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妮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非常重要的課程。湖南藝術職業學院老師劉曉飛長期從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對“如何在職業院校更好地教授大學語文”有自己的心得。
在很多職業院校不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大環境下,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領導不但堅定地保證課程的課時量,還對課程寄予了厚望,期望大學語文的學習能夠助力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發展。
老師明白文學和藝術的親密關系,學生卻不一定有這樣的認知,曾經有學生問劉曉飛:“學語文有什么用啊?”學生的疑問引發了劉曉飛的思考。劉曉飛意識到,大學語文課程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品位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實現教學效應的長期性和短期性相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人文素養和審美品位不斷提高,同時又能有學以致用的獲得感。劉曉飛開始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學生的獲得感,基本表現在說和寫上??紤]到大學語文課程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藝術專業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劉曉飛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進行了重構,確立了基礎模塊和實踐模塊兩大教學模塊,基礎模塊以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為主,實踐模塊以書法、對聯、歌詞、演講、主持詞、劇本的寫作為主,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充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打破藩籬,將授課場所延伸到圖書館、閱覽室,將網課平臺作為重要的交流途徑,將各種寫作比賽作為檢驗寫作成果的機會,將文學社、公眾號作為學生展示寫作成果的平臺。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語言藝術,曾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過無數令人拍案叫絕的佳作?,F在哪怕是文學專業的學生又有多少人寫過對聯呢?讓文化基礎普遍不高的藝術專業學生嘗試對聯寫作,剛開始學生是有畏難情緒的,劉曉飛循循善誘,充分發揮藝術生思維活躍的特點,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鼓勵學生從簡單的四字對開始嘗試,學生從你推我讓到你爭我搶,對聯學習的課堂氣氛火爆異常。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對聯的創作,劉曉飛帶著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分組討論,并實時答疑。
藝術生都愛唱愛跳,但真正學習過歌詞寫作的反而寥寥無幾,甚至很多聲樂專業、音樂制作專業的學生既不了解歌詞創作也沒寫過歌詞。劉曉飛認為,了解掌握歌詞寫作,對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會有很大幫助,將歌詞寫作納入大學語文寫作實踐很有必要。劉曉飛在向專業老師取經的基礎上,結合經典文學作品,通過反復實踐,讓學生將歌詞寫作的要點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掌握歌詞的寫作。對學生提交的歌詞稿件,劉曉飛不厭其煩,不斷提出修改意見。劉曉飛指導學生付長剛創作的歌曲《風雨中的七彩虹》獲“青春向未來”2022 年長株潭大學生音樂節“原創歌曲獎”。學生在學習中有了獲得感,激發了其寫作的興趣。
“文藝相長,助力學生職業發展”是劉曉飛為自己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制定的目標和方向。在AI 崛起的時代,文藝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挑戰,文藝作品的獨創性和不可復制性是戰勝AI 創作的法寶。劉曉飛認為,未來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獨創能力方面尤其要多下功夫,這樣才能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續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