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坤






編者按:數學世界充滿著數字和符號,是一門系統性的演繹科學,但在數學知識的創造過程中,充滿著假設、猜想、操作、嘗試、驗證等,數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從本期開始,我們開設《動手做數學》專欄,用“做”的方式學數學,在“做”中思考,在“做”中發現,在“做”中創造!
方格填數
在小學,我們曾經研究過這樣的填數問題:
把數字1—5分別填入圖1中的方格里,使相鄰3個數字(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和都相等。
我們可以在圖中逐個填數,通過計算得出答案。
除了逐個填數,我們還可以這樣思考:1—5填入方格中,行、列上的和相等,必有一個數被重復相加,從而我們可以推出中間位置的數只能填3。這個經歷“從嘗試,到有條理地思考”的過程,對初中的數學學習尤為重要。
我們將方格的“樣子”變一下,要求將數字1—7分別填入圖2中的方格中,使相鄰3個數字(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和都相等。
請同學們試一試,填填看。
其實,我們還可以自己設計一個“方格”圖形,并制定合適的規則,與小伙伴一起玩這樣的填數游戲。
折紙片
將一張長方形紙片,按圖3方式折疊。我們發現,出現了一些相等的邊、角,還出現了正方形。
如果按照圖4、圖5的方式折疊,重疊部分又分別是什么圖形呢?同學們自己折一折,觀察一下。
你還能折出什么圖形?試試看。
我們將長方形紙片換成正方形紙片,按圖6方式折疊后,不重疊的部分出現了4個三角形。同學們分別度量一下這4個三角形的邊長,求出它們的周長,你有什么發現呢?再折疊另一張一樣大的正方形紙片,這4個三角形的周長有變化嗎?
同學們,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我們要更加關注數學的概念與數學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數學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這需要我們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通過歸納、類比、抽象、概括,抽取共性而獲得數學概念,發現規律而獲得數學原理和性質,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啟發。在這個親身感悟的過程中,我們激發了求知欲,形成了對概念本質的體悟、知識精髓的感悟,獲得了“如何思考”的體驗,產生了“如何研究”“如何發現”的方法,獲得了“如何思考”的智慧。這種“動手做”的數學學習方式,使得數學知識成為我們自己發現的結果,使得數學學習成為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過程。這種“動手做”的數學學習方式會讓我們感到“數學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