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口渴了怎么辦?
你可以抓一把月球的土壤,用微波爐加熱,以此獲取水來喝。月球上的水,大多被“鎖定”在月球土壤中。科學家們在一個模擬月球表面壓力和溫度條件的環(huán)境中,根據(jù)已有月球土壤樣本,制成模擬月球土壤含水量的石膏,然后將其放進微波爐里加熱,結果提取到了其中90%的水分。
腿多的好處
雙足或四足機器人擅長越野,但通常需要搭載多個傳感器并運用復雜的算法才行。現(xiàn)在,工程師們找到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增加機器人的腿的數(shù)量。這只16條腿的機器蜈蚣,能在沒有傳感器和自適應算法的條件下越過障礙,即使其中幾條腿失靈了,也不耽誤它繼續(xù)前行。
“蜥蜴皮膠囊”讓你胃口大開
食欲不振的時候,試試吃一粒這樣的電子膠囊吧—靈感來自澳洲棘蜥的皮膚。它的內部包含電池和電子元件,外殼有很多凹槽。當它與胃壁接觸的時候,就會輸送電流,刺激胃產生“饑餓素”,從而增加你的食欲。放心,它最終會被排出體外。
未來“敞篷”漫游車
這款多功能漫游車被選中執(zhí)行未來的登月任務,建設月球基地。它可以搭乘2名宇航員,攜帶超過2噸重的貨物;它的機械臂可以用于取樣等科學活動,自適應車架能讓它在崎嶇的地形上平穩(wěn)前行。未來,它還將登陸火星,完成更多的探索任務。
舌頭“鼠標”
這款設備的主體是一個3D打印的“牙套”,里面有電池、微處理器、藍牙模塊和壓力傳感器,能夠快速感應用戶舌頭的位置和壓力,然后轉換為多種命令,像傳統(tǒng)鼠標一樣操控電子設備。它充一次電可以運行5個多小時,用戶戴上它之后也不會影響自己正常說話。
手機攝像頭變顯微鏡
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小的硅發(fā)光二極管(LED)和全息顯微鏡,其分辨率約為20微米(人體皮膚細胞的直徑是20~40微米),能顯示出比普通光學顯微鏡更準確的高分辨率圖像。這項新技術可以將現(xiàn)有智能手機的攝像頭,轉變成高分辨率的顯微鏡。
機器蛇將在土衛(wèi)二上尋找生命
這是一款自行推進的機器蛇,我們可以叫它“地外現(xiàn)存生命調查員”。它身長4米,體重100千克;依靠立體相機、激光測距儀完成自主導航;10個可旋轉結構和48個小型電動機,讓它能夠靈活地在沙石或冰雪地面上爬行,輕松地穿過孔洞和裂縫,尋找土衛(wèi)二上的生命跡象。
世界上最大的游戲棋盤
這款游戲棋盤位于意大利米蘭的一處植物園中,主題是“選擇你自己的冒險”。棋盤由400多塊地磚和32種不同類型的圖標組成,玩家需要針對其中的“城市問題”(如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等)做出選擇。棋盤上還有可發(fā)光清漆和薄膜,它們白天儲存太陽能,晚上發(fā)光;一些地磚還能發(fā)出聲音。
微型機器人抓細胞
這是研究人員開發(fā)的一種微型機器人,直徑約10微米,由電場和磁場驅動,能實現(xiàn)精準導航。別看它個頭小,能力卻很強。它可以捕獲人體的單個紅細胞或癌細胞,還可以區(qū)分健康細胞和需要接受治療的細胞。未來,它將應用在醫(yī)學診斷、環(huán)境清潔等多個領域。
植物的健康監(jiān)測儀
研究人員給植物葉子設計了一款多功能的電子貼片。貼片很柔軟,只有3厘米長,里面包含了傳感器和銀納米線電極,通過監(jiān)測周圍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和葉子“呼吸”中的水分含量,來判斷植物是否健康。
用回收塑料制作智能面料
這款智能織物中加入了熱致變色微膠囊和不銹鋼纖維等材料,既可以像普通織物一樣柔軟,又可以變得堅固且有支撐力。在遇到外部的光、電、熱量或磁場變化時,它還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改變顏色和形狀。未來,它將應用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虛擬現(xiàn)實游戲中。
頭發(fā)的新用途
角蛋白和黑色素是頭發(fā)的主要組成成分。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方法,將它們從頭發(fā)中提取了出來。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呢?角蛋白能夠幫助傷口愈合,可用來制作止血繃帶等產品;黑色素具有阻擋紫外線和抗氧化的特性,拿來做防曬霜再合適不過了。
水中“海藍寶石”
這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橈(ráo)足類動物,名叫葉水蚤—長著觸角與甲殼,只有幾毫米長,通常是透明的。但當入射光線的波長和角度恰到好處時,它們就會呈現(xiàn)出漂亮的藍紫色。有時,它們大量聚集在水面上,使得水面像鋪滿了鉆石一樣閃閃發(fā)光,所以,它們又被稱為“海藍寶石”。
史前裁縫的“穿孔板”
這塊39 600年前的骨頭碎片上,有28個凹痕(并不是都清晰可見),考古學家據(jù)此猜測并還原了史前人類是怎么縫制衣服的:先把皮革放在這塊“穿孔板”上,然后用尖銳的東西在皮革上鑿孔,最后進行縫合,一件“皮衣”就做好了。
猛犸象肉丸
已經(jīng)滅絕的猛犸象又回來了—不過,它變成了一個大肉丸。它是科學家把猛犸象的DNA注入綿羊細胞中培育而成的,大小介于壘球和排球之間。在博物館展出的這個猛犸象肉丸,外表是被特意烤焦的。
植物為什么會“尖叫”?
因為它們“壓力”很大。科學家利用特殊的麥克風,收集了多種植物(番茄、玉米、小麥、葡萄、仙人掌)在承受壓力時發(fā)出的聲音。結果發(fā)現(xiàn),植物在被砍傷或缺水時,每小時會發(fā)出30~50次爆裂聲—在5米以外都可以被檢測到,但因為這種聲音的頻率太高,人耳是聽不到的。
視網(wǎng)膜的“真面目”
我們肉眼見到的視網(wǎng)膜,是一層柔軟而透明的膜。而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技術,創(chuàng)建了一張彩色視網(wǎng)膜顯微鏡圖像,圖像中包含53種顏色,分別對應著視網(wǎng)膜上不同類型的蛋白質。
“睡眠不足”的北象海豹
北象海豹是不是每天都躺在岸上美美地睡覺呢?這只是它們在繁殖期才有的行為。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通過跟蹤、測量北象海豹的腦電波、潛水深度等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這種一年要在海洋中度過7個多月的動物,每天只睡2小時左右。它們睡覺時會以螺旋式在海中慢慢下降,最終躺在海底,這可能是北象海豹躲避捕食者的一種方式。
你知道嗎?
視網(wǎng)膜上呈現(xiàn)的一切都是倒置的,大腦會重新調整圖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