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處
近年來,我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將古樹名木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古樹名木資源保護,開展資源普查,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全省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省現有古樹名木7.16萬株,其中一級古樹1.08萬株、名木97株,樹齡達到或超過1000年的有3336株。成都大邑香果樹、雅安雨城區紅豆樹等5株入選“中國最美古樹”名錄。樂山犍為古榕王、廣元劍閣紫薇等古樹入選《中國人文古樹大觀》圖書。
一是建章立制,保護體系更趨健全。制定《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三年行動方案》,出臺古樹名木認定、古樹名木認養、專家庫管理等辦法,成立全省古樹名木鑒定和保護研究所,建立省、市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庫。研究細化古樹名木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規范古樹名木保護相關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等權力事項并納入省政府“一網通辦”事項。廣元市制定《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成都市修訂完善《成都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等。
二是規范管理,古樹保護更加有力。常態化開展古樹名木動態摸底調查、鑒定審核、數據上報等工作,對新增古樹名木開展省市縣分級認定和公布。全面建立“一樹一檔”古樹名木圖文電子信息檔案,實現古樹名木資源統一規范管理。對具有“最美古樹”“樹王”等稱號的重要古樹名木開展增設宣傳欄等設立碑牌工作。攀枝花對全市獲得“四川省最具人氣古樹”和“四川省百佳古樹”稱號的古樹全部實現立碑保護。擬于近期發布2023年全省古樹名木名錄。
三是強化落實,保護責任更加夯實。按照綜合屬地管理和部門職責的原則,落實管理責任主體,構建管護責任人實時巡護、主管部門定期抽查、社會公眾及時監督的三級監護體系,并強化監督考核。成都、攀枝花、瀘州、德陽、綿陽、廣元、遂寧、宜賓、廣安、雅安、資陽、阿壩等地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廣元、綿陽、巴中、南充4市建立古樹名木協同保護機制。劍閣縣延續明清以來的“縣長離任交接制”,將古樹名木數量、生長情況等內容納入領導離任交接和審計范疇。

雅安柞木
四是聚焦癥點,搶救復壯逐步加強。協調全國綠化委員會、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900 余萬元,支持劍閣等11縣開展一級瀕危古樹搶救性保護復壯,編印兩批《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典型案例》。加強有代表性古樹群保護,會同文化和旅游廳形成《蜀道翠云廊古柏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啟動全省古樹名木主要樹種樹齡鑒定課題研究,制定出臺《四川省古樹名木管理養護和復壯技術規程》《古柏木個體健康評價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支持四川省綠化基金會開展“保護古樹名木 助力鄉村振興”線上募捐,募捐金額重點用于古樹名木搶救復壯。
五是創新形式,保護方法更加多樣。扎實推進古樹公園建設,協調省綠化基金會資助130 余萬元,建設合江縣荔枝、利州區楓楊、金川縣古梨樹等古樹公園35 個。今年5月,印發《四川省城鄉古樹名木保護專項整治行動方案》,聯合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在全省范圍內對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生長狀況進行全面排查工作,推動問題整治。扎實開展古樹名木認捐認養,梓潼縣開展古樹認養活動,被認養古樹83 株,認養金額50萬元;劍閣縣在翠云廊舉行“手牽手 護古柏”捐資認養活動,認養古柏40 株,認養金額40萬元。
六是加強引導,宣傳氛圍更加濃厚。開展四川省“十大樹王”及“百佳古樹名木”評選活動,編印《四川古樹名木》畫冊。積極組織參加央視 CCTV3 頻道2023年七夕期間舉辦的“古樹下的告白”活動。成都、雅安、涼山等市(州)相繼舉辦了古樹名木攝影比賽等。雅安組織創作刊發古樹名木詩詞歌賦,量身定制宣傳歌曲《我在雨城等你》、拍攝制作小視頻《滎經·云峰山楨楠古樹公園》《大美雅安》等作品10余個,引起廣泛社會反響。

攀枝花鹽邊漁門椴樹 1100 年

綿陽梓潼古柏王(樹齡23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