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旻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公共場合,人們總是先隔開坐,只有相隔的座位被坐滿了,才會挨著坐。你很少發現,一輛公交車上只有一位乘客時,第二位上車的乘客會直接坐在第一位乘客身邊,除非他們認識。這其實就是每個人對邊界的需要。這是顯性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上的界限。
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叫作“空間侵入者”,來測試人們到底需要多少物理上的空間。實驗者在公園里找到那些單獨坐在長椅上休息的人,故意很靠近地坐到他們身邊,觀察他們在陌生人突然靠近時會有什么反應。實驗者發現,約30%的人會在2 分鐘之內起身離開,約70% 的人會在20 分鐘之內離開。實驗者還發現,60 厘米是一個人的私人空間邊界,當你和一個陌生人的距離小于60 厘米時,對方會感到不舒適。
大多數人需要一定的個人空間,不喜歡別人靠得太近。而且人們不只需要物理空間,還需要心理空間。
一個好的狀態,是你的心理空間有一個非常靈活的大門,允許一部分人進來,看到你內心的一部分,又能把另一部分人阻擋在外,讓他們只能遠遠地看到你的表面。
最重要的是,你要非常清楚允許哪些人看到哪些部分,而且能夠很好地對此進行管理。這樣的個人邊界就是靈活且具有彈性的。在非常親密的關系中,保持邊界的清晰、靈活和彈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情侶間有一個非常刺激驚悚,又能極大地促進親密度的小游戲,叫“挨個介紹微信好友”。有些人會很樂意向另一半介紹自己所有的社交情況,但有些人會覺得這太可怕了,想保留一些隱私,這就是一個邊界問題。類似的還有,你們在親密關系中,會互相看對方的手機嗎?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你可能會發現,你和親密伴侶之間的邊界是缺失的。這里有3 個方法,或許可以幫助你在親密關系中找回一些邊界。
第一,發展出自我分化的能力。也就是說,你要意識到,在和對方相處時,有些情感、觀念和態度是自己的,有些則是對方的。進入親密關系后,很多時候你會感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漸搞不清楚什么是“我的”,很多事情都成了“我們的”。比如,你們會一起看電影,或是關注同一條社會新聞,你的親密伴侶有很多觀點和故事想和你分享,當對方滔滔不絕地講完后轉頭問你:“你怎么看呢?”你可能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能點頭應和。你的應和可能是脫口而出的,或者是你在大腦一片空白時唯一能找到的不引起爭執、不讓對方失望的回答。在這個瞬間,你融入了對方,對方剛才滔滔不絕地表達的觀念就變成“我們的”態度和觀點,你自己的思想與感受卻被吞掉了。
如果你嘗試自我分化,獨立地想一想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你或許會發現,你可能和對方想的不同,甚至觀察到的事件細節都不同。這樣你便會分化出自己的思想與感受。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例如,你和伴侶幾乎總是一起出行,每次都是對方規劃行程,你手機里的出行軟件幾乎沒使用過,你偶爾獨自出行,竟發現自己連出行要注意的事情都不清楚。又例如,平時一直是你的伴侶在家做飯,當伴侶出差時,你連下碗面都不會,只能點外賣。這些事情都意味著,由于生活變成了“我們的”,你對許多基礎的技能與信息一無所知,因此當生活又從“我們”變成“我”時,你感到茫然,不知道從何下手。
第二,“明確底線”,或者叫“討論禁忌”。你要在親密關系中分辨出哪些是你無法接受的行為。如果說自我分化是分清楚邊界在哪兒,“討論禁忌”就是把邊界的墻豎起來。有一篇報道曾講述了婚姻專家列出的婚前必問的15 個問題,其中包含了:我們要不要孩子,如果要,孩子主要由誰負責?我們的賺錢能力及目標是什么,雙方的消費觀念和儲蓄觀念會不會發生沖突?我們有沒有詳盡地坦陳雙方的病史(包括精神病史)?臥室能否放電視機?我們永遠不會因為婚姻而放棄的東西是什么?
這些問題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它們討論了“禁忌”和“底線”。生活中出現分歧必然需要妥協和退讓,但被忽視的退讓會積累成無名的怒火,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毀掉表面的平和。所以,哪怕是退讓,也得是經過雙方討論和明確的事情。這樣,至少有一面清晰的墻被豎起來,讓雙方知道邊界在哪里。
第三,拒絕或“關門”。自我分化能力不強的人會把拒絕和“關門”理解為“我要和你魚死網破”。其實,當豎起自我邊界的墻時,也可在“墻”上開一扇門,通常情況下適時“關門”并不會破壞關系,反而會讓別人清楚你的邊界,讓對方更加了解如何與你相處。很多時候,這樣的拒絕或“關門”有助于關系的發展。只要你的拒絕和不滿表達得清晰明確,不含糊,對方就會很清楚地發現你的邊界,懂得該如何對待你。這會為你們以后的交往建立很好的界限,讓彼此都更加清楚對方的規則。
不只是拒絕,有時善意的“以己推人”也要避免。我以前睡眠不好,住宿舍很容易被室友影響而難以入睡或被吵醒,于是我發展出一種善意,很注意不影響他人的睡眠。有時周末的早晨,我醒來后看見妻子還在睡,就會小心翼翼地避免弄出聲音,好讓她可以睡一個上午。我以為這是我的善意,可妻子告訴我,她睡覺時并不在意有動靜,讓我別擔心,更重要的是,她睡多了反而覺得難受,希望我能早些叫醒她。很多時候,“以己推人”的習慣是股巨大的力量,要時刻提醒自己,經常與對方溝通,這樣才能減少它對自己的錯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