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課題組
中國科幻產業
已成為文化產業中的
新興主導支柱產業
2022年總營收877.5億元
產業業態呈現多元化態勢
科幻產業鏈不斷豐富拓展,逐步從以出版、影視、動畫、教育、游戲、文創、主題公園等業態為主向以影視、動畫、教育乃至未來科技、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發展等科技產業提供服務為主升級轉型,初步形成以科幻出版、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周邊及科幻文旅為主的產業體系
產業分布呈現區域化特征
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區率先出臺科幻產業扶持政策,在培育科幻文化氛圍、扶持科幻產業發展、吸引科幻人才入駐等方面持續用力,逐步形成以西南地區、長三角地區、華南地區等為主要戰場的區域化產業布局,為進一步統籌整合各區域科幻產業資源,推動科幻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成都是中國科幻文化的發祥地,享有“中國科幻之都”的美譽,具有濃厚的科幻文化氛圍和科幻創業氛圍。特別是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成功申辦以來,更多優質科幻人才、企業、項目落戶成都,為成都依托科幻文化中心優勢,加快建設科幻產業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礎。搶抓舉辦世界科幻大會重要機遇,成都應當持續優化產業環境、加速產業布局,不斷提升科幻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
成都優勢突出
作為中國第一個、亞洲第二個成功申辦世界科幻大會的城市,成都科幻氛圍濃厚、科幻活動活躍,在全國乃至全球科幻產業發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產業氛圍濃厚。
擁有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系列期刊及圖書長期穩定保持著大中城市科幻期刊95%的市場占有率,培育出了多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作家和《三體》《流浪地球》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幻作品,曾獲得中國出版最高獎“出版政府獎”“世界科幻協會最佳期刊獎”等榮譽。
擁有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獎項。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銀河獎”、中國科幻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獎項“華語科幻星云獎”以及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科幻新秀獎“未來科幻大師獎”均誕生于成都。
擁有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展會。由四川省科協主辦的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科幻活動。其中2019年邀請國外嘉賓60名,來自4大洲14個國家,是亞洲舉辦的國際化色彩最強的科幻活動之一。此外,還有多個國家駐蓉領事機構總領事參加大會開幕式。大會舉行了44場演講、論壇,吸引了55家科幻產業相關企業參展,涉及科幻文創、傳播、出版、互動體驗等方面。
擁有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人才。被科幻迷評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的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和中國當代最具創作力的一線科幻作家,都起步于《科幻世界》雜志,成都是國內優秀科幻人才和作品的大本營。
第二,產業基礎扎實。
科幻資源豐富。成都作為中國科幻原創版權策源地,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豐富作者資源和版權內容資源。特別是《科幻世界》雜志作為中國長期以來最主要的科幻原創基地,發掘和培養了100余位國內一線科幻作家(基本涵蓋全國所有一線科幻作家),每年新增版權作品超過200件,每年接收投稿超5000篇,積淀了40多年全國最優秀的科幻作品。
市場主體活躍。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四川省科幻學會、成都市科幻協會等重要組織機構和賽凡科創空間、八光分文化、海星創造等專業市場主體云集,是成都發展科幻產業的主力軍。目前,成都網民規模超過18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84.9%,10所在蓉高校成立科幻協會,注冊人數超2000人,其中四川大學科幻協會是全國最早、人數最多、最為活躍的一個,為科幻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產業環境向好。圍繞科幻產業發展,成都相繼出臺系列幫扶政策,助力科幻產業高質量發展。2010年完成全國首個科幻產業發展研究課題,提出“中國科幻城”建設規劃;2017年發布《成都科幻宣言》,出臺一系列推動科幻產業發展、打造“科幻之都”的具體政策;2019年以后,圍繞世界文化名城建設,聚焦影視傳媒、游戲動漫等領域制定發布多項政策措施,為科幻產業發展營造持續向好環境。
第三,產業配套完備。
內容制作實力強勁。在內容創作、拍攝生產、后期制作、出品發行等關鍵環節,已形成多個增長極和規模優勢,具有全國領先實力。以游戲電競、影視動漫為例,規上企業數分別達到342家和328家。
內容服務優勢突出。在版權交易、渠道分發、營銷推廣、內容出版等關鍵環節擁有斑馬、摩卡視頻、梵為科技等知名企業機構,相關規上企業達224家。
科幻科技國內領先。培育并集聚了極米科技、索貝數碼、理想境界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研發制造企業,高清顯示屏制造及相關企業數量高達392家。
但同時,成都科幻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發展統籌不足,產業空間分布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產業鏈條缺環,IP交易、開發和轉化率低,存在“墻內開花墻外香”現象;品牌支持不足,“銀河獎”、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未來科幻大師獎等品牌均具有全國甚至全球影響力,但未得到有效品牌扶持和市場轉化,在全國其他區域大力支持科幻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成都科幻影響力正逐步減弱。
科幻興業思考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為成都科幻產業蓬勃發展帶來良好契機。成都應搶抓機遇,探索科幻產業發展的“中國模式”,擦亮“中國科幻之都”名片,推動成都由科幻文化中心向科幻產業中心轉變。
第一,強化產業統籌引領,持續鞏固科幻優勢。
加強組織領導。學習借鑒北京經驗,建立市科幻產業發展聯席會議機制,更好發揮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文廣旅局、市科協等部門職能,充分調動成都市科幻協會、科幻世界雜志社等社會力量,加強對科幻產業發展的統籌引領,有效破除事業、產業分散發展的矛盾困境。
統籌空間布局。基于成都現有科幻產業基礎和相關領域產業優勢,大力支持四川天府新區依托西部(成都)科學城打造科幻產業策源地,招引內容生產、版權交易、IP開發、文旅會展、研學培訓等上下游企業進駐,重點發展科幻出版、科幻教育、科幻文博等重點產業。大力支持郫都區依托成都影視城打造科幻影視基地,以數字化攝影棚群落作為硬件支撐,傳媒研究中心等機構作為技術支持,上下游入駐企業作為配套保障,構建科幻影視工業化生產體系。大力支持成都高新區依托國家數字游戲動漫產業基地打造科幻游戲高地,積極研發科幻電競產品,舉辦科幻主題的國內外頂級電競賽事。
做強科幻展會。充分發揮展會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積極聯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永久落戶成都基礎上,支持成都在全國率先舉辦全國性科幻學術研討會和科幻產業博覽會,構建從學術研發、作品創造、產品展銷等全領域覆蓋的科幻展會體系,持續增強成都在全國乃至全球科幻影響力。
第二,樹牢產業鏈條思維,加速構建產業生態。
做強版權交易。充分發揮中國科幻原創版權策源地優勢,破除版權落地壁壘,扶持科幻出版市場主體,支持協調成立專業科幻出版社,填補市場空白。積極拓展數字閱讀、有聲閱讀市場版權交易,創新推動原創版權游戲化、影視化市場交易,鞏固發展科幻出版產業。
發展科幻教育。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舉辦為契機,加快推進沉浸式科技館和科普基地建設。大力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設跨領域科幻產業學科、建設科幻科普中心,支持高科技企業打造科幻體驗基地。依托優質科幻人才優勢,支持引導劉慈欣等知名科幻作家在蓉開設工作室,開展教育培訓,為成都科幻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
做精影視制作。學習借鑒新西蘭模式,瞄準影視制作后端鏈條,立足成都在視頻制作、特效設計等方面的產業優勢和自然景觀、特色景區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大力支持科幻影視特效制作、外景拍攝等細分領域發展。支持科幻影視特效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機構落戶成都,扶持面向科幻影視產業的周邊衍生品開發。
壯大科幻游戲。依托“中國手游第一城”、中國游戲動漫“第四城”的基礎優勢,大力發展科幻動漫游戲產業,推動本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互聯合作,打造具有天府文化色彩的原創科幻動漫游戲爆款產品,培育形成自有IP品牌。引進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平臺公司和發行公司,充分運用AI光學動作捕捉、高清視頻制作、高精度數字掃描與重建等硬核科技,推動建設工業化數字文創生產線,積極布局AAA游戲、云游戲等未來游戲產業領域。
布局科幻文旅。依托成都科幻館,打造寓科幻展會、科幻研學、科幻論壇于一體的世界科幻文化主題公園。借助公園城市戰略,布局2-3個沉浸式、全息光影等數字技術、突出體驗和服務,兼具“旅游和科普”雙重功能的科幻主題公園、科幻游樂園和科幻特色街區。
第三,強化產業扶持,加力搶占科幻市場。
摸清產業底數。以大興調查研究為契機,借助政府、市場多類型、多層次調研團隊,深入開展科幻產業大調研,摸清科幻人才、項目、企業、機構等產業底數,科學制定科幻產業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定期發布科幻產業數據,為成都科幻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完善產業政策。推動搭建科幻產業服務平臺,依托智庫和行業協會制定成都科幻產業發展規范和行業標準。制定科幻產業專家和專門人才的認證機制,掌握科幻人才話語權,加速出臺對科幻人才的定義認定和引進政策,支持海外科幻產業人才和國內龍頭公司海歸人才來蓉教學、創業、就業。加大產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對能夠培養產業人才、留住產業人才的項目進行扶持,不斷推動科幻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
建立產業基金。設立針對科幻項目、相關專業團隊的專項扶持基金,用于扶持壯大本土優質科幻品牌和機構,發掘培育本土知名科幻IP,鼓勵引導本地龍頭文化機構進軍科幻產業,進一步做大成都科幻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能級。推動成都“文創貸”向科幻產業傾斜,建立科幻企業“白名單”制度。
(課題組成員:蘇展,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四處處長;龔榮發,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二處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