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10月的江南,稻谷給大地披上了金黃色的衣裳。正值秋收季節,一臺臺收割機在稻田里忙碌著。伴隨著“隆隆”的聲音,飽滿的稻谷被收割并倒入小貨車內,散發出陣陣迷人的香味。顆粒歸倉,空氣里都是豐收的喜悅。
民以食為天。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糧食是生存的第一需求。一米一飯,關乎著國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一直以來,我國都非常重視糧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端穩“中國人的飯碗”作出重要論述。
2023年10月16日是第43個世界糧食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到來之際,本期特別策劃“糧食日話糧食”主題,普及糧識,介紹種糧、儲糧等過程中運用的科技。
一般而言,糧食作物可以分為谷類作物、豆類作物和薯類作物三大類。其中,玉米、小麥、水稻是我國三大主要的糧食作物。
水稻是亞熱帶地區廣泛種植的重要谷物,我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也有栽種。通常,南方適宜種植秈稻,北方適宜種植粳稻。秈稻和粳稻都是水稻的亞種。
你一定還聽說過五常大米、泰國香米等詞匯,它們不是新的亞種,而是栽培品種。未來,稻米或許可以“私人訂制”。
水稻的生命周期可分為生根發芽、分蘗孕穗、抽穗揚花、灌漿成熟等四個連續的階段。由于種植地域、品種等方面的差異,這一過程所需的時間有所不同,其中最短的僅需3個月,最長的則需要8個月。
小麥的原產地是西亞,在約一萬年前開始了被人類馴化之旅。4000多年前,它傳入我國,卻不溫不火。
剛來的時候,小麥水土不服。在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氣候中,春種秋收的小麥收成并不好。而且,人們一度對小麥的“打開方式”也不太對,只會直接蒸煮吃麥粒。

不過,金子遲早會發光,美食早晚將飄香。人們發現小麥的耐寒力較強而抗旱力略差,慢慢摸索出了秋播夏收的宿麥(冬麥)技術。在人類的不斷選育之下,小麥的產量越來越高。
小麥逐漸被大眾接受,離不開石磨技術的普及。把麥粒磨成粉后,小麥逐漸成為餐桌上的“碗中頂流”。
與水稻、小麥相比,玉米具有更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環境適應性很強。在多山、貧瘠的土地上,玉米也能很好地生存。
玉米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全世界廣泛種植。作為中國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是畜牧業、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也是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除了玉米粒,玉米須、玉米稈和玉米皮等都有一定的價值。比如玉米須含有粗纖維、粗蛋白、多糖和粗脂肪等,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小小的種子非常重要。要實現豐收,就得種下高產的種子。種子哪里來?這離不開育種。
以水稻為例,水稻育種經歷了自然育種、遺傳育種和分子設計育種(轉基因育種)。
從野生稻到栽培稻,可以稱作自然育種,核心是自然突變。與栽培稻相比,野生稻通常具有種子較小、莖稈匍匐生長、成熟后籽粒易脫落、稻米口感差等缺點。在馴化水稻的過程中,祖先們只能靠運氣尋找,如果某個品種產生了突變,比如種子更大、莖稈更堅挺,就會被大量栽培,從而保留下來。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品種越變越好。
遺傳育種包括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等。雜交育種是通過品種的雜交創造新的變異而選育品種,雜交水稻就是這種育種技術的成功范例,產量顯著提高,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被認為是解決世界饑餓問題的法寶。
通俗地說,分子設計育種就是通過控制水稻的基因信息和性狀來培育品種。就像搭積木,我們有針對性地選擇需要的積木,更快更好地搭出理想中的建筑。利用這種技術,科學家培育出了“中科804”“中科發”等水稻品種。
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供應至關重要。鉀,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重要元素,能有效促進光合作用和養分輸送。曾經,由于原料缺乏,我國鉀肥供應完全依賴進口。如今,我國鉀肥自給率約50%,形成了從原料供給、鉀肥生產到科學施用的完整鏈條。
地點: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化車間,鉀肥生產基本實現全自動化操作。采用固液轉化、老鹵循環、貧富兼采等技術,不僅提高了鉀的提取率,還把鹵水中的伴生資源“吃干榨凈”,最后的尾鹵又通過溶解轉化工藝回到鹽田,實現資源梯級開發。
地點:河南新鄉,化肥廠
經過12道環節,鉀肥原料與尿素、磷肥等充分融合,以“復合肥”的身份完成蝶變。生產工序的升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在傳統復合肥的基礎上,化肥企業創新利用腐植酸、乳酸菌,研制出200多個生產配方,破解了土壤酸化、板結等問題,減肥增效又長效。
地點:河南太康,土壤肥料工作站
不同的土壤需要不一樣的施肥方案。土壤肥料工作站根據土樣化驗結果,為農戶精準制定肥料配方,在優化氮磷鉀配比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機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方案,讓農田吃上“定制營養餐”。
現代農業早已不是靠人工“面朝黃土”耕作,生產智能化、服務便捷化……智慧農機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成為農民增產增收、提高效率的好幫手。
北斗終端拖拉機對農田進行18~25厘米的深度翻耕,讓上下層土壤充分混合,增加土壤通透性,解決土壤鹽堿化問題。而且,它可以掩埋有機肥料、清除殘茬雜草、消滅寄生在土壤中或殘茬上的病蟲害。


王金悅(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團隊研發的一款全自動駕駛插秧機器人在北斗導航系統、5G信號、激光雷達和陀螺儀等傳感器的指揮下,可行進至農田指定位置,根據指令把一株株秧苗插進稻田。到了田埂邊,它還能自動轉彎,繼續作業,一小時可完成3300多平方米稻田的插秧。
6月初,江蘇常州的小麥開鐮收割。在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鎮的小麥地,農機手遠程控制無人駕駛收割機進行夏收作業。
無人駕駛收割機在作業前,農機手用遙控器對農田進行打點,勾勒出地塊形狀,生成收割作業路徑后,無人駕駛收割機就能根據路徑進行作業。相比傳統農耕模式,無人駕駛收割機收割效率更高。

圖1 農機手正在遠程控制無人駕駛收割機進行夏收作業(圖/央視新聞)
近年來,我國糧食倉儲設施實現跨越化發展,儲運減損關鍵技術不斷提質升級。科技手段在守護大國糧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智能糧倉在糧食入倉后,人們根據糧倉廒間大小將電子測溫電纜均勻地鋪設在糧堆中間,形成全覆蓋的立體檢測網絡,在電腦上實時監測溫度變化,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數據分析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

內環流控溫系統是智能糧倉中保持糧食品質良好的“秘密武器”,其原理是夏“借”冬溫。冬季,風機將冷空氣儲存在糧堆內部;夏季,換流風機將冷空氣從糧堆內部抽出,輸送到倉內空間,穿過糧堆再進入風道,形成內環流,達到控溫效果。
制氮機組將空氣中的氮氣和其他氣體分離,保持高濃度氮氣充入倉房,在使儲糧害蟲窒息的同時,有效抑制糧食呼吸,進而降低儲糧的保管損耗。
無論什么時候,珍惜糧食、敬畏糧食的理念不能改變,行動不能放松。“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同學們,我們應該保持“糧心”,節約每一粒糧,珍惜每一餐飯,爭做愛糧節糧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