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莎
“雙減”是符合常識的高質量發展、符合常規的高效率學習、符合常態的高跨越成長。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暑期高端研修培訓班,來到美麗的瑤都江華,開啟了一段充實的學習之旅!
專題講座《教師心理健康與團隊建設》讓我們在歡聲笑語中觸動頗深,作為一名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里,滋潤學生心田,學生管理要講方法講策略講心理,以強大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追問》講座,告訴我們要打造高效課堂,為我們展示了很多經典的教學設計案例;《“雙減”之下好教師的十個意識自覺》從好教師的未來意識、問題意識、趣味意識、示范意識四個方面闡述。各個講座精彩呈現,讓我對“雙減”政策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精心設計,打造高效課堂
講座中提到:好的教師是有好的問題的教師;好的課堂是要有好的問題的課堂;好的學生是會提出好的問題的學生。雖然這其中主要指“問題意識”,其實也可以理解成課堂是需要精心設計的、課堂是要高效的。我校開展人人研課模式,即“常規教研課”“ 骨干教師引領課”“ 徒弟匯報課”等。課前集體備課、師傅指導磨課;課中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準備預設、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有激勵性的評價來組織教學;學生從課堂準備、傾聽、交流、思考、收獲五個視角來學習,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達到教師課堂高效。
智慧校園,助推“雙減”落地
從教師信息技術1.0 到信息技術2.0,從智慧校園到未來學校,這無一不體現出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雙減”要求“減負增效”,學校教育必須高質量發展。信息技術悄然改變著教育教學方式,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各方面進行改革,提高了教學效率,推進了學校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對于助力“雙減”落地意義非凡。新時代教師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以電腦、平板、學習機等各種設備為載體,更新教育手段和形式,以更智能化的方式切實減輕師生負擔,高質高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要對學生進行精準畫像,教師采集學生動態數據,通過精準的大數據開展專題研討會,做更精準的教學設計分析,研究新的教學思路,提升教學質量。
家校協同,引領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便相行漸近,家校協同育人更是成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導向。我認為已有的家校合作機制要進一步梳理和完善。所謂家校合作機制,實際上就是為達到家校合作目的而搭建的臨時性或長期性的載體或平臺。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沙龍等,都有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共同目的,要激發這些家校合作機制的生命力。如,家訪作為集傳統和現代于一身的家校合作機制,其背后的育人價值和力量是驚人的。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話、QQ、微信聊天等溝通形式逐漸取代了家訪,這樣無形中也在家庭與學校之間豎起了一道墻,家校距離遠了,情感也就淡了,協同育人的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此時,可以將現代技術與傳統家訪相整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家校溝通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采取上門家訪和線上家訪相結合的形式,讓家訪重新綻放活力。
本學期我校開展“家校共育、為愛同行”的家訪活動,6 月上旬,各班任課老師走進了家家戶戶,家訪讓家長更信任學校和老師、讓孩子更親近老師、讓老師走進了家庭背后,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合育。同時,學校可以借助籌備校園藝術節等活動,召集家委,為班級活動獻計獻策,在籌劃活動的同時,可以圍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思維碰撞,為進一步協同育人指明方向。
思想有聲,行動留痕,在時光里趕路,在培訓里收獲。讓教育回歸本真和初心,促“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為孩子健康人生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