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當地時間9月23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中斷了為期24天的絕食,開始接受恢復治療。接下來,他將面臨9月26日法院展開的逮捕必要性審查。這位當年極有可能問鼎國家權力最高寶座的總統候選人,如今不僅失去了往日的風貌和體格,甚至有可能淪為階下囚。
同黨議員背刺
9月21日下午,韓國國會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對正在絕食抗議的李在明逮捕同意案。這份法案意味著,自身作為國會議員的李在明,將會失去司法豁免權,并且有可能面對韓國司法機構的逮捕。
對于李在明支持者來說,令人心寒的一點是,占有韓國國會多數議席的政黨,正是李在明自己領導的共同民主黨。在這一天的表決中,估計有29名共同民主黨的議員,給同意案投下了贊成票。由于是不記名投票,目前為止還不知道這些議員的身份,但同黨議員們之間的猜度和避忌,已經開始。
就在議員們在國會大廈投票的那一天,李在明正躺在病床上,失去了自理能力。從8月31日開始,絕食至第19天的他,一度陷入昏迷,被送醫救治。
這邊廂國會逼宮,那邊廂李在明身體每況愈下,出演的究竟是什么戲碼?
絕食效果有限
在過去數十年,韓國政壇歷史上,反對派主要人物公開進行絕食抗議的“傳統”,時常上演。其中,最讓韓國國民銘記的,要數1983年,當時的反對派領袖金泳三為了抗議軍政府,堅持絕食了23天;1990年,金大中為了推動地方選舉制度,公開絕食了13天;在2014年,文在寅為了推動政府調查“世越號”沉船事件而絕食10天。
除此之外,各個政黨的議員們,也會發起大大小小的絕食行動。政客們進行痛苦的絕食行動,以對自己身體的嚴酷考驗為代價,多數是就某種政治或者社會議題提出抗議,倒逼政府改變某項政策。一般來說,一次“成功”的絕食事件,能夠調動起民眾的情緒,讓公眾對某個事件采取更加公開的抗議行動,最終讓當局作出改變。
然而,在李在明的絕食行動中,他提出要尹錫悅改組內閣、反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向國民道歉,一下子提出了三個,焦點相對模糊,沒能把民眾對核污水的擔憂和自己的行動捆綁起來,響應者并不多。這也導致了尹錫悅政府缺少受壓的感覺,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改變對日態度的跡象,可以說,這次絕食行動的最終收效是不大的。
總統搶到主動權
反對黨陷入內亂,也許會給坐在總統寶座上的尹錫悅送來“驚喜”。
贏了總統選舉,但所屬政黨沒能搶到國會的控制權,目前尹錫悅一直是尷尬的“跛鴨總統”。李在明逮捕同意案通過的同一天,國會還通過了針對韓國總理韓德洙的彈劾案。根據韓國相關的法律規定,總統尹錫悅無須顧及這份“彈劾案”,繼續讓韓德洙保留總理職務。但又因為是經由總統任命,這種彈劾案通過,或多或少也是對尹錫悅的一次羞辱。
為了轉移視線,曾經擔任檢察官的尹錫悅馬上指示批準,韓國檢方日前以涉嫌瀆職罪和受賄罪為由,提請法院批捕李在明。
在尹錫悅一方的操作下,韓國社會輿論的焦點,從政府處理日本核污水問題,轉移到李在明涉嫌的司法糾紛方面。不少韓國新聞網站的社論也把矛頭指向了李在明本人的貪污、受賄和瀆職問題,以及他選擇絕食的動機,而不是他的絕食最大訴求:韓國政府應對日本核污水的措施。
單從目前形勢來說,尹錫悅是占到有利位置的。能否把這件司法調查案件逆轉成為尹錫悅針對自己的“迫害”,將會是李在明翻盤的關鍵,也是他能否繼續保持政治前途的決定性戰役。
(摘自南風窗微信公眾號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