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嬋 張羽軍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樞紐,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在成都歷史上,中外商賈云集的“十二月市”便是集中體現這一樞紐作用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十二月市”的歷史文化資源,聚焦“新十二月市”的創新表達,將其打造為全面賦能成都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之路的現象級文化IP,是促進成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厚重底蘊造就“十二月市”
宋人黃休復《茅亭客話》有言“隨蠶叢所在致市居”,即謂成都早在古蜀蠶叢時期就出現了聚落間原始交易的市。《華陽國志》亦明確記載成都最古老的商業街“赤里街”。又據《華陽國志·蜀志》及西晉左思《蜀都賦》所述,秦時張儀、張若建少城,商賈集市其中,已經形成店鋪林立的商業盛況。西漢文學家揚雄《蜀都賦》稱成都市集“兩江珥其市”,密布郫、檢兩江沿岸。彼時,成都已榮升為漢代“五都”之一。從成都走出了不少“周流天下”的“行商”(大型批發貿易商),“成都造”商品亦遠銷國內外。到唐代,成都及周邊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不僅享有“揚一益二”的美譽,且集市貿易進一步繁榮。城中出現了北市、南市、西市、新北市、新南市等多個坊市片區,鄉間出現“定日而有知所往”的“草市”,打破時間限制出現了通宵達旦的“夜市”,至宋代出現“十二月市”。“商列賈次”的大宗交易帶來大額支付的需求——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也應運而生。
“十二月市”具有四大特征
關于“十二月市”最早最完整的記載出自北宋趙抃的《成都古今集記》:“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綜合分析,“十二月市”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第一,是存在于相當長歷史時期、遍布全城、按官方月令舉辦的專業性市集。
一是盛況持續時間相當長。成都按月令季節舉辦的各種專業性定期市場大致始于唐代,最早出現的是蠶市、錦市、花市、藥市等,至宋代發展成為每月一市、動至連月的“十二月市”,有些專業集市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如花市、七寶市等。二是舉辦場所遍布全城。“十二月市”并非僅是聚集在大慈寺周邊,而是分布在成都全城各處。據史料記載,成都舉辦蠶市的地點不僅在城內,包括玉局觀五鳳樓門(約今錦里東路至萬里橋一帶)、圣壽寺(位于今君平街)、龍女祠(位于今青龍街)、嚴真觀(位于今支磯石街)、大西門睿圣夫人廟(約位于今西門)、青羊市等,還遍及城郊學射山(今北門鳳凰山)、寶歷寺(位于今四川天府新區)等地。
第二,是官府主導集商貿、民俗、節慶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盛會。
一是政府主導性強,規模大且頗具儀式感。據宋代司馬光編《資治通鑒》記載,唐代時任西川節度使的崔安潛曾出資一千五百緡,整治蠶市、藥市、七寶市秩序。據元人費著《歲華紀麗譜》載,宋代“十二月市”亦是由官府組織舉辦,如三月蠶市,年年都由太守主持祭拜設宴;又據宋人莊綽《雞肋編》載,每年九九重陽節在譙門外至玉局化五門(約為今城北一帶)設藥市,“府尹、監司皆步行以閱”。二是具有文化紀念、民俗慶典、全民娛樂等綜合文旅功能。如二月花市,就與二月十五日紀念道教始祖老子生日的青羊宮進香祈福,以及二月二日全城出動的游江踏青、文人吟詠的雅集活動相關。
第三,是拉動特色產業發展的“成都造”產品大型交易博覽會。
一是為眾多“成都造”特色產業提供了大型交易平臺。如每年十月舉辦的酒市便是成都酒業的博覽會。成都十月酒市作為酒的評品會、專賣會和交易會,在促進酒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帶動特色產業的產銷聯動。織錦業一直是成都古代的支柱性產業,在唐宋時期號稱“冠天下”。每年四月開春第一批蠶絲上市,織錦的原料、成品都在錦市上進行交易。不僅官府大量收購,大批“行商”也將蜀錦遠銷西南,還通過絲綢之路銷往國外。
第四,是全年無休輻射周邊地區的國際商貿物流平臺。
一是聯動西南、通達國際的常態化貿易平臺。據宋人張世南《游宦紀聞》載,九月藥市聲名遠播,不僅匯集川芎、大黃等川內各地的優質藥材,還有不少來自甘肅隴南一帶的珍稀藥材犀牛角等,更是吸引了古波斯(今伊朗)人后裔在成都開設藥鋪,專營進口珍稀藥材。二是各月市包羅萬象。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所述,當時的十二月桃符市上不僅售賣春聯,還可能售賣臘藥、錦裝、饋歲盤盒、酒檐、羊腔、果子、膠牙餳等各種年貨。
打造成都味“新十二月市”
以文化傳承創新理念打造“新十二月市”,可結合成都建強8大產業生態圈、28條重點產業鏈,建設“三城三都”的發展實際,將“新十二月市”打造為極具成都特色的現象級文化IP。依托傳統“十二月市”框架,結合歷代詩人歌詠成都的詩詞佳句,進行“新十二月市”的創新表達。
一月燈市——錦里春宵寶燈然
新春淘購文旅消費月。傳承歷史上正月燈市的節慶娛樂特質,結合當下旅游業、文創業(含數字文創)、會展業、體育產業、音樂產業、美食產業(含綠色食品)重點產業鏈的新消費產業生態圈打造,形成具有全國吸引力的文旅消費高地。
二月花市——東望少城花滿煙
綠色低碳生態展銷月。傳承歷史上二月花市的綠色生態特質,結合當下包含生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重點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圈打造,聚焦發展綠色低碳生態消費產業。
三月蠶市——蠶市繁華耕桑前
鄉村振興農業展銷月。傳承歷史上三月蠶市的農業耕種特質,結合當下現代種業、都市農業重點產業鏈及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的打造,助推現代農業產業建圈強鏈,涵蓋三農產品線上展示推廣交易互動、線下場景化體驗式產品展銷等。
四月錦市——蜀錦花樣冠天下
益都盛服時尚消費月。傳承歷史上四月錦市的時尚潮流特質,結合成都當下青春經濟、女性時尚、潮玩娛樂、漢服華裳、藝術設計等消費熱點和產業方向,以成都雙年展等為抓手,打造時尚潮流消費中心和產業前沿。
五月扇市——筠簟清吟扇遞涼
音樂美食夏季消費月。傳承歷史上五月扇市的消夏娛樂特質,結合成都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的打造,突出餐飲產業、音樂產業、演藝產業、賞花經濟等消費熱點,營造美食、美樂、美景的高品質生活美學消費流量。
六月香市——盡鋪龍腦郁金香
非遺民俗文化消費月。傳承歷史上六月香市的民俗游樂特質,結合當下成都的非遺傳承發展、民俗娛樂、綠道經濟、文化產業等消費方向,以成都國際非遺節為抓手,廣泛推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巴蜀文化魅力的沉浸式體驗場景和優質文化產品,促進文化自信自強,講好成都故事。
七月七寶市——七寶裝成銀世界
數字信息科技博覽月。傳承歷史上七月七寶市的名貴奇珍特質,結合成都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產業生態圈的打造,形成定期的智能制造、互聯網技術、金融科技等專業展銷平臺,為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持續提供高端會展服務。
八月車市(原桂市)——寶馬雕車香滿路
現代交通物流博覽月。傳承成都歷史上作為蜀道終點城市和“車官城”的交通樞紐特質,聚焦推動汽車(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現代物流重點產業鏈,打造現代交通產業生態圈的重點任務,以西南(成都)國際汽車博覽會等為抓手,建設現代交通產業的常態化、專業性周期博覽平臺。
九月藥市——重陽藥市聲名遠
醫藥康養產業展銷月。傳承歷史上九月藥市的醫藥保健特質,結合成都做強創新藥(含中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診療重點產業鏈,打造大健康產業生態圈目標,以中國·成都醫藥產業博覽會等為基礎,形成年度固定時段大健康領域專門展銷博覽平臺。
十月酒市——酒旆迎風盡日搖
糖酒品茶暢飲消費月。傳承歷史上十月酒市的歡暢品鑒特質,結合成都茶館文化、酒吧文化、成都糖酒會等,以新生代茶文化、咖啡文化等為創意,打造精質生活茶酒咖品鑒消費熱潮,也為川酒、川茶產業提供持續的推廣平臺。
十一月梅市——有梅無雪不精神
冰雪運動體育消費月。傳承歷史上十一月梅市的冬季賞玩特質,結合成都體育產業、運動消費實際,以“暢耍冰雪天地·樂享運動成都”為主題,以舉辦相關體育賽事、策劃冰雪運動裝備展銷等為形式,形成全民參與、賽事承辦和產業配套的多層次體育消費矩陣。
十二月航市(原桃符市)——為扶云嶠駕飛鴻
航空航天制造博覽月。傳承成都歷史上推陳出新的文化特質,結合成都增強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大飛機制造與服務重點產業鏈,打造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的發展目標,形成特色年度專題博覽會,為相關產業的建圈強鏈提供輻射國際市場的會展平臺。
(作者:馮嬋,成都市社科院歷史與文化所所長、副研究員;張羽軍,成都市社科院歷史與文化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