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摘? 要】“雙減”政策的實施為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作業設計布置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向各地中小學校下沉落實的背景之下,“美育”教育的改革創新、作業的優化布置也成為了老師和家長們關注的焦點。音樂學科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平臺,音樂作業的設計和優化也應當圍繞“雙減”的減負提質增效要求,不斷改進和創新傳統的“當堂作業”“簡單作業”的樣態,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現實發展需要,將多種特色化的主題引入到音樂作業之中來,突出音樂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帶動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與關鍵性的綜合能力。文章從目前中小學音樂作業設計的普遍問題出發,重點闡述了在“雙減”背景下的中小學音樂多元主題作業模式的建構策略。
【關鍵詞】“雙減”;中小學音樂教育;作業創新
“雙減”政策的本質內涵在于從“校內課業”和“校外輔導機構培訓”兩個方面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無謂的時間浪費,同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和學科教學能夠提高總體質量和水平,保證學生接受到足量優質的教育指導服務。從“雙減”的要求出發,中小學音樂教師就應當關注學科作業的問題,通過改進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來提高作業的整體質量,從而有效提高優質教育服務的供給水平。如何提高音樂學科的作業質量,是許多中小學音樂教師比較困擾的問題,而多元主題作業能夠為我們帶來一種新的思路,即從學生音樂學習、成長發展和素養培育的多角度出發將作業劃分為不同的主題和層次,同時結合教材作品和曲目的情況來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將學習內容和作業主題進行匹配,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更能突出音樂作業的育人作用和優勢,使得作業有效幫助學生指導學習、開闊眼界、鞏固基本知識技能并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一、目前中小學音樂作業設計的普遍問題
盡管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對于音樂學科加大了關注重視的力度,但是仍有許多學校尤其是初高中學校,在音樂課程規劃和教學設計方面相比于語文、數學等“主科”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是音樂老師自己都不重視作業設計和布置的工作,老師往往只是在上級檢查、進行示范課教學時偶爾布置一些當堂完成的簡單作業,音樂作業“形同虛設”是目前作業設計最大的問題。其次,一些音樂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態度的影響,認為作業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起不到什么教學的效果,于是在布置作業時往往只是要求學生簡單地抄寫樂譜、歌詞,或是在課后自己一人、集體練習演唱課本上的歌曲,這實際上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一種機械性的重復,沒有任何的拓展創新與延伸,學生無法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到新東西,收獲新體驗”,久而久之也就喪失了積極完成作業的興趣和熱情。最后,絕大多數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習慣于“一刀切”,對全班全體學生布置要求相同的作業內容,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個體的現實情況和興趣偏好,導致一些學生“吃不飽”,而另一些學生“吃不了”的情況出現,這令人十分擔憂;由于作業的同質化嚴重,很多與課堂學習相關的音樂學習元素和課外資源也無法有效融入到作業之中。
二、基于“雙減”精神探索中小學音樂多元主題作業的意義
(一)促進作業提質增效
作業的形式是各學科教學方式與具體模式的直接反映,呈現給學生的作業是什么樣,反映出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育理念。“雙減”政策從本質上要求教師提升教育質量,也就是要提高作業總體水平、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而探索多元主題的音樂作業就是對“雙減”精神的積極回應,它強調打破音樂作業同質化、單一化、傳統化的桎梏。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學情和具體的教學條件來確定不同的作業思路,在思路的引導下展現出不同的主題內容,讓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都能夠得到回應,促進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之中體會藝術價值、感受生活氣息、收獲寶貴樂趣;同時在有著明確主題指向下的作業任務之中,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這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更能夠減少作業的總量負擔,起到提質增效的綜合性效果。
(二)彰顯作業育人指向
2022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將音樂、美術學科整合為同一課標,同時在藝術課程“核心素養”方面提出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大方面的內容;基于“雙減”精神探索中小學音樂多元主題作業,各個主題實際上就覆蓋了核心素養的每個方面。不同主題作業根據教材的規劃編排、教師的教學目標來確定大致的育人重點,能夠擺脫以往音樂作業形式單一、“大水漫灌”的情況,不僅使得學生簡單地完成對于課本中樂曲的復習和演唱練習,更帶動學生建構思維能力、發揚創新精神、提高藝術綜合表現和創作水平,受到優秀音樂作品背后深厚文化與情感思想的熏陶、滋養,學生久而久之就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和音樂鑒賞、表達方面的興趣習慣,使得“作業育人”的功能和效用更加突出。
三、“雙減”背景下的中小學音樂多元主題作業模式的建構策略
(一)優化組合鑒賞主題作業
學會欣賞、做一個“小小音樂鑒賞家”,是學習音樂學科、探索音樂“美麗花園”的第一步。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師要重點做好優化組合鑒賞主題作業的工作。很多老師覺得音樂鑒賞是課堂上需要帶領學生完成的教學任務,而鑒賞類的作業卻不知道如何下手,殊不知學生如果不在課后對于樂曲進行強化鑒賞和深入學習,學生很快就會忘記課上所學,僅僅對課堂學習內容保有粗略的印象。組合鑒賞主題作業突出鑒賞的作業要求,但是不僅僅是對單一樂曲的鑒賞,而是對樂曲的組合式鑒賞品評,它借鑒和遷移了“大單元教學”的先進理念思路,教師在組合作業之中確定細化的鑒賞主題,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更加宏觀的知識體系以及對于音樂的更高層面的理解。
例如,《送別》是近代音樂家李叔同的一首代表作,同時也是人教版音樂五年級的學習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欣賞”“演唱”“演奏”的多個教學模塊展開,具體圍繞作品進行教授,往往難以以《送別》作為學習“圓心”進行拓展和延伸,這時組合鑒賞主題作業就能“派上用場”。教師應當從作品本身進行深入分析:從歌曲的流派和風格角度思考,《送別》屬于學堂樂歌的一種;從歌曲的歷史與人物背景角度思考,《送別》是電影《城南舊事》的配樂,屬于經典的電影配樂之一。不同的角度代表著不同組合作業的布置思路,從“學堂樂歌”出發,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學堂樂歌大探險”:(1)上網搜集有關“學堂樂歌”的定義,找到這一流派下的音樂作品(三首即可,如《鐵匠》《練兵》等);(2)請認真聆聽《送別》和你所找到的樂曲,分別說一說它們歌詞的主題是什么?它們從速度、節奏和旋律的角度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欣賞樂曲后,你覺得“學堂樂歌”有什么樣的特點,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特色?而從“電影配樂”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布置“微課型”的作業,展示包括《送別》《想你的365天》(《寶蓮燈》配樂)、《風中飛舞的風箏》(《放牛班的春天》配樂)在內的剪輯MV,同時設計“音樂和電影:藝術大家庭的好朋友”學習任務單,要求學生在視聽過程中感受歌曲旋律的變化和電影情節起伏之間的“默契配合”,要求學生思考“《送別》等電影配樂在歌詞、快慢等方面是怎么表達出情感的?請你舉例”,學生需要結合某首配樂錄制“分享視頻”,不斷拓展學習視野、豐富學習內容。
(二)拓展視奏演唱主題作業
聲樂演唱是中小學音樂作業常見的一種形式,很多教師在布置音樂作業時首先會考慮采取這種形式。但是教師在長期的作業設計和布置中往往不善于進行創新和改造,習慣于維持作業“自行演唱2到3遍課本上的歌曲”的老樣子,學生久而久之也就喪失了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耙曌嘌莩黝}作業”強調在傳統演唱作業的基礎上加上“視奏”的內容,即要求學生從“體態律動”的角度出發做到會看簡譜和節奏型,能夠使用身邊的簡易道具來敲打節奏、進行演唱,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能力。
“視奏演唱主題作業”主要分為朗讀、找節奏、配合節奏進行演唱等幾個步驟。例如在初一《彩云追月》樂曲的作業布置方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的環節練習“唱簡譜”或是“模唱法”:對于抽象理解能力和識譜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直接唱出簡譜,同時通過拍手、跺腳等動作來找準音樂節奏;對于節奏感不強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使用“啦”來模唱樂譜,同時注意把握簡譜中切分音的使用。課后教師則可以布置學生單獨進行視奏演唱的作業:(1)《彩云追月》是我國的一首經典民樂,它節奏悠揚、順暢、柔美,請你使用木板、棍棒等道具,嘗試跟著樂曲和簡譜來敲打出它的節奏,根據節奏快慢設計出特色動作吧?。?)請你根據自己打節奏的“樂器”和經驗,來試著邊打節奏邊演唱這首歌曲。(3)請大家集體演唱《彩云追月》,首先相互比賽看誰唱得好、找出“主歌領唱”,誰節奏打得好就做“伴奏”,其他同學擔任“副歌合唱”,大家一起來唱出歌曲里的少數民族特色風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自由選擇完成作業任務(2)或(3),通過將節奏表演加入到作業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節奏韻律感、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
(三)優化綜合表演主題作業
要使得“雙減”背景下的中小學音樂多元主題作業能夠更好地突出“多元綜合”的特色,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自主藝術表達的意愿,將歌唱、表演和藝術創意創作等多種元素融入到音樂作業之中來,使得學生不僅能夠用眼看、動口唱,更能夠拓展思路調動身體各個感官“動手做”,使得學生感受到完成音樂作業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和滿足,為學生預留出更多的作業自由發揮的空間。
這里的“綜合表演主題作業”主要分為“音樂即興創作”“音樂角色表演”“音樂綜合實踐”三種主題類型。即興創作強調帶動學生在鑒賞和感受樂曲的基礎上,根據此時此刻的靈感和奇想來寫出配合樂曲的音樂故事、進行富有動感和節奏的舞蹈動作表演等;“音樂角色表演”作業強調針對一些故事性強、情節性強的樂曲來進行設計,如《癩蛤蟆與小青蛙》講述了癩蛤蟆和小青蛙之間因為長得相近而互相認錯自己的娃娃和爸爸的幽默情節,教師在這一課的課后作業可以布置如下的任務:請大家4人一組分別扮演“蛤蟆”爸爸和寶寶、“青蛙”爸爸和寶寶,請大家根據歌詞來自己設計“臺詞”、制作“青蛙”面具,把《癩蛤蟆與小青蛙》的故事演出來吧,請大家注意歌曲里主人公的情緒變化哦!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服務的環節組織表演活動、利用多媒體設備為表演配上生動有趣的背景音樂,也可以要求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表演,增進學生對于歌曲情感色彩和內容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要最大限度地突出作業減負提質增效的特色,保證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之中感受到成長和樂趣,多元主題特色作業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教師要圍繞學生主體、依托學習內容做好作業主題的分類和特色個體設計,以此來有效提高作業的總體質量。
【參考文獻】
[1]黃佳慧.智慧教育下初中音樂個性化作業的實施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2(6):52.
[2]黃燕茹.初中音樂作業設計的研究[J].家長,2022(3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