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寰 (南首爾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留學事業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中外人才交流力度加大,我國赴海外留學人數呈不斷增長趨勢。據教育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 萬人,1978 至2019 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1]留學事業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留學生群體具有它的特殊性,留學生身處海外,處于多元文化形態、多元思想與多種價值觀念的包裹之中。多數留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在面對異域文化與本國文化沖突時,中國的留學生群體能否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自信、文化自信,能否以正確的辯證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理性地分辨各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堅定地維護我國文化安全,就成為中國海外留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2]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燦若星辰的優秀文化。這些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當代留學生文化自信就是培育留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展現中國精神風貌,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一是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在國外弘揚中華文化,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力。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留學生在國外弘揚中華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都會影響國外民眾對中國的認知。留學生就是中國的窗口,一舉一動都關系中國的國際形象。展現文化自信能贏得國外民眾對中國留學生的贊譽,這種贊譽反過來又強化了留學生的文化自信。二是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現中國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要看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更要看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3]留學生在國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有助于實現文化軟實力提升“形于中”“發于外”。三是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粉碎西方敵對國家的陰謀論,打破西方媒體謠言。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部分西方媒體借助自身強大的文化傳播能力,歪曲事實,片面報道,否認中國崛起,鼓吹“中國威脅論”,刻意抹黑中國,丑化中國人形象,試圖以此來培養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敵對態度。相關調查顯示,國際社會受眾借助西方主流媒介對中國的信息獲取率高達 68%,借助其他國家媒介的占 10%,經由中國媒體了解中國的僅占 22%。[4]這表明國際社會受眾主要從西方媒體中獲取中國新聞,中國的國家形象實際上是西方媒體按照自己的標準和意圖塑造出來的。海外留學生走出國門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是我國面向世界的一面旗幟。廣大海外留學生端正自己的品德、規范自己的言行、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都有助于粉碎西方某些國家的陰謀論。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偉大民族精神就是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基因的重要標識,是中國人民特有的精神品格。在新時代積極培育留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繼承發揚偉大民族精神,提升中華文化吸引力。一是有助于留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對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全體中國青少年的共同要求。對留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留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就能夠充分彰顯和體現出創造力大、奮斗意志強、團結品格優、夢想理想遠等良好素養,就能夠早日成長為國家和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二是有助于在留學生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5]留學生是國家棟梁,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國外繼續發揚偉大民族精神是留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有了這份民族責任與擔當,留學生才會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充分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三是有助于培養留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持、認同與傳承。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行為的價值準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建設祖國的價值目標,[6]只有留學生堅持和認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支配個人留學行為與留學觀念的重要支撐力量,留學生才有可能在海外學習的過程中將我國主流文化傳播給世界各國人民,擴大我國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才能真正體現對我國文化的堅定自信,從而提升我國文化吸引力。四是有助于筑牢留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留學生文化自信,應啟發留學生對中華文化內涵及意義的高度認同,從而堅定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信念。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互依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給留學生帶來充足的底氣與精神慰藉,促進留學生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提升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石,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內在要求,是培育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動力源泉。五是有助于培育留學生團結互助、無私奉獻、勇擔重任的高尚品格。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就是引導留學生踏踏實實修好品德,培養其團結互助、無私奉獻、勇擔重任的高尚品格,厚植其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其愛國情感,讓留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是命運相連、休戚與共的共同體。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的認可程度,是人們對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護和實踐的過程,其核心是人們對某種文化中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是對該民族核心價值觀的肯定。[7]大力培育留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強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并且有利于吸引留學生學成歸國。一是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強留學生建設祖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留學生作為在國外接受了優質教育的精英群體,是我國重要的人才資源。增強留學生文化自信,既是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根本標志和最終目的。要保持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理想和價值、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努力做到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認同。二是有利于增強留學生的祖國文化情感,扭轉人才流失的現狀。目前我國人才流失狀況比較嚴重,一部分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定居海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1978 年至2019 年,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數達656.06 萬人,490.44 萬人已完成學業,423.17 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8]這意味著在已完成學業的留學生當中,有超過70 萬留學生選擇在國外工作或生活。之所以會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少對祖國文化的情感是造成我國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情感作為一種“精神紐帶”,聯結著個人的人生理想與建設祖國的社會責任,承載著對祖國文化的深切關懷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文化情感是文化自信的感情基礎,培養留學生的文化自信,就意味著培養他們對祖國的文化情感,有了情感的支撐,便能使留學生群體在不同思想、文化并存的環境中,以正確的眼光看待我國文化,并對我國文化產生應有的自豪感和認同感。[9]三是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能夠充分激發留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將個人的人生理想與社會責任聯結起來,形成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促進其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是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有利于文明互鑒。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10]留學生身處文化交流的前沿,應該對中華文化有信心、對其他文化有包容,無論是在哪個國家留學,無論所在的國家的文化、經濟等強大與否,中國留學生都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帶著包容的態度、交流的態度、相互學習的態度看待異域文化。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不同國家、不同社會、不同意識形態的文化交流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的過程中,處在多種文化形態包圍的環境中,其中,既有先進的、優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既有社會主義文化,又有資本主義文化,既有我國傳統文化,又有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環境為我國文化的交流、創新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為我國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帶來了挑戰。需要認識到的是,多種文化思想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牽引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部分西方敵對勢力借此對我國人民進行文化滲透、文化侵略與文化殖民。例如,部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鼓吹的普世價值觀念,其實質就是在宣揚“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思想,意在蠱惑我國青年群體注重自我價值而忽略社會責任,其實際目的就是從思想、文化、觀念上對我國的青年群體、學生群體進行“西化”“分化”的思想滲透。[11]
我國海外留學生群體一方面學習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力量;另一方面普遍年齡較小,思想、信念還不夠堅定,價值觀建設還不完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青年留學生群體尤其可能成為西方敵對勢力思想滲透、文化侵略的目標。絕大多數留學生都能夠做到熱愛祖國、保持社會主義堅定信仰。然而,長期處于多種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共存的環境之中,部分留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思想上的盲從和價值取向上的偏頗,主要表現在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以及愛國情感的淡漠方面。部分留學生過度重視個人利益而輕視社會責任,追求自我價值而忽略社會價值,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首先想到的是維護個人利益,在祖國利益與他國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勇敢地、堅定地站在祖國一方,未能將個人的人生理想與國家的建設需要聯系起來。[12]在這種情況下,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心也就無從談起。
一方面,國內學校課程設置較為局限,導致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缺乏系統性。大多數留學生都是先在國內接受一定的教育后才出國深造的。留學生在國內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國內學校雖然會設置相關的人文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但是很多學校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思想上是將文化自信的培養看作是某些學科的“額外”內容,在實踐中將其看作是“附帶性”的工作,認為只要將它作為某些學科課程的內容加以補充即可。例如,在中學階段,學校的人文教育只與語文、歷史、思想品德等課程有關;在大學教育中,關于人文教育的內容只涉及思想政治理論、德育等課程。這種較為局限的課程設置導致留學生在國內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只能片面地、零碎地、淺顯地了解我國文化,學生無法深刻而全面地領會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的深刻內涵,更無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其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在留學生即將出國留學之前,對于國家公派留學生,教育部相關機構雖然會對其進行行前培訓,但培訓主要涉及人身安全、生活常識等內容,缺少關于文化教育的相關內容。對于人數更多的自費留學生而言,他們主要依靠留學生中介機構對其進行培訓。然而,大多數留學中介機構只負責將學生送出國,并不負責學生在國外的學習、生活,更談不上關于文化自信的培育了。客觀上,在留學生出國深造的過程中,我國駐海外各級官方機構應承擔起培育留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但事實上,由于各級機構日常事務繁多、人手有限,難以持續性地對留學生進行文化內涵滲透。以上各因素集中表現為國內相關教育單位針對海外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缺乏主體性、系統性與持續性。
在經濟政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建設關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我國海外留學生群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同時身處海外多元文化環境的包圍之中,應該對我國文化具備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并且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外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鑒外國文化的優秀文明成果,用以推進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留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底蘊。它需要我國留學生群體能夠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辯證地批判和理性地反思。通過理性地審視發掘自身文化的優點所在,并以此為基礎來培養文化自信。然而,這一基礎正是目前部分留學生所缺乏的。
當前,我國部分海外留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內容的認識不足,掌握程度不夠,同時學習興趣不高,文化傳承意識不強。這導致了很多留學生難以借助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內容來“涵養”自己的精神內核。文化傳承的丟失必然引發價值選擇的困惑,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部分留學生丟棄了我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再加上西方文化觀念的強烈沖擊,出現了價值觀念的扭曲。例如,部分留學生更習慣西方的節日、服飾和飲食,在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時,對于西方文化滲透缺少足夠的警惕心理,很容易在外部勢力的干預下引發文化認同的危機。另一方面,部分留學生雖然對我國優秀文化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但是在面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時,缺乏理性地審視和辯證地批判,總是表現出自大、傲慢的態度,拒絕溝通和交流。可以說,這兩種文化觀念,都是由于缺少文化底蘊導致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都是不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
要培養留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留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是關鍵。只有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了,才能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才能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沖突的環境中,以正確的眼光看待我國文化,認識到我國文化的優點所在,從而樹立對待我國文化的自信心。
首先,留學生要加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學習。只有先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承好,才能做到不忘本。正如《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一文中所說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就會喪失文化的特質。對于當今中國來說,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豐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們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定海神針,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千方百計地弘揚。”[13]因此,留學生應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閱讀文化經典著作。
其次,培養留學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不去接受外來文化,而是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廣泛交流。歷史上,我們在面對外界文化時總是持有自卑或自負兩種極端的心態,這實際上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14]可以說,留學生身處多元文化并存的外部環境中,既為文化自信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為留學生的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因此,留學生既應克服對外來文化的恐懼和戒備心理,也應避免對外部文化的盲目崇拜。留學生應化困難為機遇,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吸收、借鑒其優秀成果,用以推動我國文化的繁榮興盛。
最后,正確的文化自信觀念還應鼓勵留學生勇于創新。時代在進步,文化也不斷地在向前發展。因此,培養文化自信不能守舊,要敢于創新。要在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造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新媒體已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對于我國留學生群體來說也不例外。一方面留學生通過網絡新媒體平臺可以及時了解國內訊息;另一方面網絡中充斥著的負面思想也不利于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因此,培養留學生的文化自信,必須重視網絡平臺的利用,應該積極發揮主流媒體的價值引領作用,加大主流文化宣傳力度。我國官方媒體應與國內相關教育部門以及我國駐海外各級機構積極溝通,協調合作,共同創設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具有中國內涵的文化作品,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網絡新媒體渠道向留學生宣傳。在弘揚中國文化的同時,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幫助留學生樹立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心。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主流文化宣傳不能只靠主流媒體。過去,我們絕大多數面向海外的文化宣傳工作是由官方機構負責的,這雖強調了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但單一、枯燥的文化內容也嚴重限制了受眾范圍。部分文化作品官方色彩過于濃重,對于喜愛新鮮事物的青年留學生群體來說吸引力不夠。因此,在強調主流媒體價值引領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鼓勵民眾努力創造符合時代內涵的優秀文化作品。例如,一些關于中國傳統美食、武術、音樂、中醫藥的短視頻作品,就是將我國文化與網絡新媒體平臺相結合的體現,像這樣既為年輕人喜聞樂見,又能夠反映中國文化內涵、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作品,應該多多宣傳,鼓勵人們創作,使留學生身在海外也能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的過程中,與國內輸出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最為密切,同時二者也在教育學生方面居于主導地位,因此,國內輸出學校以及學生家長應擔負起留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責任。[15]首先,國內輸出學校應對已經確定將要出國的留學生加強出國前教育培訓。過去,相關的教育培訓主要是針對留學生如何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如何適應海外的學習生活這些問題進行的,而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學校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這一重要平臺,將文化自信的培養融入課程中去,通過課程增進留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認知,從而幫助留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其次,留學生在海外學習的過程中,國內學校教育往往無法跟進。針對這一情況,國內輸出學校可以在國外建立留學生服務站,安排專任教師來負責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留學生的課業安排,抽出時間,舉辦相關的講座,為留學生講解關于我國文化的相關知識,豐富留學生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可以舉辦以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通過舉辦這種富含價值元素的教育活動,使留學生以活動體驗的方式,更直觀地理解文化自信這一價值準則的重要意義及精神內涵。最后,學生家長作為與留學生關系最為親密的群體,在留學生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養成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留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也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的引導作用。家長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文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