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丹 李 楚 黃曼欣 聶嘉瑤 段德鑒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七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0
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澀,歸肺、肝、胃經,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塊莖[1]?,F代藥理研究[2]表明,白及可誘導血小板聚集加速止血、提高表皮生長因子表達以促進傷口愈合、增強機體免疫等作用。中藥外用可直達病灶,并且使用方便及吸收快,而白及外用在臨床應用廣泛且療效頗佳[3]。但目前尚缺乏對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配伍規律、主治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報道?;诖?,本研究基于數據挖掘探討分析含白及的外用方藥用藥規律及應用特點,以期為白及相關外用制劑及藥用價值深入開發提供參考。
1.1文獻來源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VIP)、萬方期刊數據庫(WanFang Data)3個數據庫。將檢索時間定為各數據庫建庫至2021年10月31日,文獻來源為“全部期刊”。
1.2 檢索策略 以“外用”或“外治”為主題詞且全文含有“白及”為檢索策略。
1.3 納入標準 臨床隨機對照實驗文章;組方完整且含有白及;治療方法為外用。
1.4 排除標準 綜述、動物實驗、經驗報道等類型文章;重復發表的文章;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章;無具體組方、僅有單味藥、非外用給藥的文章。
1.5 數據的規范及數據庫的建立
1.5.1 數據庫的建立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20將各處方藥物組成、性味歸經、主治疾病、給藥方式等數據進行整理并建立數據庫。為確保數據可靠性,由2位研究者獨立完成數據錄入,錄入完成后由第三位研究者進行數據核對。
1.5.2 數據庫的規范 以《中國藥典》2020年版[1]及《中華本草》[4]為標準,對中藥名稱、藥物功效、性味歸經進行規范處理,比如“白及”“白芨”統一為“白及”“公英”規范為“蒲公英”等,同時參考《中藥學》[5]《中藥大辭典》[6]進行補充完善。
1.6 數據分析 通過Excel 2020數據透視表對納入處方的藥物頻次、性味歸經、主治疾病等進行頻次統計。采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進行高頻藥物(頻次≥10)關聯規則分析,進而獲取高頻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對含白及外用中藥處方的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并用樹狀圖來展示分析結果。
2.1 含白及的外用中藥處方藥物頻次及性味歸經統計分析 本研究共納入92個含白及的外用中藥處方,共含中藥212味,累計頻數為751次。通過運用Excel 2020數據透視表、圖功能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與白及配伍應用的高頻藥物共18味(頻數≥10),詳見表1。藥物類別頻次統計分析發現,白及常與清熱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及解表藥等聯用,詳見表2。在藥物性味歸經方面,所納入研究的藥物性味多偏寒、溫、微寒,辛、甘、苦等;主要歸于肝經、肺經、脾經、胃經。結果分別如圖1、圖2和圖3所示。

圖1 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藥物藥性歸納統計圖

圖2 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藥物藥味歸納統計圖

圖3 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藥物歸經歸納統計圖

表2 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藥物類別頻次統計表
2.2 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的主治疾病與給藥方式統計分析 對所納入研究的92個處方的主治疾病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出其可治療11個不同系統的疾病,結果見表3和圖4。其中多見于皮膚疾病(如黃褐斑、濕疹、皮膚潰瘍)、消化系統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便秘)、肛腸疾病(如混合痔、肛瘺、肛周膿腫)等疾病的治療。給藥方式統計結果顯示,含白及中藥外用處方最常用給藥方式是外敷,其次是灌腸、外涂及沖洗,還有其他給藥方式,如噴涂、熏洗、含漱等。如圖5所示。

圖4 含白及中成藥主治疾病統計圖

圖5 白及外用中藥處方給藥方式統計圖

表3 含白及中成藥主治疾病統計表
使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Modeler 18.0對高頻藥物進行關聯規則統計分析?;贏priori算法建模,設置支持度為10%,置信度為80%,最大前項數為5,提升度≥1等條件挖掘出高頻藥物中潛在的藥物組合,共得到核心藥物組合16組,見表4。由表4得出,高頻藥對中“白及-黃柏(止血藥-清熱藥)”“白及-黃連(止血藥-清熱藥)”“白及-大黃(止血藥-瀉下藥)”支持度較高,3味藥組中“沒藥-乳香-白及”支持度最高,這也進一步驗證了白及常與清熱藥、活血化瘀藥配伍應用。高頻藥物間的聯系以網絡進行展示(強鏈接較粗且顏色較深)[7],如圖6所示。

圖6 高頻藥物網絡關聯圖

表4 含白及外用中藥處方高頻藥物關聯規統計分析表(頻數≥10)
2.4 高頻藥物系統聚類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統計軟件對含白及外用處方的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共得到4類,聚一類:冰片、三七;聚二類:五倍子、黃柏、苦參、地榆;聚三類:白芷、黃連、黃芩、大黃;聚四類:白及、珍珠粉、黃芪、紫草、當歸、血竭、乳香、沒藥。

圖7 高頻藥物聚類分析樹狀圖
《本草逢原》曾謂“白及性澀而收,得秋金之氣,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瘡”[8]。此記載與現代中藥學對白及的描述相一致,白及能治療肺胃出血、癰腫瘡瘍、手足皸裂及水火燙傷等病?,F代研究發現,白及的化學成分有氨基酸、聯芐類及其衍生物、蒽醌類等[9];其主要活性成分白及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調節免疫、促進傷口愈合等作用[10];而且白及多糖還是一種天然的增稠劑,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11]。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白及為主要原料的外用制劑正日益增加,其中有滴眼劑、醫用敷料、藥物賦形劑、栓塞劑等,并且療效顯著[10,12]。
白及外用治療黃褐斑、痤瘡,多與白芷、茯苓等進行配伍,制成粉劑后調成面膜敷于面部以達到治療效果,配伍白芷能更有效地抑制黑色素形成,增強黃褐斑的治療效果[13]。白及在肛腸疾病中應用頗廣,它可以用于治療痔瘡、肛周膿腫及肛瘺等疾病。痔病多因濕熱下注、氣血下注結聚肛門而成,而白及有止血的作用,并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及創面愈合[14]。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可累及直腸、結腸。此次數據挖掘結果顯示,含白及的外用中藥處方主治疾病中,該病占了重要部分,主要給藥方式是灌腸。有文獻[15]表明,白及常與三七、五倍子配伍應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采用局部灌腸的方式以直達病位,可提升療效。白及相關制劑同樣可用于口腔潰瘍。曾有文獻[16]報道通過使用白及涂擦劑,口腔潰瘍造模的豚鼠潰瘍面積和水腫程度明顯改善。此外,白及外用還可使創面保持濕潤,進而促進創面上皮化愈合[17]。有相關的實驗結果[18-19]表明,白及多糖可促進燙傷大鼠創面愈合,并可以抑制相關通路炎癥因子的表達。
白及這味傳統中藥藥材,集藥用價值和敷料原材料于一體。目前對白及藥理作用研究的實際結果尚缺乏根據調查,對它的確切療效及不良反應、副作用尚未明確[20]。而本研究通過借助相關科技軟件,對含白及外用中藥處方的配伍規律及臨床應用特點進行挖掘分析,為白及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方向。臨床上,可通過網絡藥理學、組分中藥等研究模式為白及的可持續利用夯實基礎,更有助于白及相關外用制劑及藥用價值的進一步開發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