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水榮 (惠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如此方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誠然,當前高校在推動“三全育人”工作時均非常重視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未形成影響力較大的黨建工作品牌。有鑒于此,筆者將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三全育人”推進情況,并以實踐多年的“科技大下鄉”活動為例闡述黨建工作品牌創建在推動高校“三全育人”中的功用,為進一步完善新時代高校育人模式奠定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的充分重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也在持續進行中。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許多重要論斷,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有力促進了高校構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不久之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確定“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個基本原則之一。[2]
2018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3]在此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既深刻闡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也重申了抓好黨建工作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
2018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要精心培養和組織一支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隊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4]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不忘闡發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功用。
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5]他的講話是做好新形勢下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南。
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提出,高校黨組織要堅持立德樹人,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和工作機制。[6]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部署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這有助于高校進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7]
總而言之,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落實,促進高校實現“三全育人”指明了前進方向。
與此同時,教育部等單位有序落實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圍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目標,提出以建設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推動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8]該文件也直接影響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實踐。事實上,眾多高校在進行“三全育人”探索時會形成不同的工作模式,但相關實踐一般繞不開這些內容。
2018 年5 月和10 月,教育部辦公廳先后兩次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共遴選出8 個省級試點區、25 個試點高校、92 個試點院系,助力高校“三全育人”改革實踐,這對高校構建完善的育人體系有重要的影響。在教育部指導以及省級試點區、試點高校和試點院系的推動下,國內高校“三全育人”的改革實踐如火如荼開展起來。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9]
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認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關鍵是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10]同年6 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中,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協調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11]
此外,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根據中央要求,制定相關文件,進一步細化舉措,推動高校實現“三全育人”,形成共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合力。
當然,目前國內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對比現在的形勢發展需求,其中還有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構建有效的實施路徑方面,需要全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并著手解決。
當前,我國高校在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過程中,要做好該項工作,就要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從高校人才培養實踐來看,以黨建工作品牌的創建推進高校“三全育人”,既有助于提高黨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有助于走出有特色的“三全育人”之路。
惠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通過加強黨建引領,以打造“科技大下鄉”黨建工作品牌,助推“三全育人”改革實踐,發揮學院黨組織和教師黨員的力量,由學院教師黨員帶動其他教職工,緊密結合鄉村振興發展需求,帶領各年級學生深入鄉村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助農活動,探索實現“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徑。
1.全員發動,同心同德凝聚育人合力
成立由學院黨組織負責人為組長,學院領導班子成員、黨支部書記等為成員的工作小組,有序推進“科技大下鄉”項目的實施。依托工作小組,整合校內和校外的育人力量,大力調動黨政班子、專任教師、學工隊伍、實驗員團隊、“五老”隊伍、優秀校友、學生家長等七支隊伍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2.全程聯動,同向同行激發育人活力
結合“科技大下鄉”的實施,分階段有重點開展育人工作,形成了全過程育人工作機制。從時間來看,該項目實施涵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階段;從空間來看,該項目直接帶動了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等不同環節育人效益的提升。
3.全方位推動,同頻共振彰顯育人效力
以“科技大下鄉”的實施為線索,通過強化組織建設,提高管理和服務能力,聚焦專業主課堂、實踐大課堂、網絡新課堂,瞄準科研、文化、心理和資助切入點,有機聯動“十大育人體系”,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1.支部共建激發內生動力
依托“協同發展、黨建先行”的理念,探索構建“黨建+鄉村振興”的黨建協同模式。一方面,學院與欠發達村黨組織進行黨建合作共建,所屬黨支部均與市內的村級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雙方除了互相交流黨建工作資訊和經驗,還定期組織開展黨建實踐活動,真正做到協同共建“不走樣”,在協同共建中增進感情、增強信任,最大限度地激發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另一方面,雙方根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每年均由學院黨員教師帶頭,組織非黨員教師和青年學生深入共建黨組織開展內容豐富的活動,如產業調研和建設、政策宣傳、科普進農村、美麗鄉村建設等,將黨建工作延伸到鄉村,共同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黨員領航助推產業升級
校地黨建協同中,“協同”是基礎,服務是關鍵。如何充分利用各自優勢,讓校地黨建協同發揮最大的效能,需要合作雙方找準“發力點”“落腳點”。對此,通過把目光聚焦到科技服務上,努力為欠發達農村和農業企業提供精準技術服務,著力打通農業科技推廣中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組建多支由教師黨員、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每組隊伍均視情況帶領教師和學生開展對接活動,他們常年活躍在市區和周邊欠發達地區的“三農”一線,采取“一對一”精準對接的方式,既對當地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美麗鄉村規劃等提供技術支持,也促進師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是堅持送培下鄉,提升農民脫貧致富能力。組織專家為農民開展近100 場農業技術推廣培訓,這些培訓都是當地開展生產所需的,非常貼合實際,促使農民提高認識、轉變思想、開闊眼界、掌握技術,增強農民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同時,還積極組織專家編寫涵蓋15 個專題的《春耕生產種養殖技術匯編》,該手冊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既有水稻、甜玉米等農作物種植技術,還有科學施肥、綠色無公害蔬菜用藥以及水產養殖技術、非洲豬瘟防控等指引,受到當地干部和群眾的廣泛歡迎。
3.實踐引領鑄就脫貧致富
除做好科技服務外,還積極挖掘現有資源,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加強實踐育人、服務育人,讓廣大師生特別是師生黨員、團員青年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得鍛煉、受教育。
一是送教下鄉,科普義教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組建科普義教團隊,由黨員教師帶隊,組織大學生走進中小學校開展了多場次科普義教活動,近萬名中小學生從中獲益,大大拓展了農村科普教育的空間。
二是搭建媒體平臺,支部牽線助力貧困村民增產增收。通過發揮黨支部的力量,助力搭建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共建村實現增產增收。例如,2020年6 月,攜手多個媒體平臺和視頻制作團隊聯合開展線上平臺現場直播,給網友現場直播售魚,直播間最高在線人數達5.04 萬人,成功銷售十萬斤滯銷羅非魚。全體黨員積極購買當地農副產品,進行消費扶貧。隨后,一些商會和從事魚產品銷售的商戶主動聯系村民,順利解決羅非魚的滯銷問題。
三是注重產業扶貧,增強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能力。經過嚴謹地考察和研究,根據共建村的實際,鼓勵和幫助共建村發展特色產業,讓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科技大下鄉”項目推進過程中,結合當地天然魚塘眾多、水質優良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村民使用富硒營養強化劑來提高魚類品質,縮短養殖周期,取得了顯著效果;結合共建單位適合發展特色中藥材種植的實際情況,多管齊下,一方面籌集中藥材苗木共4 萬株,分發給村民,并指導他們科學種植,幫助他們解決銷售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大力推動該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形成農村農業發展新業態,為農家樂、康養、旅游開發等打下基礎。
通過不斷地總結和探索,“科技大下鄉”黨建服務地方綜合實踐活動走向了相對成熟的階段,不僅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有力推動了共建村的鄉村振興事業,也成為“三全育人”工作落實的重要抓手,較好地促進了教育工作的高質量展開。具體如下:
1.激發愛國志。實踐是最好的“教材”。通過協同共建實踐,真正拉近了師生與社會的距離,實現了從書本到實踐的銜接和跳躍,展現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提升了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明白了愛國不再是一句空話。近年來,通過組織學生團隊開展鄉村振興實踐,實踐成果斐然。
2.體驗勞動樂。開展勞動教育是高校各級黨組織的重要工作,通過參與“科技大下鄉”系列活動,師生進一步明確了勞動的價值,明白了知識的力量,勞動認識、勞動情感、勞動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3.點燃奮斗情。奮斗的動力既來源于自身的價值目標和現實需求,也來源于外在事物對心靈的觸動和周圍環境的文化熏陶。在腳踩泥土、面朝農村的黨建服務地方綜合實踐中,師生對農村的現實了解更深了,對農民的真實情感更濃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更加明白了什么才是奮斗的方向,懂得了為什么而奮斗和如何去奮斗。
總的來說,經過多年的實踐,以建設黨建工作品牌為契機推進“三全育人”的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接下來,要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瞄準“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難點,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制機制,開創“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