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 葉鶯 徐晶潔 于小宇
外傷性牙缺失是口腔常見急性疾病的一種,主要發生于前牙,包括根折、冠折、牙脫位等,嚴重影響牙齒功能及美觀度,需及時予以治療[1]。現階段,臨床上對外傷性前牙缺失的治療主要為即刻種植,拔牙后將種植體植入新鮮的牙槽窩中,術式簡單、創傷小,且周期短,但對種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需進一步強化此類患者的護理干預[2]。以往臨床上對外傷性牙缺失患者進行護理時,多從遵醫囑用藥、術后口腔衛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等方面入手,患者在此過程中的參與度不夠,且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整體效果不理想。基于健康行為過程(HAPA)理論的護理強調促進患者健康行為改變與維持,通過實施前意向、意向、行動階段的護理,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進一步提高疾病干預效果[3]。為此,本院對外傷性前牙缺失患者采取基于HAPA理論的護理, 探討其護理效果。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外傷性前牙缺失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①外傷史明確,前牙根折、冠根折;②年齡>18歲,且<60歲;③即刻種植指征明確,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單顆種植體修復。排除條件:①合并其他口腔疾病;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③大量骨缺損,種植牙難以植入;④合并精神疾病;⑤認知、語言交流障礙。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3~48歲,平均35.48±7.68歲;文化程度:7例為初中,15例為高中,10例為大專,8例為本科及以上。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3~47歲,平均35.13±7.66歲;文化程度:8例為初中,14例為高中,11例為大專,7例為本科及以上。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院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此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種植前實施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紹手術流程、種植過程中及種植后注意事項與配合要點等,遵醫囑規范完成種植前準備工作,種植后遵醫囑用藥,并指導患者注意口腔衛生,實施飲食指導。同時,強化心理干預,向患者講解此病的康復情況,并介紹種植效果良好的相似病例,以緩解其恐懼、抑郁等情緒。
1.2.2 觀察組 實施HAPA理論的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前意向階段的護理:展開集體性健康宣教,通過口頭講解、視頻播放、發放健康管理手冊等方式向患者介紹牙缺失美學修復的相關知識,重點講解不良口腔、飲食習慣會對種植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實施動機性訪談,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告知其放松,醫護人員會全力予以幫助,并通過視頻、圖片展示修復效果良好的病例,以促進其積極意識形成。
(2)意向階段的護理:實施一對一訪談,評估其自我管理能力,并與患者共同分析心境障礙、自我管理不利因素,通過“即使……也……”的句式進行誘導式談話,例如“即使您在改變口腔習慣方面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您也可以克服,堅持健康口腔衛生習慣,提升修復效果”,使患者積極面對種植修復中存在的困難,提升自我管理意識。
(3)行動階段的護理:種植修復期間,對患者實施持續性的健康指導,建立微信群并指導患者加入,定時推送口腔衛生、飲食管理等知識,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正確的自我照護,期間定期評估其牙齒狀況、口腔狀況、藥物使用情況等,對于堅持正確自我管理者,及時鼓勵,管理效果不佳者,及時行糾正性指導。同時,護理人員每天于固定時間在線,患者自由提問,護理人員耐心解答其問題,并實施心理疏導,督促患者維持健康行為。
(1)自我管理能力:干預前、后,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AHSMSRS)評價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包括自我管理行為14個條目、自我管理環境10個條目、自我管理認知14個條目,共3個維度38個條目,各條目均行1~5分計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更強[4]。
(2)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兩組種植體周圍炎、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種植體松動、牙齦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
(3)咀嚼功能:種植前、修復后6個月時,采用咀嚼效率、咬合力評價咀嚼功能。咀嚼效率通過稱重法檢測:提供5 g去皮熟花生,指導患者咀嚼30 s,期間不吞咽,完成后稱重殘渣,咀嚼效率=[(總量-殘渣量)/總量]×100%[5];咬合力采用牙咬合力測定儀(MCF-8710)檢測。
(4)美學效果:種植前、修復后6個月時,采用軟組織美學指數(PE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美學效果,包括4個方面[6-7],近中、遠中牙齦乳頭,缺失計0分,無法充滿兩牙間隙計1分,可充滿兩牙間隙計2分;牙齦緣水平高度,與同名牙牙齦緣高度相差≥1 mm計0分,相差<1 mm計1分,高度一致計2分;軟組織輪廓:與同名牙相差較大計0分,接近計2分,介于兩者間計1分,分數越高表示牙齒美學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AHSMS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AHSMSRS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種植前,兩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6個月時,觀察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比較
種植前,兩組PES中,近中與遠中牙齦乳頭、牙齦緣水平高度、軟組織輪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6個月時,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美學效果比較(分)
口腔頜面位置相對暴露,受到外力作用時,容易發生創傷,致使牙齒、牙槽突出現損傷,引發外傷性牙缺失,嚴重影響患者咀嚼、語言、面部美觀功能[8]。現階段,對于外傷性牙缺失,臨床上多實施即刻種植修復治療,而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外傷性牙缺失種植修復治療過程中,對護理干預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直接關系到整體種植修復效果[9-10]。但在實際情況中,牙種植修復患者多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水平較低,且遵醫行為較差,可增加種植修復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并降低整體修復效果。因此,臨床上應不斷對外傷性牙缺失患者的護理方案進行優化,積極應用適合于此病的護理理論與模式,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進一步提升種植修復效果。以往臨床上行常規干預,包括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指導、口腔健康管理等,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關注與干預程度不夠,未充分發揮患者在種植修復中的主觀能動性,難以達到理想的種植修復效果。HAPA理論護理模式對認知理論與行動模型進行了有效整合,認為行為改變為分階段的動態過程中,通過強化患者自控能力,規避影響因素,可促進其形成并維持健康行為[11-13]。
本次研究將HAPA護理模式應用于外傷性牙缺失患者中,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AHSMSRS評分比對照組高,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提示予以外傷性牙缺失患者HAPA理論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前牙缺失患者接受種植修復治療時,若不進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堅持定期復診,可直接影響口腔健康和種植修復效果,因此需注重此類患者自主管理能力方面的干預。HAPA理論護理模式在前意向階段對患者展開集體性健康宣教,以口頭講解、視頻播放的形式向患者介紹全面的種植修復知識,并著重講解不良行為對種植效果的不利影響。同時,此階段還實施動機性訪談,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況的基礎上予以心理支持,可促進患者形成積極意識,促進其轉變積極心理,并初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識;意向階段的護理干預在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礎上,共同分析自我管理的不利因素,引導患者積極面對,促進其進一步提升自我管理意識;行動階段的護理以微信為信息傳遞方式,定期推送健康教育、自我管理技能知識,并定期評估患者自我管理情況,耐心解答患者疑問,讓患者形成正確規律的健康行為,如自主實施口腔衛生、規范用藥等。通過以上3個階段護理措施的實施,可使患者逐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識,并為達成健康目的做出行為方面的改變,進行正確的自我管理,從而有效規避種植修復后康復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最終達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效果[14]。
口腔頜面部為重要美學區域,牙缺失不但會對患者咀嚼、發音、面部美觀等產生不良影響,還可對患者心理健康、社會生活產生困擾[15-17]。外傷所致的牙缺失多伴有骨缺損,對其軟硬組織形態、功能恢復也極為關鍵,種植修復目標主要為最大限度地接近天然牙與周圍軟硬組織的美學效果[1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種植修復后6個月時的咀嚼效率、咬合力比對照組高,PES中各方面評分也較對照組高,提示對外傷性牙缺失患者展開HAPA理論護理模式可進一步提升咀嚼功能、美學功能。近年來,對于前牙缺損失患者的治療,臨床上修復理念不斷更新,治療目標為在盡可能地減少對剩余牙體及牙周等組織傷害下,最大程度對口腔功能、美觀度進行改善。而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對前牙缺失患者實施口腔修復治療時,除了合理選擇種植修復方案外,還需注重修復后護理措施的實施,以達到良好修復效果。HAPA理論護理模式通過實施前意向、意向、行動3個階段的護理,以及強化健康宣教、心理干預、一對一訪談、微信推送健康知識等干預,促進患者健康意識形成,并逐步轉化為行為計劃,使患者充分認識到轉變行為對提升種植修復效果的益處,堅持健康行為[19-21]。通過此護理的實施,患者形成健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正確的自我管理,可促進患者順利恢復,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進一步提升其咀嚼功能、美學效果。不僅如此,予以前牙缺失患者HAPA理論護理模式時,可為患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與心理支持,并提升患者自主管理行為能力,正確配合臨床干預,遵醫囑定期復診、維持口腔衛生等,從而達到良好修復效果,有效改善口腔功能、美觀度。
綜上所述,外傷性牙缺失患者實施HAPA理論護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進一步提高咀嚼功能與美學效果。但此次研究存在不足,包括樣本量小且單一、未行更長期的觀察等,后續需展開更大規模的研究,以進一步驗證本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