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琳
考級結束了,拿到葫蘆絲等級證書的那一刻,我卻沒有太高興。我松了一口氣,苦練了六年的樂器,終于可以放下了。
第二天,我下意識地打開樂譜,剛含住吹嘴,便皺起眉頭。“媽,我能把這玩意兒扔了嗎?眼不見,心不煩。”
六年,我對葫蘆絲不僅沒有感情,似乎還有些飄忽不定的恨意。多少次,因為它,我被責罵;多少次,我的手指在音孔上磨出血泡卻不敢停下;多少次,我含淚練習,卻沒有成果……這一切的一切,都因為這個小小的葫蘆絲。
“別啊,六年了,留著吧,裝包里,放到柜子里吧。”母親回答道。
讓它落灰?我心想,也行吧,好歹不用再見它了。
時間一點點過去,我的學業任務越發繁重。那天,我正伏在案頭,昏昏欲睡,突然,遠處傳來熟悉的旋律。這不是《金色的孔雀》的旋律嗎?看來是有人在練習葫蘆絲了。我側耳傾聽,旋律雖然不連貫,可樂器本身的音色居然讓我有些沉醉,好像我從來沒有欣賞過這美妙的聲音。
我馬上從柜子里翻出包,拿出老舊卻不失風采的它。我要追回它。
在我流暢地吹了幾個小節后,對方停頓了。我和他(她),兩個可能從未見過面的人開始對奏。我似乎從中找到了樂趣。
這些樂器的存在,本身就是讓人們追求美好的,可我那時卻偏要將它當作負擔。
后來,我便把它放在書桌旁,伴我讀書。每每學習疲倦時,奏上一曲,煩惱便煙消云散。可以說,葫蘆絲成了我學習時光的調味劑。
演奏樂器,當我們不再功利性地以追求考級為目標,而是享受美妙的音樂帶給我們的精神愉悅,沉醉于不懈努力后奏出優美樂曲的成就感,結交益友,追趕大美,不是更能獲得人生的真趣嗎?
吹奏樂器,應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是被動地受驅趕,必然備受煎熬。本文取材于小作者童年練習葫蘆絲的經歷和拿到等級證書后再奏葫蘆絲的思考,引發讀者深思:當下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樂器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本文給出了答案,那便是充實精神生活,調整心態,提升音樂素養和藝術修養。
(指導教師:逄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