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中,蔡開磊,馮才杰,陳志盛,林運賢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生在股骨大粗隆與小粗隆之間,是一種關節囊外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常見于老年人,由扭傷、摔傷等創傷導致,傷后髖部會出現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與致殘率[1]。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可顯著降低患者的臥床時間,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2]。復元活血湯的主要功效是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疏肝通絡,本研究主要觀察復元活血湯加減聯合PFNA 內固定術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炎性反應、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35~85歲,平均(56.23±5.43)歲;病程30~55 d,平均(41.32±4.21)d。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37~84歲,平均(55.87±5.26)歲;病程32~57 d,平均(43.65±4.4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220602)。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照《外科學》中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3]。經X 線片檢查顯示股骨粗隆間有骨折線,患肢存在皮下瘀血、大粗隆壓痛、大腿腫脹、畸形等,髖部有直接暴力損傷或間接外傷史,與股骨干骨折、股骨頸骨折鑒別后即可診斷為股骨粗隆間骨折。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相關診斷標準,主癥為骨折、腫脹、疼痛;次癥為口渴、便秘、舌質紅、苔黃。
1.3 納入標準 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外傷后患者髖部壓痛、叩擊痛、髖部腫痛,髖關節屈伸活動障礙等,經臨床X 線和CT 影像學確診;年齡35~85歲;依從性較好、配合治療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接受其他相關骨折手術治療者;傳染病或血液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PFNA 內固定術治療。手術在腰麻或腰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患者在牽引床上取適合體位,術者將健側肢髖關節向外彎曲、外展旋轉,固定在托架上,牽引患肢內收,復位骨折。對難以復位的患者,可輔助器械進行撬撥推壓復位。在C型臂X 線機下觀察保證復位;對患肢進行固定,定期消毒毛巾,以股骨大粗隆的頂點部位為進針點,在近端做一個5 cm的縱向切口,逐層切開并顯露大粗隆頂部,進針點為大粗隆頂點部位,將定位導針置入股骨髓腔,沿導針擴張股骨近端,引入PFNA 主釘;在X 線機透視下進行觀察,確保深度滿意后,將定位導針沿股骨頸近端導針方向放置;放置于股骨頸中心,深度為股骨頭皮質下5 mm;沿導針放置方向鉆孔,放置后壓緊并鎖緊螺旋刀片,安裝遠端瞄準器、聯鎖釘和尾帽;在X 線機透視下進行觀察,內固定滿意后,清洗止血,留置引流管,對切口進行縫合。術后24 h靜脈注射二代頭孢抗生素以預防感染,連用7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治療,組方:柴胡、桃仁、酒大黃各15 g,瓜蔞根、大黃、當歸各10 g,紅花、甘草片各5 g,水蛭6 g。辨證加減:大便不通加元明粉,呼吸困難加沉香、浙貝母。水煎,每日1劑,連用7 d。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1、7 d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健肢同一水平周徑)、患肢腫脹最大值(大腿根處過股骨大粗隆頂點之周徑)、住院時間、早期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尿鈣(Ca)水平變化。②骨代謝指標。采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 L,將其置于無抗凝管內,3 0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上清液置于ESTA 抗凝管中,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將稀釋后的血清標本、100μL標準液添加至酶標板,在37 ℃保溫箱中孵育30 min,使用酶標分析儀(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ML-dr3518)檢測450 nm 處吸光值,采用上述方法檢測骨鈣素(OC)、堿性磷酸酶(BALP)水平。③生活質量、髖關節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質量(ADL)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使用髖關節功能(Harris)量表對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越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④不良反應。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大腿疼痛、骨折延遲愈合、螺釘退出、骨折不愈合、感染、髖內翻的發生率。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疼痛程度、患肢水腫減輕,水腫消退范圍≥3 cm,3 d內腫脹減輕;有效:疼痛程度、患肢水腫減輕,水腫消退范圍≥2 cm 且<3 cm,3~6 d腫脹減輕。顯效+有效=總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分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早期負重時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早期負重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早期負重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早期負重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c P<0.05。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周) 早期負重時間(周)觀察組49 7.21±0.65c 9.32±0.82c 8.35±0.65c對照組49 13.34±1.09 14.24±1.07 13.09±1.06
(2)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7 d,兩組患者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均小于治療前,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前后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比較(cm,±s)
表2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前后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比較(c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與同組治療后1 d比較,b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c P<0.05。
組別例數時間腫脹值患肢腫脹最大值觀察組49治療前5.48±0.54 54.65±5.63治療后1 d 3.15±0.23ac 45.98±4.10ac治療后7 d 1.60±0.11abc 41.87±3.76abc對照組49治療前5.43±0.51 54.16±5.45治療后1 d 4.87±0.30a 50.34±5.09a治療后7 d 2.89±0.21ab 46.34±3.98ab
(3)VAS、ADL、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ADL、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7 d,兩組患者ADL、Harri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述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生活能力評分、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生活能力評分、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與同組治療后1 d比較,b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c 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生活能力評分髖關節功能評分觀察組 49 治療前9.88±1.51 34.12±3.09 38.12±3.09治療后1 d 6.35±0.97ac 60.23±6.06ac 58.47±5.76ac治療后7 d 3.12±0.45abc 83.23±8.54abc 85.98±8.87abc對照組 49 治療前9.78±1.40 34.53±3.54 38.76±3.43治療后1 d 8.34±1.21a 45.65±4.23a 45.78±4.23a治療后7 d 5.76±0.74ab 70.67±7.31ab 71.78±7.52ab
(4)骨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骨代謝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7 d,兩組患者OC、BALP水平均高于治療前,Ca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OC、BAL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Ca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與同組治療后1 d比較,b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c P<0.05。
組別 例數時間骨鈣素(ng/m L)堿性磷酸酶(U/L)尿鈣(mmol/L)觀察組 49 治療前9.12±1.24 18.54±1.23 6.86±0.68治療后1 d 15.42±1.57ac 24.43±2.52ac 3.98±0.37ac治療后7 d 20.12±2.08abc 29.55±2.94abc 2.42±0.11abc對照組 49 治療前9.34±1.32 18.87±1.54 6.65±0.64治療后1 d 11.54±1.12a 19.45±1.77a 5.76±0.51a治療后7 d 15.87±1.67ab 24.89±2.76ab 3.54±0.22ab
(5)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6)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病與外力撞擊、骨質疏松等有關,臨床治療以內固定術治療為主,但術后腫脹、疼痛等是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后常見的不適癥狀[4]。隨著中醫藥的興起,中醫在促進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康復中的價值逐漸凸顯,中藥治療不僅可以消腫止痛,還可以促進骨折組織的生長和細胞分化,消除術后血腫,促進骨骼生長代謝,恢復關節功能[5]。
臨床上用于髓內固定術的器械很多,PFNA 內固定術入針點選擇在股骨大粗隆頂點,操作方法較簡單[6-7]。研究發現,PFNA 內固定治療不僅可增加承載力,提升穩定性,還可最小化滑動位移,具有較好的穩定性[8]。PFNA 內固定手術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9]。研究表明,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使用PFNA 內固定治療,可有效縮短早期負重時間和住院時間[10-11]。孟繁星[12]研究發現,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PFNA 內固定術效果更佳。王慶海等[13]研究發現,應用PFNA 內固定術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術后近期并發癥發生率低,手術創傷小,有利于加快術后康復進程,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顯著。
中醫認為,骨折愈合過程包括瘀祛、新生、骨合,在骨折的初始階段,血不循經,壅塞脈道,血不活則瘀不祛,瘀不祛則骨不接,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此外,中醫認為骨折腫脹是血凝結作痛,即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受阻,致津液停聚而引起的腫脹,應辨證施治,以活血化瘀、消腫利水為主,可取得較好的療效[14-15]。復元活血湯是調血劑,具有疏肝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脅肋瘀腫、跌打損傷、血瘀痛證。復元活血湯方中甘草緩急止痛;柴胡疏肝行氣;瓜蔞根通絡散結;水蛭活血化瘀;桃仁、紅花消腫止痛;大黃行瘀血,破積滯,泄熱毒;當歸活血補血。諸藥合用,具有祛瘀止痛、益氣活血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元活血湯加減聯合PFNA 內固定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有效改善骨代謝指標,減輕疼痛程度,提高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