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計
立法法完成修改,是今年全國人代會的一大重要成果。此次修法增設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編制立法技術規范”,雖寥寥一句,卻意義深遠。
所謂“立法技術規范”,通常是指有關立法結構、法條表述、術語運用、修改和廢止形式等技術層面的規則。立法技術規范是否科學、嚴密、完備,將直接影響立法質量的優劣。紙面的立法能否轉化為現實的法治,首先取決于立法文本能否得到準確理解和執行,而立法技術規范,正是實現這些要求的具體操作標準,為立法質量提供了基礎性的技術支撐。
比如,立法技術的一大重心是語言表達技術。立法語言的靈魂在于精準明確、備而不繁。“根據”與“依據”、“應當”與“必須”、“不得”與“禁止”等,在生活場景中或無本質區別,在立法語境中卻有清晰分野。可以說,大到立法原則的表述,小到標點符號的使用,都會影響立法原意的傳遞,需要技術規范加以控制。
“立法技術規范”進入立法法的新制之列,有著深刻的歷史緣由和現實動因。追溯起來,我國曾長期奉行“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思想,不可避免地引發諸多立法瑕疵。如今,“良法善治”成為我國立法的全新價值追求,立法開啟了由重“數量”轉向重“質量”的升級換代。此進程不僅需要立法觀念、思維、內容等的全面更新,亦有賴于規范、完善、先進的立法技術。
但總體而言,目前的立法技術規范大多提煉自成熟的立法經驗,大量尚未取得共識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供應不足的立法技術規范,并不足以徹底消解特定歷史時期所形成的立法慣性、所遺留的立法痼疾。
另外,飛速發展的立法演進使立法技術面臨新的挑戰。以民法典為代表的“法典編纂”這一新立法形式的亮相,附件單獨修訂、聯動修改、打包修改等新修法形式的興起……這些立法新生態,呼喚著更優品質、更多維度、更高層次的立法技術規范。
眼下,修改后的立法法已發出了加快構建、健全立法技術規范的鮮明信號,這是推進良法善治的關鍵一步,也是有待多方力量通力參與的艱巨任務。在此基礎上,還有必要在立法起草、審議等環節,設置相應的審查與評估機制,以確保立法技術的科學規范真正轉化為立法質量的剛性約束。如此,才能以立法技術的“術”之力量,點亮立法意志的“道”之光芒。
傅 雯
近日,美國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推出一款新型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人們提問后,該程序能根據自身數據庫自行理解后作答,能探討哲學,拆解歷史,證明數學定理,智能程度令人驚嘆。
許多法官也在討論,人工智能程序如果能夠從大數據中掌握法律規則,找到裁判規律,是否可以替代法官作出裁判。筆者認為,對于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雙方爭議不大的普通案件,人工智能或許能夠替代法官作出格式化裁判,但司法實踐中,案情撲朔迷離,關系錯綜復雜,需要法官上下探尋法理與情理的融合。這一過程中,需要過硬的法律知識,更需要法官精神。
什么是法官精神?法官絕不是簡單以法律規則作出裁判,而是依靠法律規則背后的司法精神,要有對個人、對人性的體察和悲憫,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法官精神是依法裁判,更是維護公眾良知。社會發展千變萬化,矛盾糾紛各不相同。對此,我們需要真正的法官精神,它既能準確認定證據,理解法律,更能在個案中換位思考,親身感觸案件處理結果對當事人是否公正,深刻體察社會公眾的共同良知,進而彌補法律的不足,用智慧在法律框架下尋求解決之道。法官精神,是“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悲憫之心。
法官精神是遵循法律,更是捍衛法律底線。司法實踐中,各方利益主體對法官有不同的訴求,有的通過人情軟圍獵,有的通過金錢硬圍攻。法官精神,是誘惑面前不迷失,親情面前不困擾,壓力面前不彎腰,在各種挑戰面前,善于洞察,敢于拒絕,堅決維護司法權威,捍衛法律尊嚴。法官精神,是“青山矗立,不墮凌云之志;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熱血豪情。
法官精神是解決糾紛,更是彌合社會沖突。真正的法官精神,不以個案糾紛的解決為終點,而是在妥善處理個案的同時,發現并探索解決其背后更深層的社會問題。一方面,通過個案傳達司法對社會問題的鮮明態度,推動建立新型規則;另一方面,通過司法建議等延伸司法職能,努力推進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法官精神,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家國情懷。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程序出現,越來越多的決策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程序作出,但法官精神永遠無法被替代。
錢洪海
今年1月,紹興市柯橋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共同富裕基本單元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柯橋范例”議案的決議》。該決議由17 名人大代表提出議案,經大會主席團審議,列入大會議程。
人大代表依法提出議案并由大會作出相關決議,既是代表執行代表職務、參加行使國家權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和活動,也是大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重要形式,更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但長期以來,地方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很多,而被列入人大會議議程的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代表議案的標準要求相對較高、法定程序相對規范、實施時間相對較長,為了簡化大會程序,并減輕閉會期間人大常委會和政府辦理工作壓力,大部分代表議案通常被作為代表建議“降檔處理”。這導致代表議案在部分地區的基層人大工作中逐漸淡出,不能不說是人大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一個遺憾。
柯橋區人大堅持把代表議案工作作為人大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健全代表議案列入大會議程機制和后續全過程監督機制。如,2019年,開展《關于全面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的議案》結案工作,結合分組檢查、匯報座談、實地調研、問卷測評和征求意見建議等情況,經區人大常委會審議后最終作出結案決議。這項持續實施了5年的議案決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經過近10年的探索和實踐,柯橋區人大的代表議案工作,形成了從提案、審議、表決、實施、監督到結案的整套程序,通過規范方案制訂、政府自查、人大監督、申請結案,檢查調研、剖析問題,社會評估、績效測評、綜合評價等步驟,既歸正了被邊緣化的代表提案權,又以基層實踐豐富了人大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內涵,更增強了人大監督工作的剛性和實效。讓高質量的代表議案不再“降檔”,大會行權才能更顯權威,代表履職才能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