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藝術學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長、
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以豐富的視聽語言,靈動的敘事方式,妙趣橫生的動植物故事,反映了中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成就,也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實踐
自然生態題材紀錄片一度是中國紀錄片創作的短板。近年來,《遇見最極致的中國》《萬物之生》《秘境神草》《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等一批優秀作品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五集生態紀錄片《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尤其引人關注。豐富的視聽語言,靈動的敘事方式,妙趣橫生的動植物故事,反映了中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成就,也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實踐。
以傳統美學化物境為意境。自然無疑是美的,航拍、微距、水下攝影、遙感衛星攝影、超高清影像等技術在紀錄片領域的應用已是常態,將山川萬物拍“美”算不上挑戰。自然生態題材的創作難點在于視聽語言如何表意,即唯美鏡頭如何體現獨有的審美趣味。《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的高妙之處在于抓住了“共”和“境”二字——“共”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境”則體現了將具象化景物寫意化的藝術觀,最終實現了由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整體性審美效果。當鏡頭穿梭于古老荒野、原真自然與萬千蓬勃生命時,山川疊翠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林海氤氳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云霧繚繞的神農架國家公園,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家園”的意蘊。雪豹、朱鹮、東北虎、大熊貓等珍稀動物與人類相伴同行,國家公園是人類與動植物共同的“家園”。正是“天人合一”的生態觀讓作品始終躍動著宏闊高遠、生機盎然的節律,自然萬象在情景交融之中轉化為視聽形象,盡顯東方美學的古典意趣、豐富意象和深邃意蘊。
以擬人敘事構筑生命共同體。在自然生態題材紀錄片中,采用擬人手法并不鮮見。在第三人稱視角之外,偶爾采用第一人稱(動物視角)敘述,往往讓作品變得生動有趣。《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不僅采用了這種方式,更在理念層面賦予動植物人的性格和情感。紀錄片中的旁白趣味十足,講述母猴相互照顧、合作利他的場景時,“等著抱小猴兒的阿姨們甚至排起了長隊,愛的拉扯漸漸變成一場哄搶。”展現動物求偶行為時,“戀愛腦”“卷王”等網絡詞匯符合年輕觀眾的接受特點。不僅如此,《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在將動植物“人”化的同時,還飽含著另一層深意:動植物的境遇正是人類生存狀況的映射與隱喻。無論是滇金絲猴媽媽尋找剛滿一歲的猴寶寶時焦急的呼吼,還是大熊貓遇險時爆發的驚人勇氣與戰斗力,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結盟”對抗敵人、保衛家園,它們體現的智慧、頑強、團結正是人類社會的寫照。因此,動物不再是人類獵奇的對象,而是人類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
以國家公園折射生態文明的中國方案。生態環境保護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永恒主題,是能夠超越種族、宗教、地域等文化差異的創作母題。《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中的珍禽異獸、森林草原與冰川河流,無一例外地得到了國家公園體制的庇護。藏羚羊跨越千里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小雪豹笨拙卻頑強地學習本領——這些鮮活生動的動物故事,是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的成績單,也是致力于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中國實踐”。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智慧管理平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覆蓋超5000平方公里;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朱鹮、珙桐等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相生相伴,5G、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創新監測技術已投入應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展熱帶雨林系統修復;武夷山國家公園實施毛竹林地役權管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牧民如今成了野生動物保護的志愿者。將中國故事與世界互為參照,讓動植物與大自然一起“說話”,在人與自然萬物的趣味互動、詩意呈現中,盡顯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大國擔當。
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者與引領者,綠色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亮色。《國家公園·萬物共生之境》贊頌自然力量、謳歌生命繁茂,豐富多樣的生態物種呈現的堅強的生命意志、蓬勃的生命氣息與豐盈的生命狀態被更多人看見,這是全球共享、最有穿透力的中國故事。每一個物種都是奇跡,與天地共存,與萬物共生,這是人類與自然締結的真誠契約,也是人類對地球母親必須信守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