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 武海鵬 (.晉中信息學院智能工程學院;.晉中信息學院大數據、信息工程學院)
大學生是世人眼中的天之驕子,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載著接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當代某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心理障礙發生率持續增高,心理適應問題日益突出,人際交往障礙日趨明顯,性心理困擾日益加劇,求職擇業心理負擔日益加重,[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主要來自西方的心理學流派,心理健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無形中會將西方文化的相關理念灌輸給學生,這既不利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也不利于達成心理治療的效果,因為將西方心理學相關知識生搬硬套地運用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未必能達成預期效果。如果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解決中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案,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教育之迫切需要。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快速發展,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各種需求都在不斷地提升,同時信息傳遞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隨著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前人們對于信息傳遞和交流的方式,由于大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往往比普通人速度更快,因此互聯網便成為當代大學生最主要的信息交流和獲取的主要渠道。但是,互聯網中存在海量的信息,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思想和觀念,對于某些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而言則會難以分辨信息中的好壞,從而影響其思想和價值觀。
現代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獨立去跟社會上的不同人打交道,處理與社會相關的各種事宜。在缺乏家長督促和管理的情況下,大學生非常容易接觸到社會中的不良分子。由于某些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因此在接觸的人群中難以對人的品性做出正確地判斷,極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傷害。甚至這些不良分子會有意向大學生傳遞消極負面的思想,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1 世紀是信息膨脹的時代,青年一代面臨各種思潮的沖擊,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如何幫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2]習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揭示了一個重要問題: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和背景,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于中國的歷史發展之中,適用于中國國情。同理,中國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于中國,中國的國情不同于西方國家,在西方世界百試不爽的所謂先進理論,不一定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正如加德納·墨菲和約瑟夫·科瓦奇所說的一樣,西方心理學的大多數問題只有在西方的歷史、地理、經濟、軍事和科學的背景范圍內有意義。
高校是人才的搖籃,是科技創新的橋頭堡,一直是西方一些政治敵對勢力和不法分子進行思想滲透和意識形態攻擊的主要目標。一些反動勢力采取交流、合作和文化宣傳等形式進行滲透和拉攏,向師生宣傳所謂的西方普世價值觀或者所謂的人權至上的觀點,編造謊言破壞黨的形象,推行歷史虛無主義,詆毀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實施“西化”“分化”詭計,培植更多思想傀儡。高校只有讓大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建立文化自信,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才能有效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每一種文化背景都會產生一種基本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在這個文化背景的每一個成員身上得到體現。[2]因此,簡單移植西方心理學理論來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做法,雖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只有將中國的文化背景充分考慮其中,將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技巧與中國特有的文化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即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主體內容,用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去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規范大學生的行為道德標準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內容都能夠對大學生的行為道德規范起到引領的作用。如,《論語》中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為觀念,就可以積極引導大學生在與人相處時做得更加得當。又如《孟子》中所說:“義,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便是在主張和倡導人們面對生命中重要的選擇時,不要猶豫不決,而是要先清楚自己的價值取向后再做出最后的選擇。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大量這樣的名言警句,就是在引領和規范后代人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不斷提升道德品質,培養人們健康的心理,促進人們獲得更好地發展。
當今世界正在飛速發展,很多人的價值觀是要奮斗有為,秀出自己,將自身才華顯露給世人,在驚濤駭浪中翻江倒海,做出一番事業,這種積極的價值觀自然值得肯定。可是這種“激進”的價值觀,也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源頭,因為這個世界為所有人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卻不保證每個人都能成功。所以,只有遵從“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玉汝于成”的真理,[4]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難得糊涂”是鄭板橋的傳世名言,大學生與同學、朋友之間,難免會因為無心之失而產生摩擦,如果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往往是越想越氣,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一定要牢記“難得糊涂”,心成閑云。[5]學會健忘則是讓很多被往事困擾的大學生,忘記仇怨,忘記憂愁,忘記悲傷,開開心心走好后面的路。人生中有許多苦痛和悲哀,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裝在腦子里,人生必定越來越沉重,大學生涉世未深,就會越來越悲觀。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人需要不斷地上進,但是不能受到外界外物的各種不良影響,需要做到淡泊名利,這才是積極樂觀的集中體現。比如《周易》中所說的“否極泰來”,這些積極、樂觀、和諧的優秀傳統文化,非常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培養積極自信的思想,能夠對大學生起到很好的心理調節作用,從而促使大學生保持愉悅健康的心理。[6]
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大多是因為把握不好得與失。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看他會不會退而求其次。遇事應當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是歷代智者的忠告,更是安身立命的藝術。知足是中國人在深刻理解生活本質之后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足不足是物性的,但知不知則是人性的,以人性駕馭物性,便是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強。通曉這些道理,大學生在與人相處時才能掌握技巧和尺度。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保障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正因為高校學習生活是大學生踏入社會的前奏,所以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網絡信息交流與校園的寢室溝通便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人際交往渠道。而寢室面對面的交流便成為大學生人際關系處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寢室中與其他同學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的話,極易在心理上產生不平衡,甚至是存在打擊報復或者消極負面的情緒,從而對同寢室的同學產生嚴重的威脅。而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便主張和諧相處的這一思想,例如:孔子的“禮、義、仁、孝、智、信”的道德主張,就是倡導人們之間的和諧相處,將這種傳統的和諧相處人際關系思想融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會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起到很大的幫助。[7]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是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如果大學生具有不正確的“三觀”則會極易受社會和身邊的不良分子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8]當代大學生,現在正是面對人生重要發展階段的選擇時期,在思想、社會以及人生等諸多的問題上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需要大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和思想做出正確的思考。但是,由于當下社會存在多種因素的干擾,當代大學生中也會存在一些“三觀”不正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會不擇手段,這樣極易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經常倡導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當代大學生“三觀”的樹立便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從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實踐相結合,能夠更有效地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對構建中國特色的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顯得非常必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給予更多的關注,從而促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最終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