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測度及空間沖突診斷

2023-10-08 07:19:44劉希朝李效順張馭航李光亮沈春竹
農業工程學報 2023年13期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水平

劉希朝,李效順※,陳 鑫,張馭航,李光亮,沈春竹

(1.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徐州 221116;2.自然資源部海岸帶開發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南京 210095;3.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北京 100084)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 年的17.90%提高到2021 年的64.72%,以年均1%的增長速度在全球范圍內領先,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81 年的0.70 萬km2擴張至2020 年的6.07 萬km2,增長了近9 倍且提前突破規劃指標[1]。快速城鎮化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引發了耕地資源緊張、空間沖突升級、生態環境惡化及生態服務功能降低等一系列問題[2-3],阻礙了城鎮化發展質量的提升,給區域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與挑戰。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研究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交互關系,推進兩者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現階段及未來研究的重點。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運用不同的方法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國外學者較早提出環境庫茲涅茲曲線、格蘭杰因果檢驗、脫鉤理論等研究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4-6],國內學者借鑒、改進后,主要將其應用于研究碳排放、能源利用、環境污染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7-9]。然而上述3 個模型側重于兩者之間的單向影響,因此,物理學中的“耦合”概念被引入資源環境領域,學者們展開了對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機理研究,提出了耦合魔方、耦合圈等理論模型[10-12]。在實證研究方面,耦合協調度模型廣泛應用于全國、省域、流域、城市群、城市等各尺度,學者們多通過單一代表性指標或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2,13-16];在城市內部,學者們多以土地利用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城鎮化水平指數、景觀生態風險指數,分析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3,17-18]。

總體而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在研究內容方面,多數采用單一或多個指標評價分析兩者的關系,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數運用耦合協調度等計量模型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缺少從空間格局視角分析兩者在空間上的沖突狀況,并且綜合數值耦合和空間沖突的研究文獻較少。鑒于此,本文融合指標數值和空間格局兩個視角,分析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交互關系,提出差異化的發展建議,以期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定量參考和決策依據。

1 研究框架與方法

1.1 研究框架

城鎮化是一系列因素演化和轉型的過程,不僅通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驅動區域生態環境變化,其發展也需要生態環境本底條件的支撐,如資源承載能力、生態服務能力等,因此城鎮化與區域生態環境呈“動態權衡”發展態勢。生態環境涵蓋水、土、氣等諸多自然要素,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壓力會對城鎮化進程產生制約作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也需要合理的城市發展和建設作為支撐,因此生態環境對城鎮化具有“制約調整”等影響。整體來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既有各自系統的演化規律,兩個系統之間又互相影響和支撐。促進兩系統耦合協調發展,將城市空間建設在適宜的生態環境空間上是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因此,本文構建了如圖1 所示的研究框架。

圖1 研究框架Fig.1 Research framework

如圖1 所示,本文首先從指標數值耦合視角切入,構建“人口-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城鎮化評價體系和“壓力-承載-保護”互饋響應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選取指標和確定權重測算綜合城鎮化水平及生態環境水平,進而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并劃分耦合協調類型。其次,從空間格局沖突視角切入,綜合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3 種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并劃分等級,同時提取城鎮建設用地并分析其空間布局特征,進而通過空間疊加,得到建設用地在各等級中的占比情況,通過構建空間沖突強度指數,診斷城鎮建設用地與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空間沖突情況并劃分沖突等級。最后,融合雙視角分析結果,提出不同區域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差異化建議。

1.2 研究區概況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介于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面積約10.72 萬km2,下轄13 個地級市(圖2)。2022 年地區生產總值122 875.60 億元,比上年增長2.80%,城鎮化率達到74.40%,近10 a 提升了14.18%,且始終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15%。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該地區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建設占用生態用地等困境,尤其在同一政策環境下,江蘇省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突出,蘇北、蘇中和蘇南發展差異明顯:2021 年,蘇南、蘇中、蘇北城鎮化率分別為82.60%、70.60%和64.80%,蘇南生產總值(66 647.91億元)、工(企)業單位數量(32 139 個)大于蘇中和蘇北之和,蘇北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是蘇南的5 倍以上。江蘇省的發展是全國地區發展的縮影,也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支點,因此選擇江蘇省作為研究區,探索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發展建議,能夠為其他區域提供參考借鑒。

圖2 研究區位置Fig.2 Location of study area

1.3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考慮數據可獲得性和研究可行性,本文將研究時段定為2000—2020 年,所用的數據包括:2000、2010 和2020 年土地利用數據、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數據、NDVI數據和氣象數據(年降水量、年平均氣溫),均為柵格數據(分辨率1 km),DEM 數據(分辨率90 m),以上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數據中心(https://www.resdc.cn/);土壤屬性數據來源于世界土壤數據庫(HWSD)的中國土壤數據集(v1.1),分辨率1 km;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江蘇統計年鑒》《江蘇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江蘇省13 個地級市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以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各地級市統計局、環保局等網站的信息。

運用ENVI 對2000、2010 和2020 年的土地利用柵格數據進行精度檢驗,3 期影像的綜合精度達91%以上,根據中國多時期土地利用遙感監測數據集(CNLUCC)的分類系統,在ArcGIS 中提取城鎮建設用地,并轉為矢量數據,以便分析城鎮建設用地擴張特征。在ArcGIS 中將DEM 數據重采樣為1 km 分辨率,運用分析工具中的坡度分析,提取坡度信息。在中國土壤數據集中,根據研究需要,主要獲取土壤屬性字段“T_USDA_TEX”用于計算土壤滲流因子,“T_SAND” “T_SILT” “T_CLAY”和“T_OC”用于計算土壤可蝕性因子。

1.4 研究方法

1.4.1 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計算

通過檢索有關城鎮化、城鎮發展、區域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等相關文獻,篩選影響較大和出現頻率較高的指標,再結合江蘇省實際發展情況,參考具體研究成果[2,13-14,19-20],本文從人口、經濟、社會3 個維度選取能夠表征城鎮化發展進程的10 個指標,評價綜合城鎮化水平,從壓力、承載和保護 3 個維度選取能夠表征自然條件和人為作用下生態環境狀況的10 個指標,評價生態環境水平。為消除量綱的影響,采用極差標準化法處理,并采用熵值法計算指標權重(表1)。

表1 綜合城鎮化水平和生態環境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Table 1 Index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 evaluation

1.4.2 耦合協調度計算模型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的計算式如下所示[21-22]:

式中A、B分別代表該區域城鎮化和生態環境評價的得分(A、B通過表1 的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得到),C為耦合度。但耦合度只代表各系統相互影響程度的強弱,并不能反映各系統之間是否是優質協調。所以利用式(2)和式(3)計算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19,21-22]。

式中L為耦合協調水平的綜合評價結果,α、β分別為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的權重,D為耦合協調度。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對城市發展起同等重要的作用[2,10,13],所以α=β=0.5。

運用相對發展指數(M)可以進一步厘清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內在聯系[22-23],計算式如下:

基于耦合協調度D和相對發展指數M的測算結果,借鑒物理學的劃分標準,參考已有研究[20-23],將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情況劃分為5 個一級類,15 個二級類(表2)。

表2 城鎮化和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Table 2 Types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4.3 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評價

參考相關研究[15,24-28],鑒于江蘇省自然本底特征與生態環境現狀,考慮到數據獲取的有限性,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能體現地區差異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3 種生態服務功能進行評價,評價模型參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試行)》為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等級劃分的依據。

1)水源涵養

水源涵養功能以水源涵養服務能力指數表示[27-29],通過柵格計算器計算,計算式如下:

式中Wc為水源涵養服務能力指數,N為植被凈初級生產力(g/(m2·a)),Fsic為土壤滲流因子,Fpre為年平均降水量因子,S為坡度因子,均為無量綱因子[27-29]。

2)土壤保持

土壤保持功能采用改進的土壤流失方程計算[15,28,30-31],通過柵格計算器計算,計算式如下:

式中Ap為土壤保持量,R為降雨侵蝕力因子,K為土壤可蝕性因子,SL為坡長因子,CV為植被覆蓋因子,P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上述均為無量綱因子[30-31]。

3)生物多樣性維護

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以生物多樣性維護能力指數表示[27-28],通過柵格計算器計算,計算式如下:

式中Sbio為生物多樣性維護能力指數,Ftem為年平均氣溫因子,Fdem為高程因子,均為無量綱因子[27-28]。

4)綜合服務重要性

將上述3 類評價結果等權疊加得到綜合服務重要性,將其作為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等級劃分的依據,結合自然斷點法與經驗知識,將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劃分為低、較低、中等和高4 個等級[25-28]。由于該方法運用NPP 指標,未考慮河流、湖泊等水源地,因此將水源地作為高等級區域進行疊加[28]。

1.4.4 建設用地擴張強度指數

建設用地擴張強度指數(E)能夠反映建設用地擴張的快慢[18,32],計算式如下:

式中Ua為研究期初城鎮建設用地面積,km2,Ub為研究期末城鎮建設用地面積,km2,U為研究區總面積,km2,ΔT為研究時段,a。

1.4.5 空間沖突強度指數

參考有關空間沖突的研究[33-35],本文通過定義“空間沖突強度指數”(IC)分析研究區建設用地與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空間格局沖突,計算式如下:

式中Si為分布在第i級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等級的城鎮建設用地的面積(i表示低、較低、中等和高4 個等級),km2,Sc為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km2。Fi表示城鎮建設用地與第i級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等級的沖突程度,生態環境保護等級越高,沖突程度越大,Fi值越大。因此,對4 個等級進行賦值(低—1,較低—2,中等—3,高—4),并做歸一化處理。IC值越大,表明建設用地分布在生態環境保護等級越高區域的規模越大,即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沖突越嚴重。

2 結果與分析

2.1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指標數值耦合分析

2.1.1 綜合城鎮化水平測算

2000—2020 年江蘇省綜合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表3),各地級市城鎮化水平差異擴大,說明區域內部發展不均衡性增強。2000 和2010 年南京城鎮化水平最高,2020 年無錫城鎮化水平最高;2000 年宿遷城鎮化水平最低,2010 和2020 年連云港城鎮化水平最低;至2020 年,江蘇省城鎮化水平呈現南京、無錫和蘇州“領跑”的特征。

表3 2000—2020 年綜合城鎮化水平和生態環境水平評價得分Table 3 Evaluation scores for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 during 2000-2020

市域變化對比可知,蘇南、蘇中南通和泰州以及蘇北宿遷,城鎮化水平呈穩步上升趨勢,其中無錫和蘇州增加值最大,分別增加了0.30 和0.29;蘇中揚州、蘇北徐州、淮安和鹽城,城鎮化水平波動變化,但變化程度均較小。連云港的城鎮化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通過指標探究發現主要由人均社會固定資產、人均醫院數量下降,城鎮失業登記率上升引起。

從空間分布來看,城鎮化水平呈現“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從大到小依次為蘇南、蘇中、蘇北,且由全局自相關可知,2000、2010 和2020 年市域城鎮化水平的Moran’ I 分別為0.40、0.44 和0.50,均通過顯著性檢驗(P<0.01),進一步驗證了江蘇省城鎮化水平的空間聚集性趨于增強。

2.1.2 生態環境水平測算

2000—2020 年江蘇省整體生態環境水平不斷提升(表3),各地級市生態環境水平差異縮小。2000、2010 和2020 年生態環境水平高值分別出現在南京、鎮江和南通;最低值出現在蘇州。

市域變化對比可知,大部分城市的生態環境水平呈上升趨勢:蘇南(除南京)、蘇中、蘇北徐州、淮安和鹽城的生態環境水平呈穩步上升趨勢,其中,南通的上升幅度最大,由2000 年的0.33 增長到2020 年的0.76;蘇北連云港和宿遷的生態環境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整體上升。而南京的生態環境水平整體下降,通過指標探究發現,主要由2010 和2020 年人均水資源和人均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導致。

從空間分布來看,生態環境水平較為平均,未出現梯度分級現象,且由全局自相關可知,2000、2010 和2020 年市域生態環境水平Moran’ I 分別為0.18、0.05 和-0.19,未通過顯著性檢驗(P>0.1),進一步驗證了該省生態環境水平的空間聚集性減弱,趨于離散分布。

2.1.3 耦合協調度測算及類型劃分

整體來看,2000—2020 年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不斷提升(圖3),反映出自2000 年以來江蘇省城鎮化水平提升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在逐步改善。2000 和2010 年南京耦合協調度最高,2020 年無錫耦合協調度最高;2000 年宿遷耦合協調度最低,2010 和 2020 年連云港耦合協調度最低。

圖3 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Fig.3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市域變化對比可知,除連云港外,其余12 市的耦合協調度均上升,其中南通上升幅度最大,由2000 年的0.58 上升至2020 年的0.78,由基本協調升至高度協調等級;南京、鎮江一直處于高度協調等級,無錫、蘇州、常州和揚州均由中度協調升至高度協調等級,泰州和徐州分別由輕度失調和基本協調升至中度協調等級;宿遷、淮安和鹽城分別由中/輕度失調升至基本協調等級。

從空間分布來看,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呈現“南高北低”空間梯度分級現象。且由全局自相關可知2000、2010 和2020 年市域耦合協調度的Moran’ I 分別為0.39、0.44 和0.45,均通過顯著性檢驗(P<0.01),進一步驗證了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聚集性趨于增強。

根據相對發展指數判斷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內在聯系(表4),從類型劃分和變化特征來看,蘇南、蘇中、蘇北的差異明顯。

表4 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Table 4 Types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除鎮江外,蘇南各市由“高/中度協調—生態環境滯后”轉變為“高度協調—生態環境滯后”,此區域的城鎮化發展遙遙領先,生態環境水平的提升滯后于城鎮化;鎮江則表現為“高度協調—城鎮化滯后”,由于其位于南京和常州之間,受到兩市虹吸效應影響,經濟發展受阻,城鎮化水平低于蘇南其余4 市。

蘇中的南通和揚州分別由“基本/中度協調”轉變為“高度協調—城鎮化滯后”,南通注重生態保護,尤其在水氣土污染治理方面取得較大成效,且受到上海的輻射作用,大量的資金和產業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鎮化水平;揚州是大運河的原點,生態本底條件較好,伴隨經濟發展,城鎮化水平雖有提升但仍滯后于生態環境水平。泰州由“輕度失調—城鎮化受阻”轉變為“中度協調—城鎮化滯后”,泰州建市較晚,于1996 年由揚州劃出,城鎮化水平落后,但后期通過發展,城鎮化水平逐漸提升,基礎設施、綠地等內部要素獲得同步發展,但仍存在高新技術缺乏、人才流失等問題。

蘇北的徐州由“基本協調—城鎮化滯后”轉變為“中度協調—城鎮化滯后”,徐州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豐富,在蘇北5 市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且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代表,在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和治理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由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產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機械等制造業為主,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但相較蘇南各市,缺少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撐,在人口和經濟城鎮化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淮安、鹽城和宿遷由“中/輕度失調—城鎮化受阻”轉變為“基本協調—城鎮化滯后”,3 市以農業發展為主,耕地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生態本底條件較好,且工業發展較為薄弱,污染物排放較少,因此生態環境水平強于城鎮化水平;連云港則由“輕度失調—城鎮化受阻”倒退至“中度失調—城鎮化受阻”,主要原因是連云港的產業轉型較慢,社會發展資金投入較少,且受到上海港、舟山港、青島港的制約,并沒有發揮出港口優勢,與其余各市的差距逐漸拉大。

至2020 年,蘇南整體呈現“高度協調—生態環境滯后”特征,蘇中整體呈現“高/中度協調—城鎮化滯后”特征,蘇北整體呈現“基本協調—城鎮化滯后”特征,由此可見,蘇南和蘇中耦合協調水平較高,且蘇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態環境水平的改善。

2.2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空間格局沖突診斷

2.2.1 城鎮建設用地擴張特征

2000—2020 年,江蘇省城鎮建設用地不斷擴張,總面積由2000 年的2 803.66 km2增至 2020 年的8 513.35 km2,增幅達203.65%,擴張強度為0.28。2010—2020 年的擴張強度遠大于2000—2010 年;2000—2010 年,各城市的擴張強度均小于0.35,60%以上城市的擴張強度小于0.10;2010—2020 年,60%以上城市的擴張強度大于0.35。表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建設用地擴張速度加快,各市之間的差距略有緩解但依然較大。

市域變化對比可知,蘇州擴張強度最大,城鎮建設用地由2000 年的461.17 km2擴張到2020 年的1 702.15 km2,擴張強度為0.72,其次是無錫,由2000 年的289.80 km2擴張到2020 年的861.30 km2,擴張強度為0.62,這與“后蘇南模型”興起,政府撤縣設區等區劃合并政策、開發區建設和配套公共設施建設有關;而鹽城、淮安、連云港的擴張強度較小,分別為0.11、0.15 和0.16,說明其城鎮建設仍處于發展期。與蘇南各市相比,蘇中和蘇北各市在2010 年之后才步入發展快車道。從空間分布來看(圖4),城鎮建設用地擴張強度呈現“南高北低”空間分布特征,由于長江經濟帶的輻射作用,沿江城市的建設用地快速擴張,涌現沿長江發展的都市區。且由全局自相關可知2000—2020 年擴張強度指數的Moran’ I 為0.27,通過顯著性檢驗(P<0.01),說明城鎮建設用地擴張空間聚集性明顯,進一步驗證了城鎮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分異性。

圖4 江蘇省城鎮建設用地及其擴張強度的空間格局Fig.4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its expansion inten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2.2.2 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格局

通過疊加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3 種生態功能評價結果及水源地,得到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評價結果(圖5),通過統計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各等級面積可知,低等級區面積占比先增后減,其余等級區面積占比先減后增,整體變幅較小。

圖5 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空間格局Fig.5 Spatial pattern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高等級區約占總面積的26%~28%,在蘇南、蘇中、蘇北均有分布:蘇北的連云港南部、徐州東南部與宿遷東北部交界處、宿遷北部與淮安西南部,大規模集中在駱馬湖、洪澤湖等水體以及低丘陵區域;蘇中的揚州北部、泰州北部,大規模集中在高郵湖、里下河湖泊群等水體以及里下河低洼平原區域;蘇南的蘇州西南部和無錫南部,大規模集中在太湖區域。這些區域在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需要重點保護。中等和較低區約占總面積的57%~63%,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區域(以林、草地為主)以及耕地連片區。低等級區占比最小,但相對變幅較大,其主要分布在各市的城區及附近區域,該區域人口密度大、建設用地聚集,幾乎不發揮水源涵養以及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樣性功能較低。

2.2.3 空間沖突強度分析

通過空間疊加分析,可得到城鎮建設用地在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各等級中的分布情況,進而計算得到各市空間沖突強度指數,結合自然斷點法及經驗知識將其劃分高(>0.165)、較高(0.150~0.165)、較低(0.135~0.149)、低(<0.135)4 個等級,等級越高,說明城鎮建設用地分布在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越高等級區域的面積越多,即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空間沖突強度越大。

江蘇省整體空間沖突強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平均值由0.154 增加至0.160,沖突強度高和較高的地級市數量增加。如表5 所示,2000 年各市空間沖突強度介于(0.129~0.206)之間,沖突強度高的城市全部位于蘇北(徐州、連云港和宿遷)。2010 年各市空間沖突強度介于(0.117~0.166)之間,除淮安外,其余12 市的空間沖突強度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大部分處于較高和較低等級,表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空間沖突有所減緩。結合2000—2010 年的城鎮建設用地擴張特征和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空間格局特征可知,在這一時間段內,城鎮建設用地擴張強度較小,且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低等級區面積略有增加,高等級區和較高等級區略有減小,因此空間沖突有所減緩。2020 年各市空間沖突強度介于(0.126~0.196)之間,除鎮江略有下降外,其余12 市均上升,大部分處于高和較高等級,表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沖突進一步加劇。在2010—2020 年這一時間段內,城鎮建設用地擴張強度明顯增加,且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低等級區大幅度減小,導致城鎮建設用地無序擴張過渡占用更高等級的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因此空間沖突加劇。

表5 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空間沖突強度指數和等級Table 5 Intensity index and level of spatial conflic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對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進一步分析可知,蘇北的空間沖突強度一直較高,原因是建設用地持續擴張但利用方式粗放、低效,且生態保護規劃存在不足,缺乏管控;蘇中的空間沖突強度變化最大,原因是為追趕蘇南發展,在追求城市發展建設的同時忽視了建設適宜性,占用了較多的生態空間;蘇南在平衡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相對較好。至2020 年蘇中和蘇北的空間沖突強度遠大于蘇南地區。

在ArcGIS 中的地統計分析模塊,選擇趨勢分析功能,擬合江蘇省沖突強度在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曲線,進一步判斷其空間差異情況,可以得到:2000 年,沖突強度在東西方向上由西向東呈下降趨勢,在南北方向由北到南呈下降趨勢;2010 年,東西方向的差距擴大,由西向東呈“拋物線”趨勢下降,同時南北方向的差距擴大,保持由北到南的下降趨勢,但中部區域有所提升;2020 年,東西方向的差距縮小,整體趨勢未變,中北部區域沖突強度上升導致南北方向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綜上,2000—2020 年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空間沖突強度總體上呈現西部大于東部(即內陸大于沿海),北部大于南部的趨勢。

2.3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策

數值耦合結果可以反映城鎮化水平與生態環境水平的耦合協調情況,根據耦合協調度的高低和耦合協調類型,可以從指標視角提出發展建議。空間沖突結果可以反映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布局沖突,根據空間沖突指數的高低,可以從空間規劃與管制視角提出發展建議。根據上述分析結果可知,江蘇省各市的情況不同,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的數值耦合情況與空間沖突情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本文融合兩個視角的研究結果,以2020 年各市的情況為基礎,提出差別化建議(表6),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3 結論

本文構建了基于指標數值耦合和空間格局沖突雙視角的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框架,以江蘇省為例開展實證研究,研究結論如下:

1)水平測度結果表明:2000—2020 年,江蘇省綜合城鎮化水平提升,其中蘇州和無錫提升幅度最大,空間上呈現“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整體生態環境水平提升,其中南通的提升幅度最大,生態環境的空間分布不聚集。

2)數值耦合測算發現: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提升,空間上呈現“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蘇南表現為“高度協調—生態環境滯后”,蘇中和蘇北徐州表現為“中/高度協調—城鎮化滯后”,蘇北表現為“失調/基本協調—城鎮化滯后(受阻)”。

3)空間格局識別顯示:2000—2020 年江蘇省城鎮建設用地擴張增幅達203.65%,蘇州擴張強度最大,鹽城最小,空間上涌現沿長江發展的都市區。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較低和中等等級的比例較大,高等級區集中在洪澤湖、太湖等水體、低洼平原以及低丘陵區域。

4)空間沖突診斷表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空間沖突強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平均值由0.154 增加至0.160,沖突強度高和較高的市域數量增加,沖突強度呈現西部大于東部、北部大于南部的布局特征。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為促進區域城鎮化水平與生態環境水平協調發展,并將高質量的城鎮化建立在適宜的生態環境條件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議:蘇南在保持城鎮化穩步發展的同時,應針對工業排放、生活污染等短板指標,改善生態環境水平,其中南京、鎮江空間沖突顯著,應嚴格規范建設用地擴張。蘇中和蘇北的城鎮化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增加資金投入、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同時發揮資源本底優勢,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水平,其中揚州、泰州、徐州、連云港、宿遷的空間沖突顯著,應適當轉變、合理規劃建設用地擴張方向,嚴格劃定三區三線,加強空間管控,其余城市可穩步引導建設用地適度擴張。

本文的研究結果及建議可以為江蘇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定量參考和決策依據,同時彌補了從指標層面研究兩者關系的不足,融合指標數值和空間格局雙重視角更有助于提出符合省情的差別化協調發展對策。但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指標權重的確定依賴樣本數據導致測度結果會有一定的誤差,二是從底層邏輯層面探究兩者交互機制的研究深度不足,下一步可運用時間序列的自然資源本底數據探索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影響機制。

猜你喜歡
城鎮化生態水平
張水平作品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城鎮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a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毛片手机在线看|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a毛片在线| 亚洲香蕉久久|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在线八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综合五月天网|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久久福利网|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欧美精品色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青青操国产|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jizz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欧美啪啪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91久久精品国产|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色视频国产| 午夜不卡视频| 91福利在线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成人小视频网| 红杏AV在线无码|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欧美精品另类|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色综合| 日韩激情成人|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精品粉嫩|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一级全黄毛片| 毛片免费网址|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91网站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国产成人1024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