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

如今,觀眾對“田園夢”的審美和品位一再提升,侍弄花花草草,這項曾經歸屬于老年生活的活動,正在年輕人之中悄然醞釀著一場“審美革命”。
過去三年,年輕人開始在城市中培育和等待植物生長,每當新芽冒出、花骨朵盛開,感官重新被喚醒,生活似乎又充滿期待和希望。
1994年出生的小謝是一個大廠的自媒體運營,雖然上班時間是固定的,但由于互聯網行業的性質,工作時間是碎片化的,甚至需要“隨叫隨到”,精神上總是需要時刻緊繃著。
去年,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買了幾盆綠植放在家里增加一點綠色,沒想到綠植長得很茂盛,讓小謝覺得小小的家竟然有了一種生機勃勃的“錯覺”,就連心情也變得舒適起來了。從此,家里的綠植以肉眼可見的數量在增多,種類也逐漸豐富。從最開始的綠蘿、富貴竹,到虎皮蘭、量天尺,不僅客廳的空間被“征用”,小謝還專門將陽臺開辟出來,打造了一個“迷你植物園”。
高大的鶴望蘭、量天尺和散尾葵有序擺放,好養、耐活,最能營造森林感;前景一排孔雀竹芋、鳥巢蕨和虎皮蘭,參差錯落間是綠意盎然;再搭配迷迭香,擺上幾盆多肉或小花,裝飾上燈帶,這兒成為她引以為傲的“城市綠洲”。
如今,種植花草已經成為小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專門買了一把藤椅放在陽臺口,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坐在藤椅上,聽聽歌、看看書,甚至發發呆,被這些綠植包圍著,幻想著自己是宮崎駿童話世界里的主人公,那一刻才覺得自己的“少女心”沒有被生活壓力消磨殆盡。
小謝說:“雖然打理植物確實會占用我一部分休息時間,但是看著它們旺盛張揚的生命力,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那些生活、工作帶來的精神內耗、焦慮也都得到了釋放。”
像小謝一樣在城市中愛上園藝的年輕人還真不少。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的數據顯示,“80后”“90后”是2023年線上園藝綠植消費的主力人群,其中,“90后”用戶占比28%,“80后”用戶占比34%。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只有人們擁有足夠的食物、生活有余裕之后,他們才會對家居植物感興趣。成熟的家居植物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奢侈品。
愛上田園的年輕人,在瑣碎生活與自然時序之間尋找著微妙的平衡,也完成了與焦慮和忙碌的自我拉扯。與生活的瑣碎相比,花花草草帶來的“折騰”帶有治愈人心的力量。植物那種充滿勃勃生機的生長力,不僅有著喚醒和治愈人的力量,有時甚至可以說創造了人的力量。培育植物,意味著人們意識到應該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并提醒自己,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城市中的“田園夢”,是當代人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不盡如人意的世界所采取的一種態度,也讓人與人之間通過植物進行了重新連接。被美化后的夢幻“田園生活”,已經成為城市中產用來治愈的鎮靜劑。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城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化身城市新一代農人。他們樂于嘗試并學習和植物相處,這是他們對當下壓力最溫和的抵制:抵制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快節奏,抵制“不成功就不成人”的成功學語境,抵制事事以效益、速度為先的實利主義,抵制束縛個性的社會習俗和慣例。
哪怕田園無法成為我們的避難所,它也可以成為我們心靈的療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