通過盈利能力機制、聲譽機制、可持續發展機制影響商業銀行價值。
盈利能力方面,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增強了資產利潤率對商業銀行價值的影響。選取資產利潤率作為盈利能力的代理變量,可以發現,政策實施變量和資產利潤率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正,即綠色信貸政策實施之后,資產利潤率每增加一個單位,商業銀行價值增加0.06。從根本上講,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動力來源于對其自身盈利能力的影響。從短期看,推行綠色信貸業務會增加銀行的環境風險審核成本、員工培訓成本等,增加單位業務及管理費用,導致單位營業利潤降低,進而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但是由于有政府補貼,綠色信貸一般利率較低,央行發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的利率均為1.75%,能夠大幅降低商業銀行發放綠色信貸的資金成本;同時,綠色貸款不良貸款率普遍較低,根據中金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綠色信貸行業不良貸款率基本維持在0.5%以下,其占用的經濟資本和貸款損失準備也較少,能夠間接為商業銀行增厚利潤創造空間。從長期看,隨著貸款總額增加、成本攤薄,綠色信貸業務將提高商業銀行的營業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因為開展綠色信貸業務而帶來的利潤損失,進而增強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開展綠色信貸活動因此成為商業銀行改變經營方式、增加商業銀行價值的可選擇項(見表2)。
聲譽方面,聲譽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有助于增加商業銀行價值。以流動性比例作為商業銀行聲譽的重要代理變量,研究顯示,政策實施變量與流動性比例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0.04,綠色信貸政策實施后,流動性比例對商業銀行價值產生積極影響,流動性比例每提高1%,商業銀行價值提升0.04。根據“相關利益人理論”,商業銀行不僅要實現股東利益,還要兼顧客戶、雇員、社區等多方利益,以達成其社會責任。商業銀行按照自身的職責,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積極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入到與綠色低碳理念相符的產業中,逐步淘汰落后產能,以及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擴張,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而且有助于推動銀行業的進步,實現經濟價值的持續增長。從長期看,履行社會責任能幫助商業銀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帶來良好聲譽,提升品牌形象,進而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吸引更多儲戶,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見表3)。
可持續發展方面,實施綠色信貸也是銀行業降低自身環境風險、優化信貸結構的內在需要。研究顯示,綠色信貸政策實施變量與不良貸款率的交互項顯著為正,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增強了不良貸款率對商業銀行價值的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每增加一個單位,商業銀行價值提升0.01。環境因素通常會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環保標準的提高和氣候變化將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降低企業的還款能力,加大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業務本質上是把環境風險納入日常經營的考量中。綠色信貸通過降低綠色產業的貸款利率,提高“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利率,將貸款面臨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內部化,促使銀行在做信貸決策時考慮環境風險和客戶的可持續性,否則銀行可能遭受損失。因此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能夠加強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降低信貸風險。同時綠色信貸能夠將信貸資源傾斜于綠色和新能源產業,而非傳統重工業,能夠優化銀行業的長期貸款結構,追求長期回報,有利于銀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對商業銀行價值產生正向影響(見表4)。
綠色信貸政策對不同商業銀行價值影響的差異
研究顯示,從短期看,綠色信貸政策對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負向影響小于對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負向影響,后者執行綠色信貸政策的成本相對更高。在具體實踐中,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體量也更大,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普遍偏小,綠色信貸業務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大型商業銀行資金成本較低、流動性充足,在給予大型綠色項目利率優惠、期限優惠等方面獨具優勢;中小型銀行需要錯位競爭,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加強與當地綠色項目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下沉綠色民營項目客群,一方面開拓綠色增量市場,另一方面爭取更高的貸款收益。
綠色信貸政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向影響小于對非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向影響。國有商業銀行具有更強的資金優勢和開展業務的基礎條件,抗風險能力強,在面對綠色信貸等新興業務時,能夠及時響應國家政策需求,快速建立對應的政策體系和實施流程,進而有效促進綠色信貸業務的實施。
綠色信貸政策對上市商業銀行的負向影響小于對非上市商業銀行的負向影響。上市商業銀行作為公眾公司,不僅受行業規范和宏觀監管政策約束,而且受證券交易所在ESG(環境、社會及治理)框架下的氣候信息披露要求約束。例如,港交所明確要求上市企業遵循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于2022年3月刊發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所載列的具體要求。同時,上市商業銀行面對綠色信貸等新興業務類型時,在補充資本金、抵抗風險和尋求政策工具支持等方面,較非上市商業銀行都有較大優勢。
政策建議
為應對綠色信貸業務成本對商業銀行產生的短期負效應,促進綠色金融長期可持續發展,激發商業銀行的積極性,我們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完善綠色信貸配套激勵機制,縮減商業銀行短期成本。實施綠色信貸在短期內具有較高的經營成本,由于綠色項目較長的回收期帶來的資金期限錯配成本,以及復雜的貸后管理引發的管理成本等,商業銀行需要持續監控綠色信貸資金流向,防止“洗綠”“漂綠”。綠色信貸項目具有風險高、周期長的特點,需要建立并完善中央、地方兩級激勵約束機制,以引導金融機構優化其信貸結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的支持,同時減少對高污染行業的資金供應。在中央層面,需要充分發揮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利用再貸款的資金優勢,向碳減排領域提供最優惠利率,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在地方層面,需要運用財政貼息、稅收優惠、擔保機制、風險補償、風險緩釋基金等政策工具,降低綠色信貸資金成本,增強獲利預期,進而提高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同時,基于綠色信貸政策對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差異化影響,可以實行差異化激勵機制,最大程度激勵各類商業銀行發放綠色信貸。
增強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提升商業銀行長期價值。2017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將綠色貸款納入MPA考核,綠色信貸績效較好的銀行能夠獲得較高的MPA評分;2021年起,綠色金融業務被納入金融機構評級政策,評價較高的銀行能夠獲取較低的核定存款保險差別費率。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綠色碳減排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大幅降低了綠色貸款的資金成本,提高綠色貸款的盈利能力。商業銀行可以繼續完善碳核算系統,進而真實反映綠色項目的收益,調整內部經濟資本計量機制以減少經濟資本占用,引導分支機構拓展綠色信貸業務,從而降低資本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目前,綠色貸款的資產質量較好,不良率較低,所需貸款損失準備較少,能夠大幅節約信用成本,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長期競爭力。
積極承擔環境與社會責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商業銀行在追求經濟利潤之外,應該積極承擔環境與社會責任,不斷提升自身綠色信貸管理能力。一是積極踐行赤道原則,判斷、評估、管理好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做好綠色項目風險分類和信息披露,把環境和社會標準明確化具體化;二是持續關注信貸業務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問題,在貸款定價中更多地考慮環境風險因素,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自身的聲譽表現和品牌形象;三是改善信貸結構,調降傳統產業貸款規模,積極布局綠色產業,力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如果由于長期業務關系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信貸投向,可以通過信貸支持行業內部的技術改進,實行更精細的貸后管理,從而提升行業的清潔程度。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楊生恒
ysh19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