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竹
腦血栓形成作為腦梗死中較為常見的類型, 屬于腦血管類疾病中的一種, 是指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或腦動脈主干硬化造成血管管腔閉塞或狹窄, 導致血栓形成, 以此引發局部腦域供血中斷或血流減少, 腦組織缺氧缺血后, 繼發軟化壞死, 患者發病時伴有偏癱、癲癇、失語或感覺障礙等相關神經系統癥狀[1-3]。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性的改變, 部分人們在享受生活時逐漸忘記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科學飲食, 導致我國患病人數普遍增加, 腦血栓形成患病人群由老年患者逐漸向中青年發展[4,5]。尿激酶溶栓對腦血栓形成患者早期治療血栓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夠疏通閉塞腦血管, 增加局部腦組織供血, 改善因缺血而導致的腦組織壞死現象, 增強患者的腦部神經功能[6]。本文主要探討應用尿激酶溶栓臨床治療腦血栓形成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1 月于本院就醫的120 例腦血栓形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經院方倫理委員會批準與患者及家屬同意簽字后展開研究。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60 例。對照組中男33 例, 女27 例;年齡52~80 歲,平均年齡(59.83±11.3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6 h, 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2.75±1.57)h。研究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齡50~79 歲, 平均年齡(58.97±11.8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6 h, 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3.05±0.84)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至就診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經顱腦CT 或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確診為腦血栓形成患者;意識清晰, 且依從性高;臨床體征與狀況表現為吞咽障礙、視野障礙、行動神經失調、感覺障礙、意識障礙、語言障礙或癲癇等。
1.2.2 排除標準 患有心、腎、腦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存在出血性腦梗死、心源性腦栓塞或二次腦梗死等可能;患有消化性潰瘍、顱內患有腫瘤、血管畸形或其他出血類傾向疾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 主要包括營養神經、擴張血管、吸氧、抗感染治療等。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 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調整劑量;10 ml谷紅注射液加入25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80 mg 奧扎格雷鈉注射液加入50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 靜脈滴注, 1 次/d。持續治療2 周。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100 萬U 尿激酶(武漢人福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2021792)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 靜脈滴注, 滴注時間約為30 min。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治療前后NIHSS 評分。①采用NIHSS 對患者的反應、行動能力、肌力、語音系統等進行評估, 患者評分越低, 表明神經損傷越小。②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 患者NIHSS 評分下降≥91%為基本痊愈;治療后, 患者NIHSS 評分下降45%~90%為顯效;治療后, 患者NIHSS 評分下降19%~44%為有效;治療后, 患者NIHSS 評分下降≤18%為無效。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治療后統計患者患者癲癇、惡心嘔吐、顱內壓升高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發生率越高表明治療效果不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6029.57±6.41 13.11±5.09ab對照組6029.61±6.4220.37±4.81a t 0.03428.0301 P 0.97280.0000
2.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n(%)]
腦血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危害性十分嚴重的缺血性腦部血管疾病, 其中老年患者發病率及致殘率都非常高, 部分患者經治療后能夠恢復工作能力,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健康, 因此合適的治療方法, 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命質量[7,8]。據流行病學數據表明, 腦血栓在同期腦部血管病發病幾率的占比為80%, 腦血栓形成一般較為緩慢, 從初步表現病癥特點至病發高峰, 大多需要十數小時或者數天時間, 而患者在睡前也沒有任何病發先兆, 次日清晨就會出現失語或言語不清晰、偏癱等癥狀, 這與休息時血流緩慢或血壓偏低等有關, 該病癥多發安靜休息時[9,10], 部分患者也會白天發病, 其臨床特點為頭暈、短暫性腦缺血及肢體麻木等表現。腦血栓形成多由動脈粥樣硬化等病因造成, 可出現在任何一段腦血管中, 臨床表現以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及頸內動脈等分支所形成血栓最為常見。部分患者發病后還保持意識清楚, 但也有病情較重者伴有顱內高壓或意識障礙等癥狀[11,12]。對于部分患有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的患者, 其臨床癥狀多為吞咽困難、運動障礙、眩暈、嘔吐、惡心等, 其病理為患者發生血栓形成后, 病灶處存在半暗區, 其半暗帶內仍有側支循環, 可獲取部分血液供給, 其區域由于血液循環量降低導致電活動衰竭及突觸傳遞衰竭, 通常腦細胞死亡后將無法再生, 但是半暗帶區仍存在大量存活的神經元, 如血流迅速恢復, 改善腦代謝, 損傷仍然可逆, 神經細胞能夠逐漸恢復功能[13,14]。近年來, 臨床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療的方法已十分常見, 尿激酶能激活人體內纖溶系統, 刺激血栓組織溶解, 且尿激酶能激活纖溶酶原將之轉化成為纖溶酶, 可以有效溶解血栓組織, 以此發揮出強大的抗血栓功效。現今, 尿激酶使用基因法大量出產, 因此價格相對便宜, 在我國醫療領域應用廣泛[1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NIHSS 評分(13.11±5.09)分低于對照組的(20.37±4.8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應用尿激酶溶栓能有效提升腦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 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