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正芳
摘要: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強調以生為本、以實踐學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便于指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理論知識,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在實驗教學課堂上實施探究式教學,從學習思維、實踐練習以及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教學模式探究,重視將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到教學中,最終達到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索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實驗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基礎知識探究過程中完成拓展化學學習目標,并掌握相關知識。通過完善多方面實驗探究教學目標、設計豐富性實驗探究教學內容、開展多元化實驗探究教學方案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充分體現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全面性特點。
1? ?完善多方面實驗探究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案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基礎內容所在,所有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均要以基礎教育目標為核心,保證教學方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加強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需要針對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實驗探究發展目標,從而保障學生實驗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質量和效果。例如,在高中化學“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實驗探究教學方案時,要結合綜合性的教育發展目標,以此作為核心及基礎,保障實驗探究教學內容與環節始終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從而提高實驗探究教學的質量。在本課的實驗探究教學開展過程中,化學教師可以通過三個角度為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學習目標。一方面,以基礎性的認知教育發展目標為核心,提升學生的基礎化學知識認知能力,為提高學生實驗探究水平奠定基礎。對此,教師應當以幫助學生掌握鐵的性質及“鐵絲與稀硝酸反應的實驗”“鐵絲與水蒸氣的反應實驗”方法作為主要發展目的。另一方面,教案設計過程中需要為學生設計能力提升目標,使學生在實驗探究學習過程中全面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及問題觀察分析能力。
2? ?設計豐富的實驗探究教學內容
以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為核心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豐富的實驗探究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性的知識。除學習知識之外,教師應拓展實驗學習內容,全面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使其掌握更加全面具體的化學知識。例如,在高中化學實驗課程“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的教學過程中,其中的主要實驗環節為引導學生通過化學儀器分類的基本方法掌握容量瓶、燒杯等化學儀器的區別,使學生掌握多種化學儀器的使用方法,熟練運用實驗方式分析不同化合物的性質及用途,體會化學研究過程中的科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豐富的實驗探究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內容探究過程中,逐漸加深理解。另外,豐富的實驗探究教學內容不僅可以通過教師進行搜集和整理,而且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拓展化探究學習內容的搜集任務,使學生主動通過多途徑搜集整理豐富的實驗學習內容與相關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分享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延伸實驗學習內容和方法。因此,綜合對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特點進行分析,將豐富的實驗探究教學內容滲透到其中,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學習水平,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掌握范圍。
3? ?制定多元化實驗探究教學方案
為了全面激發學生對于化學實驗探究學習的興趣,化學教師應當善于為學生制定多元化的實驗探究教學方案,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充分體會化學實驗學習方法的豐富性、多樣性特點,全面提升學生化學實驗學習能力及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可以針對高中階段學生的基礎水平進行全面分析,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實驗探究教學方案,以此保證教學方案設計的針對性及合理性。例如,在高中實驗活動課程“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的教案設計過程中,化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制定多元化的實驗探究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豐富愉快的實驗學習體驗中,將抽象化、概念化的化學知識進行深度理解和掌握,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概念及反應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等知識內容。
4? ?創設多媒體實驗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熱情
為了點燃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探究熱情,高中化學教師應重視創設多媒體實驗情境,以情境吸引學生目光,以情境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以情境調動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高中化學實驗中,有部分實驗內容不僅理解難度大,而且存在一定的危險。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對于一些危險性較高的化學實驗,教師可以先利用實驗情境做好實驗鋪墊,以達到降低實驗危險性的目的。此外,還有一些化學實驗成本較高,或者實驗變化較快,學生無法獲得更多實驗信息,也可以通過實驗情境提高實驗成功率,助力學生更好地觀察。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應重視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班級學生學習特點,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更利于學生理解、實踐、操作的多媒體實驗情境,以此點燃學生的實驗熱情。例如,在高中化學實驗“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的教學中,教師在實驗教學活動開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電子課件,搜索篩選與本次化學實驗相關的圖文及視頻資料,接著與教材中的實驗內容相結合,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習,以此形成多媒體實驗情境,便于學生先對本次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和清晰的認知,接著以電子課件內容為起點,逐步展開教學,點燃學生的實驗熱情。因“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實驗中需要將硫的不同價態的化學反應關系厘清,進而確定具體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因此,教師還可以利用實驗仿真軟件開展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對化學仿真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及實驗結果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進一步助力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發現化學學科奧秘,探尋化學反應運行機制,明確后續實驗探究方向,最終穩步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5? ?以實驗現象觀察激活探究思維
為達到激活學生探究思維的教學目的,高中化學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養成用心觀察實驗現象的學習習慣,并掌握觀察實驗過程與分析實驗結果的具體方法,從而在習慣與方法的促進下,不斷提升化學實驗探究能力。高中化學實驗需要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進行探究,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進行探究,實驗觀察都不可替代。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明白實驗觀察作為化學實驗的重要環節,不僅發揮著重要的教學作用,而且具有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提升的指引作用。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應重視結合實驗教學內容,明確實驗教學目的,指導學生在化學實驗課程學習中有效且目的明確地觀察實驗現象。例如,在高中化學實驗“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養成用心觀察實驗現象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梳理整個實驗過程,明確本次實驗需要先了解哪些知識,確定觀察重點,比如,若按物質類別為自然界中的硫分類,可知有五種硫物質。其一為單質硫,其二為氧化物硫,其三為酸類硫,其四為鹽類硫,其五為各種硫化物;若按元素化合價分類,又可將硫物質分為五種:其一是-2價硫,其二是-1價硫,其三是0價硫,其四是+4價硫,其五是+6價硫。此時,學生通過梳理相關知識脈絡,明確應依據硫價態,對其性質進行預測,然后再確定反應。這樣重點觀察對象將在學生的逐步探究中清晰起來。這時,學生在化學實驗探究思維的指引下將明白若想觀察到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過程,應將觀察重點放在加入氧化劑和還原劑之后的化學現象變化上,進而逐步探究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關系,進而更深入地理解本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6? ?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構建知識體系
為達到指導學生構建化學知識脈絡體系的教學目的,高中化學教師應注重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結合運用合作學習法,注重學生在合作中探究,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框架,將化學實驗由探究過程上升到探究結果驗證上,助力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真正理解化學實驗原理,深入掌握化學知識。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應注重在實驗教學結束前10分鐘組織學生對實驗探究獲得的成果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分析。例如,在高中化學實驗“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轉化”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在這類性質的觀察實驗探究過程中會出現實驗數據,學生將記錄多組實驗記錄,進而依據實驗記錄內容探究推理實驗原理。教師可以據此為學生創設小組合作交互式探究情境,鼓勵學生將各自的實驗探究結果拿出來與小組同學共同討論研究,進而在不斷的探究討論中建立化學模型,以得出更加簡練且清晰的實驗觀察結論。
7? ?優化探究教學評價,保障教學質量
為保障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發展,高中化學教師應注重為探究式教學模式設計更為系統完善的教學評價,進而利用教學評價優勢與作用,找出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實驗教學中應用存在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補充完善。教學評價是任何教學課程不可缺失的重要教學環節,傳統教學模式采取的教學評價較為單一,多以教師為評價主體,并未從學生角度進行教學評價和分析,使得學生這一課堂學習主體沒有獲得學習主動權,在課堂學習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有效提高。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應注重優化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的評價。
總之,無論是制定實驗探究教學目標、豐富實驗探究教學內容,還是制定多元化實驗探究教學方案,均是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現。全面提升高中階段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運用的效果、調動學生化學實驗學習積極性,需要根據學生的基本需求及學習特點進行深度分析,保證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特點,從而實現根本教育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馬明泉.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探索[J].科幻畫報,2022(11):37-38.
[2]呂芹芹.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索[J].高考,2022(22):70-72.
[3]張興麗.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研究[J].智力,2022(1):121-123.
[4]鄭春艷.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農村科技,202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