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唐進

但凡來到張家界的人們,多是迷戀峭壁千仞的三千奇峰,也樂于攀登氣勢磅礴、驚心動魄的天門奇山。其實,張家界的水盡管沒有大海的洶涌與寬闊,但同樣有著彰顯“上善若水”個性的柔韌與溫順。尤其是崛起中的張家界,因為有澧水的環(huán)繞、浸潤,更顯得郁郁蔥蔥,光彩亮麗。
主要發(fā)源于八大公山的澧水,先以豐富的地下水源顯出地面,吐動著綠色的元氣,再接納無數(shù)條涓涓溪流,穿過一條又一條幽靜的峽谷,闖過一道又一道險灘,無遮無掩地進入張家界城市范圍。澧水也許怕自己的魯莽,失笑于張家界這座“小家碧玉”般的旅游新城,來到月亮灣后就收斂了野性,靜靜地流連,盡管不時涌起微波,沾濕著兩岸的河堤、田野與樹木,其浸潤城市的形態(tài)有些羞柔。于是,通過對城市的浸潤,并讓城市顯得更加靈秀以后,一路歡歌笑語、養(yǎng)生萬物,淌進洞庭湖,直入長江。
張家界城市因為有山可靠,有水可依,連韓國的城市學(xué)專家也對張家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贊嘆不已,如今,每年都有七八十萬韓國游客來張家界攀登煙雨含黛的峻峭奇峰,親臨柔情萬種的晶瑩澧水。
隨著城市防洪堤的建設(shè)、水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恢復(fù)以及河邊“古人堤公園”“大庸橋公園”“水巾巖觀景臺”的建成,曾經(jīng)避走的白鷺、野鴨、長尾雉等野生鳥類爭相回到故鄉(xiāng)樂園,游弋棲息。人的精神面貌也像新浴過后似的,散發(fā)著清新的氣息。每逢周末,碧水藍天下的市民,或邀上三五知己,或全家出動,澧水河畔,仙人溪邊,漫步踏青,垂釣野炊,劃船游水……晴晴晨暉里、艷艷夕陽下總有攜水依偎的剪影倒映在明凈的水面、沉浸于流水繞城顯靈秀的氛圍中。


熱衷潑墨丹青的我曾經(jīng)在河堤上揮毫寫生,面對清澈的繞城澧水以及河水中隱約可見、悠閑游動的魚群,面對蒼翠山巒的倒影以及山與水相依、城與水相連且不時飄動的畫面,總感到三尺紙短,難容這說長有多少、說寬有多寬的多情山水。也企圖剪三尺山水入畫,以求一時功名,但總是自感“江郎才盡”般地收起畫架、合攏寫生本,任憑河水盡情舞動水袖,輕輕揚起濕潤的清風(fēng),任憑如織般的游人在河堤上歡跳,在河面上嬉鬧,然后又帶著抹不去的清新氣息登上天門、漫步金鞭溪……陽光下閃耀清粼亮光的澧水河畔,仙從溪注入澧水的水口邊、澧水風(fēng)光帶的建筑工地,一群又一群土家族漢子,也有唱著“鑰匙不到鎖不開”民歌的土家阿妹,正在清理河水中的垃圾、淤泥,正在修補被水沖毀的河坎溪壩,正在栽種翠綠的樹木,正在鋪植綠茸茸的芳草。從他們干活時顯露的愉悅中,可以看出張家界人對繞城澧水不一樣的愛意。他們樸實的情感里,深刻地感受到?jīng)]有這清瑩澧水的滋潤,就沒有這繁衍生息的一方水土,更沒有能吸引四面八方、海內(nèi)外游客的國際旅游新城。于是,他們像母親愛護自己嬰孩一般,生怕弄傷這繞城的澧水。勤勞、質(zhì)樸還有些憨厚的張家界人,一代又一代用心呵護大自然,盡管每條溪河、每株樹木、每座山峰都是可以換來金錢的優(yōu)勢資源,但張家界人從不輕易損傷其一木、更不草率穢其一水,何況是祖祖輩輩引為驕傲和自豪的澧水母親河。
暮色還是把張家界這座美麗并透著靈氣的旅游新城籠罩了。澧水兩岸的五色彩燈像兩條滿披鱗片的巨龍,從古老的澧水橋橋頭向下游延伸再延伸。依然較安靜,且微波不興的澧水把裝扮得十分艷麗的城市攬入懷中,盡情地讓土家擺手舞步入青山為背景的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