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 張衛
成都,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2023年再度蟬聯新一線城市榜首,成為國內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7月28日,在成都大運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歡迎大家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體驗并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活力,既是成都獨特的歷史基因,也成就了成都現代化建設的別樣精彩。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步入新時代,成都在新思想指引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在實踐中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子。
“三個歷史進階”有力見證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活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時期工業立市、到“三線建設”奠定家底、到改革開放大發展、到借力西部大開發實現城市能級跨越提升、再到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從傳統手工業城市到新興工業城市、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的巨大跨越。成都的現代化之路,大致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三個時期。每一次的歷史進階,都伴隨著成都發展活力的釋放,也都是成都發展活力的有力見證。
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看成都發展活力。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成都在探索中起步,農業生產恢復、工業形成一定規模、多種形式的服務業逐漸萌芽,經濟年均增長5.3%,逐步形成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和現代化的城市設施,城市面貌和經濟實力得到快速發展。這一時期,成都發展“活力”逐步顯現,新中國成立時三次產業比例為73.4∶9.7∶16.9,農業占絕對主導地位,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后,194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僅4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僅0.3億元。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9733萬元增加到43.03億元,產業結構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中央企業、省市企業及區縣企業多層級并存,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多元共存,輕重工業協調發展、門類較為齊全的地方現代工業體系,第二產業在GDP中的占比達到47.2%,有力推動了成都開始走上現代工業城市的發展道路。
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看成都發展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成都抓住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契機,用好內陸資源,大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城市規模成倍擴大,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市形象與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翻開了城市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篇章。這一時期,成都發展“活力”競相迸發,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提速升級期,發展韌性持續加強,GDP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全省,大批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和沿海到內地投資企業不斷涌現,成都工業、服務業呈現多點分布、快速發展的格局,其中1991-2012年連續22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速達13.2%,到2012年已有23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3∶46.6∶49.1,成就了內陸特大城市的強勢崛起。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看成都發展活力。進入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賦予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時代使命。這一時期,成都發展“活力”異常強勁,步入經濟社會發展快車道,成為全國第1個常住人口突破2100萬、第3個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的副省級城市,邁入超大城市行列,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超五分之三在蓉落戶、位列中西部第一,開通國際客貨運航線超過140條、位列全國第四,世界城市榜單排名躍升至全球第59位,實現了由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由西部內陸腹地到國際門戶樞紐、由西部科技中心到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的躍升,正闊步邁向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五大發展理念”多維展現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活力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順應時代要求,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成都率先把新發展理念鐫刻在城市發展旗幟上。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系統謀劃成都現代化發展新藍圖。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四川視察,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開啟成都高舉新發展理念旗幟加快建設公園城市嶄新篇章。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在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干”,前所未有地突出成都在四川發展全局中的龍頭地位。成都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以新思想引領城市發展方向,以新理念統攬城市工作全局,全力推動“四中心一樞紐一名城”建設,城市活力競相迸發。
以創新增活力培育轉型發展新動能,城市發展動力更加強勁。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風口”,成都大力創新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發展,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布局139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5個雙創示范基地,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1.15萬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202家,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航空航天、高端軟件等萬億級、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以協調增活力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城市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寶墩文化開啟了成都4500年的城市文明史,張儀筑城奠定了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遷的建城傳奇。成都著眼拓展環境容量,構建保護“兩山兩區”、發展“兩翼三軸”的平行帶狀市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推動市域空間結構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轉變。聚焦“三個做優做強”持續提升城市整體能級,推動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功能結構,統籌推進新城新區增量拓展和生態涵養區減量發展、中心城區有機更新和近郊區域加快發展的精明增長發展格局,讓協調成為公園城市建設內生特點,促進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力。
以綠色增活力塑造城鄉發展新形態,公園城市形態加速呈現。成都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著力構筑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大美公園城市形態。持續實施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依托龍門山、龍泉山“兩山”和岷江、沱江“兩水”生態骨架,深入實施“五綠潤城”行動,加快實施“百個公園”示范工程,規劃建設總面積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規劃1.69萬公里世界最長的天府綠道體系、累計已建成各級綠道6500余公里,水、岸、城一體推進岷江沱江城市生態藍網系統建設,完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位居全國城市第五位,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機制,創新設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打造國家級生態價值轉化示范區10個,近5年來新建各類公園110個、新增公園面積2.4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到44.5%,讓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序生長,園中建城、城中有園、藍綠交織的公園城市形態加速呈現,“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為城市新名片。
以開放增活力厚植城市發展新優勢,城市開放水平穩健提升。成都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成都由內陸腹地躍升為開放前沿。成都堅持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服務新發展格局為引領推動高水平開放,聚焦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持續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初步構建以“雙樞紐雙機場”為核心的立體通道體系,國際鐵路和鐵海聯運通道達12條、鏈接境內外城市135個,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突破2萬列、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成都天府和成都雙流兩個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458.9萬人次、位居全國第3,與全球23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擁有70多個國際友好合作關系城市,外商投資企業、外商直接投資均居西部前列,被評為“2022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環境建設標桿城市”。
以共享增活力開創共建共治新局面,生活城市特質充分彰顯。生活城市是成都最鮮明的特質和最靚麗的名片。成都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為生活導向,“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加快形成,以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承載城市精神,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聚焦智慧蓉城建設持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12345熱線工作機制,健全完善“微網實格”治理體系,城市安全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連續14年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聚焦重點發力用勁?持續激發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篇章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實現路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在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上,城市現代化無疑是“主戰場”。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雙核”之一,理應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成都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需要持續激發發展“活力”、不斷釋放發展“活力”。面向未來,成都應聚焦重點發力用勁。
奮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提升四川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戰略位勢的重大機遇。面向未來,成都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自覺擔當極核城市責任,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在川渝合作框架機制下,齊心唱好“雙城記”、協同建強“都市圈”、努力建好“示范區”,聚焦“五個共建”務實推進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合作事項,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持續強化超大城市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創新資源集聚和轉化功能、改革集成和開放門戶功能、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助力打造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的一個核心理念。面向未來,成都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創新平臺和人才聚集優勢明顯等優勢,高水平建設運行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全力推進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建設,加快打造一批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中試平臺,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等重點改革,加快推進科創生態島建設運行,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打造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和國家自主創新的新高地。
精準發力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和關鍵支撐。面向未來,成都要堅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培育壯大高端芯片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培育“5+N”產業生態、加快構建“8+N”重點產業發展集群,推動企業“四上”和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積極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著力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全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更加注重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面向未來,成都要堅定走好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切實把鄉村振興擺在突出位置,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以提質建設天府現代種業園、天府農博園、“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等為依托,深入實施“五良融合”工程,穩步推進宜機化改造、規?;洜I、社會化服務,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圍繞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統籌推進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十大行動”,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持續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地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做好。面向未來,成都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彰顯上游擔當,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龍門山生態屏障、龍泉山“城市綠心”功能,加快推進引大濟岷、都江堰精華灌區現代化改造等重大生態工程,厚植公園城市生態本底。統籌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探索生態價值多元轉化路徑機制,加快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作者:黃建華,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城市處處長;張衛,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區委辦督查督辦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