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穎,王進富
(西安工程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在科技自立自強國家戰略下,以孵化科技型創業企業為主要職責的創業平臺應繼續在促進技術成果與重大需求相結合、支持關鍵核心技術轉化和推動新興前沿技術商業化過程中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尤其在科技企業創業早期。面對創業早期的高不確定性和目標模糊性,創業平臺往往難以提前預知創業企業“需要哪些資源”“什么時候需要”“需要誰的資源”等[1],這就給創業平臺提前精確布局資源以滿足創業企業的不確定性需求帶來了挑戰[2]。傳統辦公場所、商務培訓和廠房設備等孵化資源,因為易于提前布局且以滿足共性需求、解決普適性問題為主[3],成為創業平臺資源提供的常見方式。但是對于創業更為關鍵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卻因其需求的個性化、不可預測性和易變性,成為創業平臺資源提供的難點,也是創業孵化實踐中創業平臺過于依賴政府政策紅利、空心化、同質化以及“有店無客”“數桌子”收租等現象頻發的根本原因,這對創業平臺資源提供方式提出了挑戰。近年來,創業平臺編配構念的提出,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創業平臺編配強調對資源及其價值的配用和提取[4],通過鼓勵協作與探索互補性等安排影響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的關系[5-6],進而在供需對接方面創造更多機緣巧合,實現創業需求不確定性下的資源匹配,有助于規避資源錯配和供需張力導致的孵化效率低下問題,日益受到學者們重視。
已有研究主要聚焦編配概念界定、編配者及編配機制等問題[7-8],對于如何識別有助于實現機緣巧合的編配方式這一關鍵問題探討較少,有待對其認知前因展開研究[9]。已有研究注意到認知因素對孵化效果的影響,如共享認知、認知偏差等[10],但是大多認為資源是靜態、確定的,其價值是預先設定且固有的。對于如何在不確定性環境下通過認知識別更適宜的資源編配方式從而創造機緣巧合,實現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的資源柔性匹配和潛在價值挖掘缺乏探索,不利于解決創業早期普遍存在、隨時可能出現的個性化資源需求問題[11]。為了更高效地編配資源,創業平臺應該具備何種認知?這種認知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成為目前孵化領域關注的重點。警覺性理論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視角,警覺性是一種不確定性環境下的洞察力,能夠在不確定性環境下識別有助于實現機緣巧合的編配方式,緩解因警覺性不足引發的編配方式無效問題。然而,目前尚未有學者對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開展研究。
為了解決如何在高不確定性創業需求下,通過創造機緣巧合實現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的柔性匹配問題,本研究基于認知領域的警覺性理論和創業平臺編配理論,試圖通過刻畫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構念,將問題歸納為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如何形成,并運用基于扎根理論的案例研究方法,從組織間學習視角探索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機理。本研究有助于豐富創業平臺編配的現有研究,拓展警覺性研究的內容維度,對于創業平臺通過提升編配警覺性創造機緣巧合,實現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的柔性匹配,最終滿足高不確定性創業企業需求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創業平臺是一種具有多邊屬性和網絡特征的新型開放式創業組織,由平臺運營商、入駐企業和外部服務商3類主體構成[12],旨在提供互動交流界面,發揮資源互補特性,最終促進相互依賴主體的價值共創(周文輝等,2019)。不同于制造業企業平臺由互聯網技術構建的組件和接口組成,創業平臺更加強調基于價值共創理念形成的關系網絡(陳武,李燕萍,2018),是一種促進互動的嵌入性空間[2]。相較于傳統封閉式孵化組織,創業平臺參與主體角色多元、定位靈活[12],能同時承擔資源提供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角色,突破傳統二元孵育機制。
在實現分散價值主張的過程中,運營商起到關鍵作用。運營商通過營造柔性的孵化環境,促進參與主體機會追求[2]。隨著創業平臺的興起,運營商扮演的角色從資源提供者和培訓者演化為互動空間促進者和經紀人[13-14]。Giudici等[6]將其稱為編配,將發揮以上作用的運營商稱為編配者,本質上是運營商的一種領導力。作為資源空間互動的促進者,核心是營造促進交互與共享的平臺環境[2];作為經紀人,承擔結構或關系經紀人角色[15]。本文將創業平臺運營商編配簡稱為創業平臺編配。
盡管已有文獻對創業平臺編配及其特征進行了研究,明確了編配、編配者的概念內涵,但是對于創業平臺如何實現高效編配,確定更適宜編配方式的關注不夠。更適宜的編配方式歸根結底是創業平臺對孵化企業機會開發需求、創業平臺資源環境權衡與判斷基礎上的一種認知結果,包括識別合適對象、時間以及適宜的方式、組織方法,幫助雙方匹配和對接,因而需要從認知層面予以揭示。為此,本研究試圖圍繞創業平臺應該具備何種認知以及如何增強認知以識別更適宜的編配方式這一關鍵問題展開探索。
警覺性研究起源于創業領域對機會來源的解釋,警覺性是企業家機會識別的基礎[16]。后來逐漸拓展到組織層面,用于解釋動態環境下的公司創業機會識別[17-18]、漸進式改善[19]等問題。目前學界對組織警覺性的內涵未形成統一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強調信息獲取,突出組織信息獲取能力。Mouzas等[20]將企業看作一個信息處理系統,組織警覺性是企業更好地識別和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一種狀態。二是強調信息利用,突出組織信息解讀與運用能力。Simsek等[17]認為企業警覺性來源于信息系統賦予的知識價值。
根據創業平臺特征及運營商承擔的編配者角色[4-5],本文認為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是創業平臺運營商編配時具備的一種能力,其內涵應同時包括信息獲取與利用兩個方面,屬于組織警覺性的研究范疇。因此,本文將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界定為創業平臺運營商為識別更適宜的編配方式,在洞察孵化企業創業需求和資源提供方資源特性的基礎上,選擇適宜方式,在合適場景下幫助雙方匹配、對接的一種能力。
學習是改變組織認知的內在機制[21]。在警覺性研究中,認知視角強調吸收、利用等學習行為對原有警覺性的不斷修正和優化,認為警覺性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調整、優化形成的[18,22]。已有研究大多基于組織內學習[18]和個體學習[22]視角展開,缺乏從組織間學習視角的解釋,而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是由組織間學習機制主導的。
組織間學習是指組織通過外部合作者進行知識搜尋、轉移、應用和再創造等活動。Kale&Singh[23]指出組織間學習包含知識清晰化、共享和內部化;王思夢等[24]強調組織間學習是兩個或多個企業間的一種主動學習狀態,聚焦知識吸收、轉移和創造??梢钥闯?組織間學習涉及組織間和組織內兩個層面,組織間層面最為關鍵的是知識轉移,包括搜尋和共享等;組織內層面最為關鍵的是知識內部化,包括釋義、整合和制度化等。
從組織間學習理論看,組織外部知識轉移、內化并最終生成組織警覺性的過程,是由不同層面學習行為序列組成的。組織間學習機制適宜進行解釋的原因在于:首先,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具備動態演化特征,適用于擅長解釋事物循序改進與不斷優化規律的組織間學習理論;其次,創業平臺作為開放系統,需要整合內外部信息,幫助運營商作出判斷,而組織間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內外部信息不斷整合與再創造的過程;最后,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涉及組織間與組織內兩個層面的復雜作用,而組織間學習理論能夠較好地解釋兩個層面的作用關系,塑造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的最終狀態。為此,本文進一步聚焦如下關鍵科學問題:在創業平臺這一特定組織間關系情境下,基于組織間學習機制的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機理是什么?
2.1.1 方法選擇
本文采用基于扎根理論的案例研究方法,主要考慮如下:①扎根理論具有分析程序科學規范、數據挖掘系統化、能夠揭示事件本質與內涵等特征,適用于本研究;②本研究重點探索基于組織間學習機制的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如何形成,涉及“形成階段如何劃分”和“不同階段之間的作用關系是什么”兩個子問題,屬于揭示事物內在運行機理的問題,基于扎根理論的案例研究方法適宜回答“如何”型問題,有助于厘清事件發展背后的邏輯;③現有研究對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階段及內部作用關系等機理揭示較少,且多集中在組織內部,對組織間的動態過程關注不夠。
2.1.2 案例選擇
本文案例選取遵循理論抽樣、典型性和便利性原則。本研究選擇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創星)作為案例對象,依據如下:首先,中科創星屬于國家級孵化器,是開放型創業平臺,運行良好。中科創星集研發、投資、培訓、產業等服務于一體,構建起多邊主體參與、開放共享的創業系統。其次,中科創星在運營過程中主要行使編配職責,如表1所示。公開資料顯示,中科創星在創業孵化過程中行使撮合職能,即通過組織和開展活動匹配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如多次承辦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舉辦聯誼會、產業對接會等多項活動,這些行為均屬于典型的編配方式。最后,近年來中科創星績效表現佳。中科創星基金規模達53億元,孵化了341家硬科技企業,其中7家掛牌新三板,1家科創板上市,榮獲36氪“中國最受LP認可早期投資機構TOP30”等百余項業內獎項。這些從側面表明中科創星創業平臺編配實踐表現較好。
表1 案例選擇依據Tab.1 Case selection criteria
數據收集過程遵循三角驗證要求,涵蓋一手、二手資料,通過交叉驗證方式提升研究的信效度,如表2所示。首先,以二手資料為先導,主要涵蓋文獻資料、官方網站和新聞報道等,形成對案例和編配事件的初步了解,初步確定編配事件備選集。其次,選擇與案例研究需求更為契合的編配事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調研,主要包括3個部分:①了解備選集中編配事件的基本情況,包括發展歷程、成效等,以判斷典型性;②確定典型編配事件并詳細闡述其警覺性形成過程,包括提議開展編配事件的原因(促發因素)、編配事件決策過程(編配警覺性形成)和編配事件實施(如何落實)等;③與訪談者進行理解對焦和信息印證,通過梳理形成框架,向受訪者反饋,并進行數據補充,以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完整性和適切性。最后,以調研人身份參與到典型編配事件中,以形成直觀了解。
表2 數據收集Tab.2 Data collection
為確保研究過程規范、研究結果嚴謹,提升理論模型的飽和度,質性數據分析過程采用獨立小組編碼法。具體而言,根據編配事件,組建3個小組,每組兩名成員。在進行編碼時,圍繞編配警覺性形成,一名成員按照規范的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對原始資料進行梳理、分解和編碼,提煉數據中涌現出的概念和范疇;另一名成員負責審視證據,不斷在資料之間、資料與概念之間、概念之間反復比對并提出意見,推動團隊討論,直至意見一致,且無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聯系出現。
為保障研究結果的穩定性、有效性和飽和性,采用多種信效度策略。本文主要采用3個效度指標(構念效度、內容效度和外在效度)和兩種信度方法進行檢驗,如表3所示。
表3 信效度策略Tab.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rategies
借鑒Strauss等[25]提出的扎根理論編碼步驟和技術,按照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3個階段進行。
(1)開放性編碼。開放性編碼是指通過解讀訪談內容的真實含義,用標簽、概念和范疇凝練訪談內容的本質,從而實現資料的逐步收斂。本文以案例企業的3個典型編配事件為單位,從原始資料中提取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內容,形成相應概念。如表4所示,a表示對原始資料標簽化,aa表示對標簽化初步整理,此時并未將所有標簽徹底打亂,而是相近整合,如初步概念aa1來自于對標簽a1和a7的初步整合。經過不斷校驗、反復比較、剔除和合并后,直至概念和范疇全部飽和,最終歸納出155個標簽、87個初始概念、19個有效概念和9個范疇(見表5)。
表4 開放性編碼示例Tab.4 Examples of open coding
表5 范疇釋義Tab.5 Category definitions
(2)主軸編碼。主軸編碼是指按照一定邏輯范式將相對獨立的范疇聯系起來,以建立各范疇之間的潛在聯系。借鑒程序化扎根理論典型模型矩陣,基于“因果條件→行動→結果”的邏輯范式[26],將開放性編碼得到的概念和范疇重新進行歸類、比較和分析,建立概念與范疇之間、范疇與范疇之間的有機聯系,直至主范疇全部飽和。如表6所示,以X1為例梳理形成證據鏈,最終得到4個主范疇,分別為搜尋、釋義、判斷和制度化,各主范疇的內涵和對應范疇如表7所示。
表6 主范疇的典范模式證據鏈Tab.6 Classical model evidence chain for main categories
表7 主軸編碼形成的主范疇Tab.7 Main categories from axial coding
(3)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編碼是指從主范疇中發現核心范疇,并圍繞核心范疇,以故事線的形式分析各范疇之間的關系。通過回顧文獻資料并與訪談資料持續互動,直至無新聯系析出,提煉出本研究的核心范疇——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圍繞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以概括為:搜尋→釋義→判斷→制度化。創業平臺通過順次開展搜尋、釋義、判斷和制度化,推動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本研究主范疇與核心范疇的關系見圖1。
圖1 主范疇與核心范疇關系模型Fig.1 Mode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ategories and core categories
故事線為:創業平臺基于支持孵化企業創新創業的職能定位,平臺運營商需要從外部環境和平臺內部搜尋各類編配機會,即能夠匹配孵化企業現階段資源需求的各類資源提供方;將搜尋到的與編配方式有關的各類信息傳遞到平臺運營商內部,在平臺運營商內部進行釋義;結合宏觀環境趨勢、風險和自身資源能力條件,判斷新的編配方式能否高效滿足孵化企業當前需求、是否有助于孵化企業機會開發等;將選擇的新編配方式制度化為日常流程、規則和慣例等。該過程的完成意味著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有助于創業平臺針對孵化企業需求,識別更適宜的編配方式,靈活解決孵化企業隨時可能出現的資源短缺問題。
(4)飽和度檢驗。通過對資料不斷補充、核實和查證以及對相關人員的回訪、驗證,沒有發現新的范疇、故事線,認為理論模型達到飽和度要求。
由于現有理論難以解釋編配警覺性形成,本研究對中科創星3個編配事件的故事線進行案例分析,并提煉理論命題和構建理論框架。
(1)案例X1:創建初期,中科創星面臨高效撮合創業者與投資者的方法選擇困擾。為此,中科創星通過走訪標桿企業、咨詢行業專家和內部調研等多種方式,積極關注環境信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20]。例如,“……定期走訪同盟伙伴……”。同時,從外部環境和平臺內部搜尋促進創業者與投資者對接的方法,發現項目路演、組建社群和沙龍等活動均能起到積極作用,為中科創星設置新業務提供了啟示。中科創星將搜尋到的各類方法向內部員工和平臺成員(如中科視拓、奇芯光電等孵化企業)進行釋義,以求將各類方法充分共享、融合并與利益相關方逐漸達成共識。例如,“……我們會向招租企業詳細講解業務模式,增強理解……”。胡洪浩和王重鳴[18]提出,釋義可以改變個體認知并達成一致。結合對投資環境和競爭環境的判斷以及感知到的創業范式變化,在自身資源能力約束下,中科創星作出開展硬科技領域項目路演業務的決策。最后,中科創星逐步聚合資源、搭建組織架構、制定規范,形成平臺層面主導邏輯,推動新業務的落地與實施。
(2)案例X2:在發展過程中,為保持持續競爭優勢,面對進一步聚合產業資源的需求,激發出中科創星運營團隊搜尋產業資源編配方式的初衷。為此,通過外部互動和內部溝通,中科創星運營團隊廣泛搜尋編配方式,發現舉辦發布會對于多方共享信息、擴大影響力具有積極作用。例如,“……在行業協會和政府組織的分享會上,我們認識了很多同行……”。隨后,中科創星廣泛征求運營商內部、投資與孵化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同行等合作伙伴對舉辦發布會的意見,及時解釋、討論,以獲得廣泛支持。中科創星通過釋義明確發布會對聚合產業資源的價值。同時,結合對技術環境的判斷以及感知到的創業范式變化,在自身服務體系、社會資本和理念約束下,中科創星作出主辦硬科技生態戰略發布會的決策。在這一過程中,高管的判斷力非常重要,Srivastava等[27]提出高管團隊能通過判斷力識別外部機會。最后,制定發布會舉辦的業務流程、規章,搭建組織架構,形成隱性規范,有效促進發布會落地。
(3)案例X3:在投資與孵化企業需求牽引下,中科創星面臨難以高效匹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困擾。為解決以上問題,幫助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銜接,中科創星對外搜尋產業鏈編配方式,學習標桿孵化器的產業鏈編配經驗,對內搜集成員的產業鏈編配需求,并將內外部搜尋結果匯集形成編配方式備選方案集。例如,“……下游客戶資源對接,是重要的投后服務……”。隨后,將備選方案集在運營團隊成員、產業界合作伙伴、投資與孵化企業等多元主體之間進行釋義、討論,以征求意見、梳理觀點和明確優缺點。中科創星通過釋義調動運營商內部和創業平臺成員的積極性,有助于集體正視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中層管理者發揮了積極作用,Ren&Guo[28]認為中層管理者通過諫言向高層提出建議,推動企業戰略的實施。結合孵化環境、管理范式和企業社會資本,形成編配方式選擇的判斷標準,經過慎重決策,中科創星決定增設硬科技產業對接會,這是企業投后服務的創新性突破。最后,中科創星采用“政府+企業+X”模式建立產業對接會組織結構,制定相關機制、業務流程并形成隱性規范,約定定期開展對接會。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1: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主要經歷搜尋、釋義、判斷和制度化4個關鍵階段。
平臺運營商內部、孵化企業和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者基于各自搜尋到的編配相關信息進行溝通,充分交換信息,解釋信息的關鍵點及其含義,就如何編配達成共識。尹苗苗等[29]提出通過不斷交流、合作和分享,能夠逐漸將各自的專有知識轉化為企業通識知識。例如,案例X1中,“……不管我們能否滿足企業需求,我們都會做記錄,并在例會上討論……”;案例X2中,“……定期按照行業分類進行問題討論,相互交流,信息對接……”;案例X3中,“……創始合伙人也會參與到日常例會中……”。中科創星通過釋義實現共享認知的過程,也可以幫助運營商更準確地理解編配方式并反過來協調彼此行為。例如,案例X1中,“……通過日常例會溝通,保證內部同頻共振……”;案例X2中,“……中科創星內部非常注重信息的分享……”。同時,充分釋義有助于創業平臺管理者整合信息,促使平臺運營商作出最優決策,因而充分釋義并形成共識是準確判斷的前提。李賦薇等(2020)認為共享認知能夠促進無形資源流動。例如,案例X1中,“……硬科技創業具有投資周期長、早期投入回報不成比例的特點,為了幫助企業獲取持續投資,需要建立面向投資者的企業自我展示和資本對接平臺”,“……僅在資本上支持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平臺管理范式的調整”;案例X2中,“……孵化器服務境界提升,把一些很牛的人聚在一起,為他們營造好的氛圍,讓他們之間碰撞火花,形成互相信任、尊重的生態……”;案例X3中,“……投后服務需要專業化……精準匹配產業需求……”。中科創星將判斷結果制度化,調整創業平臺現有業務流程、規則和慣性,實現對更優編配方式的識別。尹苗苗等[29]提出,制度化是組織對知識進行整合并形成日常慣例、規則或常規活動的過程。例如,案例X1中,“……部署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倡導硬科技精神”,“……與國內活躍的VC投資機構建立起關系,如軟銀等”;案例X2中,“……設立了包括主題演講、圓桌論壇和企業展示等內在的重要環節……每年的安排會有一些差異……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7家指導單位”;案例X3中,“……采用‘政府+媒體+企業’模式……組織中車集團、今創集團等多家上市公司進行業務對接”。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推論:
推論1:創業平臺搜尋是開展釋義的前提。
推論2:創業平臺釋義是開展判斷的前提。
推論3:創業平臺判斷是開展制度化的前提。
平臺運營商內部及其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釋義會影響后續搜尋目標和類型。釋義能夠塑造成員間共同認知和互惠規范,提高搜尋理解力并適時提供外部指導,深入挖掘專業領域,提高搜尋深度(蔣麗芹等,2022)。例如,案例X1中,“……對于存在爭議的地方,會進一步搜尋補充信息……”;案例X2中,“……分享有助于形成組織知識間的聯系,能引導成員知識搜尋”;案例X3中,“……在開拓市場方面常常遇到難題,基于難題去尋找解決方法,往往效率更高”。制度化形成的新慣例、業務流程和規則會影響創業平臺搜尋。企業文化是制度化的一種體現,中科創星倡導硬科技精神,包括開放、包容和共享態度,堅守探索真知的理念,這都影響了其搜尋活動的開展。例如,案例X1中,“中科創星特別強調兩件事情:第一,一定要到最一線去;第二,要不斷地適應變化和進化……”。持有開放態度的公司,善于向合作伙伴學習并能夠克服公司資源能力慣性,避免因注意力缺失而錯失搜尋機會。Ma&Huang[30]提出善于向合作伙伴學習的企業能夠克服自身資源能力慣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推論:
推論4:創業平臺釋義會影響搜尋。
推論5:創業平臺制度化會影響搜尋。
綜上,各推論與命題的關系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概念模型Fig.2 Conceptual model
創業平臺運營商的“搜尋—釋義—判斷—制度化”組織間學習過程是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的主要路徑。創業平臺運營商從外部環境和平臺內部搜尋到匹配當前孵化企業需求的編配方式,再將搜尋到的信息傳遞至平臺層面進行釋義,進而結合宏觀環境趨勢、風險和自身資源能力條件,判斷新的編配方式是否適用于本創業平臺、是否有助于促進創業企業機會開發等。最后,創業平臺運營商將判斷結果創造性地內化于日常流程、規則和慣例等制度化活動中。因此,創業平臺運營商的組織間學習過程決定了平臺選擇、內化何種編配方式,這直接導致編配警覺性的差異,進而影響創業平臺孵化績效。在此過程中,創業平臺運營商經歷了組織間信息搜尋、互動釋義、內部判斷、結果制度化落地4個階段。創業平臺運營商只有整合平臺內外部編配方式并內化為平臺層面統一主導邏輯,才能合理協調平臺參與主體的不一致行為。
在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過程中,更適宜的編配方式搜尋是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的起源,釋義是創業平臺利益相關方認知改變并逐漸達成共識的關鍵,判斷是作出編配方式調整決策、選擇編配方式的環節,制度化是將編配方式轉化為編配行為的過程。同時,釋義又反過來深化搜尋的專業領域挖掘、提高搜尋深度,制度化也反過來影響搜尋方式和搜尋者態度。在上述相互作用下,創業平臺最終識別出更適宜的編配方法并進行相應組織建設,而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的多次開展有助于平臺形成精細化管理和動態編配能力,持續保持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競爭優勢。
5.2.1 理論貢獻
(1)提出了創業平臺創造機緣巧合的一種新機制。將提升編配警覺性視為高不確定性創業需求下,創業平臺柔性匹配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的一種機制。目前僅Busch&Barkema[31]提出在高不確定性下創業平臺需要創造機緣巧合的戰略定位,但是對于其認知前因卻未予以揭示。本研究從警覺性理論入手,結合編配理論,對上述機制予以揭示。機緣巧合是一種鼓勵互補和促進協作的柔性匹配措施[2],需要創業平臺從結構設計和職能定位上予以解決。本研究基于編配警覺性形成機理的研究結論提出了一套標準化流程,而通過標準化和流程化能夠實現組織慣例化,達到柔性匹配的目的。
(2)結合創業平臺情境,刻畫編配警覺性變量,拓展了警覺性研究的內容維度。在創業平臺情境下,機會與資源相分離,孵化企業識別機會,創業平臺識別資源[31]。創業平臺通過有意識地選擇更適宜的編配方式在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創造機緣巧合[6],刻畫了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變量,用以探索編配方式異質問題,打破了Tang等[32]將其用于解決不確定性環境下創業機會識別問題的局限,拓展至更適宜的資源編配方式識別這一層面,是特定情境下對警覺性內容的拓展,也是對Giudici等[6]研究的呼應,回答了“為更有效地編配,創業平臺應該具備何種認知”這一重要問題。
(3)從組織間學習視角提出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包括搜尋、釋義、判斷和制度化4個階段,并明確彼此間關系,豐富了警覺性形成的解釋理論。已有研究多聚焦公司變革情境,借助組織學習理論著重探討科層式組織下基于指揮鏈的不同層次員工自下而上的學習過程[18]。創業平臺情境下,警覺性形成需要兼顧網絡關系和指揮鏈的雙重作用,呈現出組織間和組織內的跨層次影響。因此,本研究提出以搜尋作為起源,釋義和判斷是組織間向組織內轉化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制度化是其形成標志的觀點,回應了Tang等[32]的研究,與胡洪浩和王重鳴[18]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
5.2.2 管理啟示
本研究對于創業平臺通過提升編配警覺性在創業企業與資源提供方之間創造機緣巧合,實現資源的柔性匹配,以滿足高不確定性創業企業需求具有如下啟示:
(1)結合數字技術,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搜尋—釋義—判斷—制度化”標準化流程,以構建完善的創業平臺資源柔性匹配機制。一方面,運用數字技術,構建創業企業檔案庫、資源提供方數據庫和動態匹配算法,奠定資源靈活調用和柔性匹配的線上基礎和渠道;另一方面,設置相應職位,建立與線上流程相匹配的線下組織協調部門,由專職人員保障流程標準化實施和穩步推進,以實現對需求的及時響應。
(2)強化對編配警覺性形成的搜尋起源管理,提高搜尋廣度和深度。積極與高校/研究機構、相關企業和地方協會接洽,擴大網絡資源規模;注重深度搜尋,解決資源對接中的兼容性、互補性問題,在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方面建立持久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隱性知識傳播,滿足創業企業個性化需求。
(3)注重制度化作用,保障結果順利落地。制度化是流程標準化和組織慣例化的關鍵,有助于提升決策效率。創業平臺應及時通過組織招聘會、簽訂合約等方式將編配方式轉化為平臺活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揮組織職能推動制度化,包括人員安排、業務流程梳理、職責分配等多項工作。
首先,組織間學習理論更加強調自下而上的編配警覺性形成過程,而忽略了自上而下的編配警覺性形成過程中高管意義給賦的作用,未來可結合意義給賦理論,從自上而下的角度對“搜尋—釋義—判斷—制度化”過程進行優化。其次,根據注意力理論和圖式理論,環境中的不尋常事件和專業知識也是影響編配警覺性形成的關鍵因素,未來可梳理不同環境中的各類因素,分析其影響創業平臺編配警覺性形成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