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倩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從鄉村建設到城市繁榮,現代化發展促進經濟蓬勃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四世同堂、三代共居的中國傳統家庭模式逐漸走向沉默。如今,父母子女分居兩地,家庭規模縮小,越來越多的中青年、老年人主動或被動地進入獨居狀態。由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逐漸減少,獨居致使部分群體生活質量降低、心理狀態敏感,在飲食上的將就與草率也越發明顯。因此,如何提高獨居人士的生活品質,并重新構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基于社區場景,以服務系統設計來突破獨居人士困境的研究仍然較少。本文以食物為媒介,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社區服務系統設計,在提升飲食儀式感、品質感的同時,增強獨居青年與獨居老人之間的代際交流。
近年來,老年人處于獨居狀態的情況越來越多。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現有老年人口達2.64億人,其中,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超過50%。除獨居老人外,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獨居行列。根據統計,2021年,我國空巢青年數量預計上升至9 200萬,這種新老并存的“新獨居時代”正逐步到來。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關起門來才是家的觀念將逐漸被打破。從前多代同堂、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場景隨城市化建設逐漸減少。如今,獨居人士的生活與心理困境讓他們無法再關起門窗“偏安一隅”。因此,建立有效的對外交流模式與溝通平臺十分重要。基于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等優勢,結合運用遠距離無線通信與傳感器技術,在社區內建立公共服務設施已較為容易。本文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設備的數據傳輸共享,有助于社區老人跨越數字鴻溝,與互聯網時代下的社區青年建立聯系。
相關部門已逐步開展社區適老化改造,對于獨居老人的醫療健康、生活服務等實用需求關注度加強,但對于他們所正在面臨的孤獨、失落等心理困境關注較少。部分社區嘗試開展文娛活動為獨居老人提供社交機會,但活動舉辦頻率低,策劃久,需要人力成本高,至今未能產生長期有效可持續的解決策略。同樣,年輕人則因工作與生活壓力較大、心理狀態逐漸受到社會關注。兩類群體看似毫無交集,卻在心理等多方面存在共性特點。
筆者根據用戶旅程調研發現,不健康飲食成為這兩類群體的共同問題。老年人需要更加營養健康的膳食搭配,獨居老人雖然有較多空閑時間,卻較少花費精力用心備餐,他們往往更加節儉,也常因傳統烹飪的流程煩瑣而將就飲食,甚至一餐多吃,剩菜剩飯久留不棄。而獨居青年工作繁忙時間有限,常忽略飲食或在通勤途中勉強飽腹,歸家后也疲于用心準備,外賣快餐等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
目前,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的飲食需求與心理困境越發明顯。二者年齡階段、社會角色雖各不相同,但飲食問題的產生分別源于青年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以及老年人的飲食儀式感缺失。本文旨在通過社區環境下的服務系統設計為兩類群體搭建橋梁,響應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從管理層面與服務層面,增強社區凝聚力,搭建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本文基于互聯網技術優勢,為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分別提供飲食選擇,并通過大數據整合篩選,將共同餐飲習慣的差異群體進行組合,形成“空閑老人備餐,代際共同用餐”的社區飲食模式。
社區作為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是滿足老年人物質精神文化需求,增強老年人歸屬感,實現老年人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1]。同樣,社區的可塑性也為青年尋找慰藉、建立對外的溝通交流提供了重要機會。本文通過搭建社區公共服務設備結合線上移動應用,以食物作為切入點,通過雙向選擇促成社區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的共同餐飲模式。服務系統設計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為主體,以可拆卸移動式播音設備為橋梁,結合協同軟件應用分別為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建立社區溝通與共同餐飲的有效途徑。本文將建立社區物聯網與云數據庫,達到多設備與數據互聯互通的目的,并根據具體的通信協議,選擇適合的硬件模塊來實現社區有效范圍內的數據共享。
3.2.1 軟件應用開發
軟件主要為中青年群體提供,用戶通過注冊認證后使用軟件,軟件數據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及搭載的可拆卸移動式播音設備互聯互通。
應用程序會將采集到的用戶數據進行封裝,通過無線網絡或移動數據網絡將封裝好的數據發送到云服務器。云服務器接收到數據后,進行相應的數據解析、分析等處理,并將數據存儲到云數據庫中,以便后續的訪問和分析。軟件設置飲食預約與餐后回饋兩大主要功能模塊,便于青年隨時隨地選擇食譜,同時為備餐用戶提供獎勵與回饋機制,云服務器可以將處理后的食譜健康數據返回給手機軟件端,以便用戶查看,促進社區餐飲模式可持續發展,達到社區規模的資源循環。
3.2.2 可拆卸移動式播音設備
設備用于信息的讀取、顯示與播報,其內部搭載的STM32單片機,可以讀取軟件應用通過遠距離通信技術發送到云端的數據。如設備通過Wi-Fi模塊將STM32單片機連接到無線網絡,使用TCP/IP協議棧來與云端進行通信,可以讀取手機傳輸到云端的數據,此后再通過設備內安裝的顯示器模塊與語音播放器模塊進行信息調取與輸出。播音功能主要為老年群體提供,設備會結合LED進行當下使用狀態展示,每個播音設備配備的基礎顯示器用于顯示菜品名稱等信息。在用戶選定心儀菜品后,設備自動彈出,可由用戶取下自由攜帶。用戶在外出采買過程中與廚房烹飪場景下,均可以獲得設備語音提示與顯示器輔助幫助,用戶對每段語音進行打卡確認,即可輕松完成備餐過程。從使用角度考慮,將備餐過程任務化,充分引起老年群體對于餐前準備的重視,避免出現飲食的草率心理與備餐清單的遺忘可能。
3.2.3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它的使用建立在社區居民身份認證通過的前提下,用以保證用戶提供信息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公共服務設施搭載著多個可拆卸移動式播音設備,在識別用戶身份并驗證通過后,將自動解鎖播音設備,便于用戶攜帶。它像一個社區供電站,通過連接可拆卸播音設備與其自身的金屬觸點來提供電力,使得播音設備能夠及時充電,保持循環利用。同時,服務設施與搭載STM32單片機播音設備間的連接狀態,可以通過電磁傳感器進行檢測。STM32單片機能夠將獲取的狀態數據傳遞到云端,以便被軟件應用調取后為用戶提供反饋信息。
考慮青年群體與老人群體的社會角色及生活能力差異,本服務系統以“空閑老人備餐,代際共同用餐”為主要模式。
獨居青年在日常通勤及多種生活場景下均可以通過軟件應用進行飲食預約,根據系統推薦與個人傾向選擇健康食譜與餐飲時間,確定好的食譜將在社區內公共服務設施搭載的可拆卸移動式設備上進行菜譜清單、時間預設等相關信息同步,同時LED常亮提示當下設備呈現已預約可備餐狀態。老年用戶經認證后,獲得移動式播音設備的使用權,根據設備屏幕顯示信息在常亮設備中挑選同樣適宜的菜品與餐飲時間后,即可攜帶設備進入到備餐采買環節。用戶進入廚房備餐場景后,可移動設備能夠針對菜品進行參考性的烹飪語音提示,輔助用戶烹飪過程并為其保留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間。菜品準備完成后,信息同步至軟件應用,青年赴約與獨居老人實現代際共同用餐的模式。此外,公共服務設施提供可回收餐具,青年用戶同樣可以選擇打包取餐,青年群體用餐或取餐完成后,將擔任歸還移動式語音設備至社區公共設施的角色,設備歸還成功后,則可以在軟件應用的餐后回饋模塊獲得此次飲食的健康數據,同時平臺自動記錄菜單詳情,為后期飲食提供膳食搭配推薦。此外,軟件應用的餐后回饋模塊可以對老年群體設置服務獎勵,青年群體將在平臺提供的合理價格范圍內對獨居老人提供的飲食進行支付或選擇購入同等日用禮品相贈,以此達到健康餐飲與社區代際交流的可持續發展。
社區服務的有效運轉與社區管理組織、公益服務組織、相關技術維護企業及物資供應商密不可分。本文通過服務系統設計與協同平臺管理,除了能夠滿足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的飲食與情感需求外,還可以拓寬社區交流渠道,為社區的閑散居民及相關組織服務人員提供可選擇的角色,如流程引導志愿者、設備維護管理員、平臺數據統計與觀察員等,讓他們共同參與服務體系建設與平臺維護管理,達到社區交流,活躍鄰里關系的目的。
對于獨居老人而言,本文通過全流程的飲食服務體系,讓他們在餐飲前樹立健康飲食意識,在備餐時進入預約廚師角色,以標準化流程性的提示方式引導其充分享受烹飪過程發揮個人價值,并通過與獨居青年的交流配合,緩解獨居焦慮與孤獨困境,達到自我滿足感、成就感、認同感。
對于獨居青年而言,本文通過搭建社區飲食服務平臺與協同軟件應用節約他們的個人時間,突破備餐困境,并通過與獨居老人建立聯系,緩解心理壓力,讓他們在餐飲過程中體會到社會責任感,促使其在服務結束后發揮行動力與影響力,為老人及社區帶來附加價值。
對于社區共同體而言,良好的社會環境給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參與感、道德共鳴及其所帶來的積極的幸福感可以遠超過度的物質性消費和享受所帶來的暫時的滿足感和優越感[2]。因此,本文以服務設計觸點融合多種社會角色,促進代際溝通、活躍社區關系。
本文通過提出社區飲食服務系統設計,結合運用成熟的技術成果,解決了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在“餐飲前、餐飲中、餐飲后”的實際需求與心理困境。在餐飲前,青年通過軟件應用獲得便捷的健康飲食選擇,跳過備餐過程從而節約時間;同時,該設計方案賦予時間靈活的老年群體獲得預約廚師的身份,通過公共設施的信息同步,讓他們體驗任務化、流程化的備餐過程,以這種方式強調健康飲食的重要性,提升烹飪儀式感,鼓勵社區獨居老人發揮余熱,促進自我價值認同。在餐飲時,文章以飲食為媒介為兩代人群提供的交流機會,能夠促使雙方在餐桌上傾訴孤獨與困境,快樂與喜悅在飲食過程中共同分享,老年人為青年人提供人生經驗,青年人帶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達到雙向治愈、互相成長的和諧場景。在餐飲后,青年分擔移動設備的歸還責任,讓雙方在此過程中均有貢獻,促使服務流程完整。此外,青年用戶通過回饋機制對老年群體進行合理獎勵或服務支付,同時平臺對雙方的飲食健康數據進行記錄,通過長期的數據積累反映社區飲食現狀,從而達到有效的城市健康管理。
本文依托無線通信技術、傳感器、云計算和遠程控制等技術,充分考慮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對時間掌控程度的差異、行動能力與適應程度差異,通過服務系統設計促進二者發揮所長、相互補足以達到雙向健康的飲食目標。同時,考慮到二者對情感表達與價值認同的需求,提出代際融合的關鍵模式,以促進雙向溝通與社區關系,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與應用價值。
本文以當下新老并存的新獨居時代趨勢以前提,分別討論獨居老人與獨居青年的實用需求與心理困境,并對他們共同產生的飲食問題進行洞察分析,提出以食物為媒介,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公共服務設施結合的方式,建立起新老交融的社區餐飲模式。通過拓展系統服務,融入更多社區角色參與,解決二者健康飲食問題的同時,促進形成新概念社區家庭,并在今后有機會拓寬服務對象,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