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近日,教育部頒布《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23年10月15日起施行。《辦法》共6章44條,對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管轄和適用對象,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處罰程序和執行,執法監督等作出規定。
(9月12日據新華社)“雙減”落地兩年多,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家長的焦慮情緒也得以緩解。然而,擅自舉辦校外培訓機構、隱形變異開展校外培訓等問題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為了逃避主管部門的監管,一些機構和個人想方設法玩起了“躲貓貓”“換馬甲”,有的把培訓班開設到居民樓里;有的以“住家教師”之名進行有償“一對一”“一對多”補習;還有的利用即時通訊、網絡會議、直播平臺等手段進行有償培訓……這些隱形變異的校外培訓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威脅了學生的人身安全,打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教育生態,也給“雙減”工作拖了后腿。
為了治理隱藏深、認定難的隱形變異培訓,多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陸續出臺了多個文件或通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打擊和懲治相關行為,因此,明晰違規校外培訓行政處罰邊界成為當務之急。作為我國校外培訓行政執法方面第一個專門性法規,《辦法》的出臺正逢其時,校外培訓執法領域的空白將得到有效填補,校外培訓治理將有法可依,校外培訓將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并非要粗暴地將所有的校外培訓“一棍子打死”,在解釋《辦法》的立法總體思路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在立法目的上,《辦法》重在使校外培訓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對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立規定則,對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對合法權益給予保護,使校外培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由此可見,“守規矩”的校外培訓將得到有力保障,污名化校外培訓的聲音亦可休矣,行業的良性發展未來可期。
校外培訓亂象的形成并非朝夕,要遏制和治理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今,方向已經指明、規定也已詳盡,相關部門應用好新升級的法律抓手,以強大的執行力高效落實《方法》細則,讓校外培訓不斷規范,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