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水滴可帶走蟬翅膀上的污染物(圖/《納米快報》)
英國愛丁堡大學工程學院團隊通過觀察在蟬的翅膀上發揮作用的自清潔機制,進行由超級計算機ARCHER2 驅動的模擬,發現了一種取決于水滴、污染物和昆蟲翅膀表面分子間吸引力的去污新方式。
這種類似自清潔的方法可用于改進人造自清潔設備的設計和功能,包括太陽能電池板、汽車擋風玻璃和生物傳感器的涂層,為在電子和生物傳感器中利用精密裝配開辟新的途徑。

圖1 研究人員在演示實驗裝置(圖/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從人眼中汲取靈感,創造出具有類似功能的“相機”,展示了一種捕捉、處理和存儲視覺信息的神經形態設備。
這種神經形態設備是一種由摻雜氧化銦傳感元件實現的單芯片,不僅能模仿人眼捕捉光線,還能像視神經一樣預先打包和傳輸信息,實現信息的存儲和分類,從而實現超快決策。未來,這項技術有望應用于仿生視覺、危險環境中的自主操作、食品保質期評估和法醫學等領域或場景中。

圖1 納米孔是稀薄空氣發電的“秘訣”(圖/德里克·洛夫利/艾拉·馬魯工作室)

圖1 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變色龍(圖/圖蟲創意)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團隊試圖創建一朵“人造云”,運用“通用空氣發電效應”,不斷從濕潤空氣中獲得電能。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由內部填充了小于100 納米孔的材料制成的電力收集器,水分子從材料的上部通往下部時會產生不平衡電荷,有效創建一個“電池”,只要空氣中有水分就可以運行。這款電力收集器可全天候運行,突破了風能或太陽能等技術需在特定條件下工作這一瓶頸。
受自然界中章魚、墨魚、魷魚等頭足類動物具有強大變色偽裝能力這一現象的啟發,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侯旭團隊鄭靖副教授與香港大學唐晉堯教授合作,研發了一種“變色龍”般新型光致變色活性膠體材料,實現了對多組分非平衡態體系的多自由度控制和可編程的光響應相分離,為彩色電子紙和自供電光學偽裝提供了一種簡便方法。這有助于促進人類對人造活性材料“群體智能”的理解,為活性智能材料的設計開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