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 黃彐彐 曹芳芳
難治性癲癇(refractory epilepsy,RE)作為一種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在兒童群體中較為多發,且藥物治療難以有效控制癲癇發作[1]。生酮飲食(ketogenic-diet,KD)強調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適當蛋白質,能夠促進RE患兒體內脂肪代謝,使其分解產生大量酮體,發揮抗癲癇作用[2]。常規延續性護理通過電話、門診隨訪等方式指導患兒及家長,督促其正確開展KD干預,但易受到時間、地域因素的限制,導致整體效果不理想[3]。基于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向患兒及家長傳播健康知識,使家長獲得更為專業、系統及連續性的指導,提高家長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4]。本研究通過對141例RE患兒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基于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對KD依從性、家長接受程度和滿意度的影響。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RE患兒141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70例和對照組71例。觀察組患兒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3~8歲,平均5.63±1.22歲;發作類型:失張力發作14例,部分性發作17例,典型失神8例,強直性發作5例,Lennox-Gastaut綜合征26例;病程1~5年,平均2.85±0.27年;發作次數每月4~7次,平均每月5.78±0.53次;家長中男20名,女50名;年齡25~40歲,平均33.48±4.38歲。對照組患兒中男36例,女35例;年齡2~9歲,平均5.52±1.69歲;發作類型:失張力發作13例,部分性發作15例,典型失神9例,強直性發作7例,Lennox-Gastaut綜合征27例;病程1~6年,平均2.93±0.25年;發作次數每月4~7次,平均每月5.65±0.61次;家長中男20名,女51名;年齡25~41歲,平均33.52±4.41歲。兩組患兒及家長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
納入條件:①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提出的關于RE的診斷標準[5],使用≥2種藥物治療仍不能夠控制癲癇發作;②患兒年齡2~10歲;③首次接受KD;④照顧患兒的家長固定,且可使用微信軟件進行信息交流;⑤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排除條件:①合并臟器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嚴重代謝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其他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④合并泌尿系統結石或異常者;⑤合并精神異常者;⑥存在KD干預禁忌者。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出院前向患兒及家長介紹KD的方法、注意事項,并與家長交換電話號碼;患兒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兒的癲癇發作情況、精神狀態、睡眠情況等,詢問患兒是否堅持KD、是否發生胃腸道不良反應,耐心解答家長疑問,叮囑患兒及家長堅持KD、定期復查,電話隨訪每2周1次,每次時間>15 min;出院后3、6個月時,電話通知家長帶領患兒至醫院復查,了解患兒KD依從性、體格變化、智能發育情況等。
1.3.2 觀察組 給予基于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
(1)成立小組:由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護士長1名、兒科神經內科護士3名、營養師1名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培訓,保證各組員準確掌握KD相關知識、熟悉微信操作。
(2)出院前準備: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兒家庭住址、家長聯系方式、飲食習慣、身心狀況、發作頻次等信息;小組成員參考《生酮飲食治療兒童癲癇性腦病循證指南》[6],共同制訂患兒KD方案,在保證KD效果的前提下貼合患兒飲食喜好,減少其抵觸情緒;引導家長加入微信交流群、關注微信公眾號,為其講解相關功能和操作方法,叮囑家長設置微信公眾號星標和群消息置頂,為后續微信延續性護理做準備。
(3)微信健康宣教:每周三、五固定時間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健康宣教知識,推送內容包括RE基礎知識、急救知識、家庭護理知識、KD基礎知識、營養學知識等,保證宣教內容圖文并茂,并適當添加短視頻、動畫等,便于家長與患兒共同學習;叮囑家長閱讀后點贊并上傳截圖至群聊,小組成員通過查看閱讀人數、點贊人數檢查家長和患兒的學習情況,通過發送私信、撥打微信電話等方式督促未完成者;每周推送1次恢復良好的病例,邀請患兒家長分享相關經驗,鼓勵其他患兒和家長積極互動并學習。
(4)微信KD指導:小組成員每日早晚在微信群內發送KD提醒,詢問家長是否按KD方案給予患兒飲食,對于良好依從者進行肯定和表揚,對于表現欠佳者進行督促;叮囑家長密切關注患兒不良反應,若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給予少量橙汁緩解癥狀,若出現便秘情況,給予少量蔬菜、水果等食物促進排便;叮囑家長避免給予患兒KD方案以外的食物,避免使用含蜂蜜、β-葡聚糖的潤唇膏、護膚品等。
(5)微信在線答疑:小組成員在線解答家長疑問,及時給予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對于有隱私保護需求的家長,采取一對一微信私聊解答方式;患兒出院3、6個月后,通過微信平臺向家長發送消息,提醒其帶領患兒至醫院復診。
兩組均干預6個月。
(1) KD保留情況:比較兩組干預后3、6個月的KD保留情況。
(2) KD依從性:分別于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Frankie依從性量表(FS)[7]評估患兒KD依從情況,總分1~4分,得分越高,患兒依從性越高。
(3)癲癇發作控制情況:以患兒入院前1周的發作情況作為基線,參照Engel分級標準[8]進行評估,分為Ⅰ級(無發作)、Ⅱ級(發作減少>90%)、Ⅲ級(發作減少50%~90%)、Ⅳ級(發作減少<50%),癲癇發作控制率=(Ⅰ級+Ⅱ級+Ⅲ級)例數/觀察例數×100%。
(4)智能發育情況:分別于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GDS)[9]評估,該量表包含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適應性、個人-社交5個維度,通過檢測得到患兒發育年齡,根據發育商(DQ)=發育年齡/實際年齡×100%的公式進行計算,以DQ計算結果作為各維度得分,Cronbach’sα系數為0.479~0.743,相關系數為0.376~0.636,得分越高,患兒智能發育越好。
(5)家長接受度:使用本院自制的家長接受度調查量表(Cronbach’sα=0.889)評估,完全接受,家長對干預內容全部接受,且配合度較高;部分接受,家長對干預內容部分接受,但配合度部分不高;不接受,家長對干預內容不能接受,且配合度較低。
(6)家長滿意度:于干預6個月后采用服務質量量表(SERVQUAL)[10]對家長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可靠性(5~35分)、保證性(4~28分)、反應性(4~28分)、有形性(4~28分)、移情性(5~35分)5個維度,總分22~154分,Cronbach’sα系數為0.83,得分越高,家長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3、6個月KD保留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KD保留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KD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KD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KD依從性F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癲癇發作控制率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癲癇發作控制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兒智能發育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智能發育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智能發育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患兒家長接受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家長接受程度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ERVQUAL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家長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RE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的特點,患兒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意識喪失、肢體抽搐、眼球翻動等癥狀,且僅憑藥物難以持續控制癲癇發作,發作過程中不僅會對患兒智能發育造成不良影響,若發生舌咬傷等問題,還會對患兒其他功能造成影響,導致患兒正常生活受到影響[11-12]。臨床上常對RE患兒開展KD干預,提高脂肪在患兒飲食中的比例,使機體內酮體生成量增加,以控制患兒癲癇發作。但該方式對飲食配比的限制較大,可能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患兒難以長期堅持,需要搭配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保證干預的延續性[13-14]。
常規延續性護理主要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開展干預,能夠為患兒及家長提供居家護理指導,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護理延續性,但該護理模式受時間因素限制較大,且信息傳遞方式相對單一,導致干預效果不理想[15]。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信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主要平臺之一,其能夠提供文字、語音、視頻聊天服務,突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實現護理人員與患兒、患兒家長之間的良好溝通[16]。基于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可利用微信群聊、私信、公眾號等功能開展干預,從醫院干預不斷延伸至家庭干預,為患兒及家長提供延續性護理指導,給予其院外健康教育、KD指導、問題解答等,提高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實現每日督促[17]。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圖文、視頻宣教知識,可方便患兒和家長隨時隨地學習,還能夠提高宣教方式的多樣性,降低理解難度[18];通過微信群聊進行KD督促,可提高患兒及家長的KD依從性,并激勵其長久堅持;由干預小組成員提供一對一在線答疑,可為護患雙方營造相對私密的溝通環境,使患兒和家長暢所欲言,提出內心疑問,獲得更多的專業指導[19]。查劍等[20]在研究中指出,利用微信群開展延續性指導,能夠提高KD長期保留率,從而增強其療效。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KD保留率、FS評分高于對照組。推測其原因,通過微信群聊對患兒及家長進行每日督促,使其按照KD方案控制飲食,并主動學習他人經驗,提高KD保留率,而且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相關知識,使患兒及家長充分認識到長期堅持KD的必要性,還可使患兒家長認識到癲癇屬于可控性疾病,從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干預,由家長對患兒日常行為及用藥治療等進行引導,促進患兒積極配合;能夠隨時隨地與患兒及其家長建立聯系,以語言或視頻的方式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溝通,與面對面溝通的效果較為相似,更有利于患兒及其家長對教育內容進行理解,從而自覺依從KD方案[21]。
本研究中,觀察組癲癇發作控制率(81.43%)高于對照組(59.15%)。分析其原因,微信可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督促患兒及家長嚴格落實KD方案,糾正錯誤飲食行為,還能夠增加患兒家長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從而以專業的行為輔助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干預,降低對患兒的照顧難度,使患兒獲得更優質護理服務,充分保障KD效果;加之干預過程中對患兒飲食進行指導,能夠改善患兒機體營養狀態,避免不良反應出現,避免食物對患兒產生刺激及影響,加快患兒病情改善,從而控制患兒癲癇發作[22]。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GDS評分高于對照組。推測其原因,通過指導患兒及家長正確選擇KD配餐,可充分發揮該飲食模式的抗癲癇效果,改善患兒癲癇發作情況,減少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從而促進患兒智能發育[23]。
觀察組患兒家長接受程度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通過為患兒及家長提供全面、專業、連續的KD指導,提高家 長認知水平,使其理解并接受KD方案,減少家長對醫護人員的誤解,還可教會家長正確應對KD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改善患兒耐受情況,減少疾病發作次數,減輕發作時的癥狀,減少家長內心疑慮,從而提高其接受程度和滿意程度[24]。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平臺延續性護理用于RE患兒,對KD保留情況、依從性有改善作用,可減少癲癇發作,促進患兒智能發育,改善家長接受程度和滿意度。但本研究還存在研究樣本量小、研究時間相對較短等不足,在之后將延長隨訪時間,增加樣本量,采用隨機雙盲試驗、多中心研究進行深入分析,以減少研究偏 倚的發生,促進研究結果準確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