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數字點染,精妙難言。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先以“三兩枝”具體描寫桃花零星開放實景,渲染初春環境氣氛,再以“春江水暖鴨先知”點明題旨。“三兩枝”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點出初春景物特征——少則春寒料峭,過于冷寂;多則春意盎然,稍嫌熱鬧——都無法與后文“春江水暖鴨先知”對季節變化的感悟相呼應。
數字比喻,言近旨遠。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夸張的“千尺”潭水與“汪倫送我情”合成程度不等的妙喻,化無形友情為有形潭水,生動表現汪倫踏歌送行的深情厚誼。
數字對比,強化情感。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一封”訴因由之微,“八千”寫路途之遙。“一封”與“八千”對舉,于巨大的數字反差中抒發了作者忠而獲罪、非罪遠謫的強烈憤慨。
數字排比入詩,增強語言節奏氣勢。《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以連續的數字排比快節奏速寫成長過程,刻畫出一個自小能干明禮、多才多藝的劉蘭芝。
古詩常用數字與多個名詞性詞語組成生動可感的圖景。邵雍《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用數字列錦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獨立風景巧妙組合成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園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數字運用意達聲諧,渾然天成。
古詩常用數字前后搭配構成句式勻整、音調和諧的對偶。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和“一行”并列,“萬里”與“千秋”對舉,構成兩組相映成趣的數字對偶。柳上黃鸝一只過于孤單,幾只稍嫌吵鬧,惟有“兩個”才能體現雙棲雙宿相向和鳴的無邊快樂!“一行”寫出了青天下白鷺高翔,聯成一線的優美意境。“千秋”言時間之久,“萬里”寫空間之遙。“千秋”“萬里”拓展了想象的時空,于尺幅之中繪出無限風光,增強了詩歌意境的厚度和立體感。兩組對偶自然天成,朗朗上口。
數字鋪墊,以助逆轉。鄭板橋《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前三句堆砌數字,從一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稍嫌啰嗦;若順勢寫就將成敗筆。好在作者出其不意將筆鋒一轉,寫雪花飛入梅林融入梅花,消失不見。逆轉后的詩意和前文構成一幅完整畫面,形成一種蒼茫深邃的意境。第四句逆轉是點睛之筆,讀之使人宛如置身大雪紛飛的廣袤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