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斌 郭帥 黃璐璐 龔享文
(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 1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江西 贛州 341000;2胸外科)
肺部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如肺葉切除術,是肺癌Ⅰ~ⅢA期肺癌患者首選手術方案,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屬微創術式,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肺葉切除導致肺部部分容積損失,加之老年患者術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肺活量、膈肌活動幅度均減小,導致老年患者術后肺部功能顯著下降,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大〔1,2〕。因此,術后改善患者肺功能,促進咳嗽、痰液排出至關重要。傳統促咳排痰主要通過機械吸痰、翻身扣背等,效果欠佳。主動呼吸循環技術(ACBT)是一種彈性可變化的治療手段,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增強患者咳嗽排痰能力,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復〔3,4〕。臨床已將其廣泛應用于胸腹部手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康復治療〔5,6〕,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老年肺部手術患者給予ACBT訓練,探討其對肺功能和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診的120例老年肺部手術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入選標準:(1)具備手術指征;(2)手術前未接受放化療;(3)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無法進行ACBT訓練者;(2)無法順利完成6 min步行試驗(6 MWT)者;(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4)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者;(5)胸廓畸形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兩組性別、年齡、吸煙史、臨床分期、組織學類型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手術均由同一組外科醫生完成。對照組術后第14天接受常規康復訓練,包括咳嗽、排痰、吹氣球、肺功能訓練器訓練等。具體如下:患者保持坐或站立位,醫護人員輔助患者有效咳嗽,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吹氣球訓練,患者深吸一口氣,利用一口氣盡可能吹大氣球,算完成1次;同時借助呼吸訓練器進行訓練,患者用力呼氣,呼氣末用力快速吸氣,完成1次呼吸功能鍛煉;3次/d,每次10~15 min,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循序漸進。觀察組術后第14天接受ACBT訓練,具體如下:(1)控制呼吸:患者保持坐位或高側臥位,肩部及上胸保持放松狀態,深慢呼吸3次,第3次吸氣后屏住3 s,開展縮唇式呼氣,維持吸呼比1∶3~1∶2;(2)擴張胸部運動:將手置于胸部,鼻子深吸,而后緩慢張嘴呼氣,呼氣肋骨內收,吸氣肋骨外擴,連續進行3~5次;(3)用力呼氣:患者感覺分泌物達中央大氣道時,開展深吸氣運動,腹肌、胸腔收縮,同時張口呼氣并發生被迫式嘆氣2~3個,緊接著再次反復深吸氣,不間斷完成3~5次,再次進行呼吸控制。上述所有鍛煉結束后,進行咳嗽訓練,囑咐患者將余留的深部痰液咳出,每次3~5個循環,每次15~20 min,每天進行不少于2次ACBT訓練。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個月進行效果評價。
1.3觀察指標
1.3.1術后恢復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胸管拔除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胸腔引流量和術后住院時間。
1.3.2肺功能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第14天、術后3個月肺功能指標,采用賽客便攜式肺功能檢測儀-X1(賽客(廈門)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每分鐘最大隨意通氣量(MVV)、呼吸頻率(RR)。
1.3.3呼吸困難和運動耐力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第14天、術后3個月呼吸困難和運動耐力的變化。采用改良的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呼吸困難量表(mMRC)測量其呼吸困難情況,采用5級評分法進行評定,0級,劇烈活動時感覺呼吸困難;1級,平地快走或爬小坡時呼吸困難;2級,平地行走時速度慢于同齡人,或氣促需要休息;3級,平地行走數分鐘或100 m后需要停下來喘氣;4級,明顯呼吸困難,或換衣服時出現氣促;評分越高表示呼吸越困難。采用6MWT測定患者運動耐力,患者首先在走廊椅子上休息10 min,而后在6 min中內盡可能獨自行走,行走最大距離為受試者運動耐量。行走過程中若患者出現疲勞、呼吸困難、腿抽筋等情況,立即停止試驗進行相關搶救,于術后3個月再行測試。
1.3.4血清細胞因子 于術后第14天、術后3個月分別采集兩組患者外周血4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層清液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8、IL-6水平。
1.3.5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氣胸、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
2.1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胸管拔除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胸腔引流量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兩組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術后第14天,兩組肺功能各項指標水平均無顯著差異(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FEV1、FVC、FEV1/FVC及MVV水平均較術后第14天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RR水平均較術后第14天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2.3兩組呼吸困難程度和運動耐力比較 術后第14天,兩組mMRC、6MWT最大距離均無顯著差異(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mMRC評分均較術后第14天明顯降低,且觀察組mMRC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6MWT最大距離均較術后第14天明顯升高,且觀察組6MWT最大距離明顯大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呼吸困難程度和運動耐力對比
2.4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第14天,兩組血清中TNF-α、IL-8、IL-6水平均無顯著差異(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TNF-α、IL-8、IL-6水平均較術后第14天明顯降低,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氣胸、肺不張、肺部感染各1例;對照組術后發生氣胸4例、肺不張5例、肺部感染3例。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1%)明顯低于對照組(20.00%;χ2=6.171,P<0.05)。
傳統開胸肺葉切除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不利于患者恢復,且因術區疼痛,術后肺功能鍛煉完成度低〔7〕。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術中出血量少,有利于術后恢復。但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礎疾病,身體功能較差,耐受性較差,肺葉切除術后導致肺部容積減小及手術造成的應激均可導致老年患者術后肺功能恢復緩慢〔8〕。ACBT是一種胸部物理治療手段,鍛煉過程較緩和,適用于術后恢復〔9〕。本研究結果表明ACBT訓練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分析原因,ACBT訓練可有效幫助患者清除氣道分泌物,提高患者咳嗽排痰能力,進而改善肺功能,縮短胸管拔除時間,減少胸腔引流量等〔10〕。
肺葉切除術患者術后肺容積減少,肺組織受壓及肺泡萎縮,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術后留置胸管,限制患者呼吸運動幅度,從而影響肺功能,不利于術后康復。本研究結果表明,ACBT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究其原因,ACBT通過呼吸控制可調整患者呼吸頻率,提高血氧飽和度;胸廓擴張運動可促進患者主動進行深吸氣活動,使氣道分泌物松動;用力呼吸可促進分泌物排出〔5,11〕。加之專業的醫護人員床邊進行指導,可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可增強患者鍛煉積極性,通過ACBT訓練重新調動無力的呼吸肌群,增強呼吸能力,改善肺功能。本研究結果表明ACBT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狀態,增加運動耐力。這是因為ACBT訓練較緩和,不會加重患者術后疼痛,通過促進患者痰液排出,可增加血氧飽和度,患者訓練之后呼吸更加順暢,睡眠質量也可提高,從而活動耐力有所提升〔12,13〕。
TNF-α、IL-8、IL-6可反映肺部炎癥反應水平〔14〕。本研究結果表明,ACBT訓練可改善肺部炎性狀態。ACBT訓練通過呼吸鍛煉,可增強呼吸肌肌力,促使小氣道分泌物向中央大氣道移動,促進分泌物排出,改善氣道阻塞情況;充分擴張胸廓可提升患者咳痰、咳嗽能力,從而抑制炎癥因子釋放,降低炎癥因子表達水平〔15,16〕。本研究結果表明,ACBT訓練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這可能是因為,ACBT訓練過程中有效的呼吸功能使得患者呼吸肌肌力和耐力得到提高,還可促進氣道分泌物排出,促進肺功能恢復;術后積極主動咳痰可減少由于痰堵導致的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17〕。
綜上,ACBT訓練可為老年肺葉切除術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術后康復治療,可促進患者恢復,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困難程度,提高運動耐力,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表達水平,還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未探討ACBT對術后遠期應用效果,有待后續開展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