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有,陳樂樂,趙振強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由多種原因造成腦部血液供應出現障礙,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此種損害具有不可逆的特點,可導致局灶性(少數為完全性)的神經功能障礙臨床事件,從而出現偏癱、言語障礙、共濟失調、吞咽困難等表現[1]。根據該病的分期診斷標準,一般發病后兩周內為急性期,兩周至6個月為恢復期。經過急性期的溶栓、抗栓、改善腦循環、處理并發癥等一級康復治療,多數患者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缺損癥狀,需要在恢復期繼續進行二級康復。
中醫將腦梗死歸屬“中風”“卒中”范疇,在古籍中早有記載,以中草藥和針灸為代表的中醫特色療法,治療該病有良好的康復效果,在腦梗死恢復期具有較大的優勢[2]。醒腦開竅針刺法是石學敏院士于1972年創立的一種治療中風病的新型針刺法,在理論依據和操作方法等方面有別于傳統針刺法,其以醒腦開竅為治療原則,在選穴上以人體陰經和督脈穴為主,并將針刺手法進行量學規范,對改善中風患者的腦循環、保護腦細胞、改變腦功能的效果較為突出[3]。本次研究應用醒腦開竅針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觀察其對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江門市蓬江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39~68歲,平均(58.62±6.35)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個月,平均(2.38±1.05)個月;基礎疾病:冠心病5例,糖尿病3例,高血壓病10例,高脂血癥4例。研究組男14例,女11 例;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59.45±5.84)歲;病程最短3 周,最長4 個月,平均(2.66±1.16)個月;基礎疾病:冠心病4例,糖尿病5例,高血壓病9例,高脂血癥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12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4]。①急性起病。②神經功能缺失(一側面部或肢體麻木或無力,語言障礙等),大多數呈局灶性,個別為全面性。③腦部存在經頭部CT 或MRI證實的相應梗死灶,或上述癥狀體征持續24 h以上。④可排除非缺血性發病因素(如腦出血等)。中醫辨證診斷符合《中醫內科學》中風病的診斷標準[5]。①急性發病且進展迅速。②主癥:突發性半身不遂、肌膚不仁、口舌斜、言語謇澀、神志昏蒙等;次癥:頭痛、頭暈目眩、步態不穩、嗆食嗆水、目偏不瞬等。有兩項主癥,或1項主癥加兩項次癥即可。③癥狀、體征持續24 h以上。④發病者多在40歲以上。⑤腦CT 或MRI檢查得到證實。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39~70歲之間;兩周前發生過急性腦梗死;未經過醒腦開竅針法治療;患者了解本次治療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出血疾病者;合并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者;由腦外傷、腦腫瘤、代謝障礙、冠心病等引起的腦梗死者;嚴重貧血、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或妊娠期女性;精神病者。
2.1 對照組 采取規范化腦卒中二級預防和康復治療[6]。①對腦卒中可控危險因素(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疾患等)進行基礎干預。②藥物治療: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5,規格:25 mg/片,用量:25 mg/d,1次/日)、阿托伐他汀鈣片(福建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043,規格:10 mg/片,用量:10 mg/d,1次/日)。③康復訓練:采用Brunstrom 技術,根據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分期,編排符合患者個體差異的偏癱醫療體操,包括左右擊錘、手膝相拍、手足拍打、下肢劃圈、半橋踏步、旋轉屈伸、床邊擺腿等動作。每組動作可重復,每日訓練1~2次,每次時長和強度要循序漸進,最少持續40 min,可根據患者體力的耐受度靈活掌握。共治療4周。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聯合醒腦開竅針法治療。針具:選用規格為0.35 mm×25 mm 或0.35 mm×40 mm 的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長春愛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吉食藥監械(準)字2013第2270166號]。選穴:以雙側內關、水溝及患側三陰交為主穴,輔穴為患側極泉、患側尺澤、患側委中,配穴為雙側天柱、金津、玉液及患側合谷。操作方法:于雙側內關直刺13~25 mm,施提插捻轉結合的瀉法,施術1 min;于水溝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5~13 mm,施雀啄手法,使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于三陰交斜刺13~25 mm,施提插補法,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于極泉穴延經下移25~50 mm,直刺25~40 mm,施提插瀉法,以上肢抽動3次為度;于尺澤穴直刺13~20 mm,施提插瀉法,以手外旋抽動3次為度;于委中穴進針25~40 mm,施提插瀉法,使下肢抽動3次;于天柱穴直刺25~40 mm,施高頻捻轉補法;于金津、玉液點刺放血;于合谷穴進針25~40 mm,施提插瀉法。針刺得氣即可,均不留針。具體進針深度可結合患者個體差異和針刺得氣感而定。每日針刺兩次,連續針刺6 d,中間休息1 d。共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該量表包括意識、語言、感覺、上肢肌力、面癱、凝視能力等11個反映神經功能的問題,按每個問題涉及功能的正常或缺損程度打分,最高分為42分,最低分為0分。基線評估>16分的患者有可能死亡,而<6分則有可能恢復良好,每增加1分,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進行評分,該指數共有10項反映生活能力的內容,包括進餐、修飾、入廁、洗澡、床-輪椅轉移、穿-脫衣服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處理能力越強。其中100分為完全正常,>60分為輕度殘疾但生活能自理,41~60 分為中度殘疾,20~40分為重度殘疾,<20分為完全殘疾。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制定。根據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將臨床療效分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和惡化。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BI指數評分為正常;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BI指數評分為輕度至中度殘疾;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總有效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和進步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研究組25 9.37±2.14 4.43±1.32△▲對照組25 8.92±2.78 5.87±1.78△
(2)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研究組25 51.35±8.32 72.38±10.34△▲對照組25 52.67±9.78 63.52±11.28△
(3)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88.00%,22/25)高于對照組(60.00%,15/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發病率和復發率較高,是我國成年人致死、致殘的主要疾病,且發病年齡逐漸趨于年輕化[8]。腦梗死的病程一般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現代醫學認為,恢復期病理變化是損傷腦細胞的壞死組織產物被吸收,神經組織結構和功能開始重建,腦循環逐漸改善的過程,治療及康復措施主要為控制腦卒中危險因素,抗血小板聚集藥和腦血管擴張劑的應用,以及手術治療和康復訓練等[9]。
腦梗死的病變部位在腦,涉及心、肝、脾、腎等臟器,病機為本虛標實,在恢復期以虛中加實為主,根據病情程度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在腦梗死的中醫治療上,針灸療法以操作簡便、經濟實用、療效顯著的特點居于重要地位。傳統針法認為,恢復期的病機證候為氣虛血瘀,針刺取穴遵循“風取三陽”“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多選用陽經穴為主,主要作用為疏通經絡。針刺人體穴位的作用機制為調節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元損傷,抑制神經元凋亡,改善基因表達和信號通路,從而有效改善腦神經缺損體征和認知功能[10]。針刺療法可應用于腦梗死的各個分期,是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重要康復手段。
醒腦開竅針法目前已形成完備的中風病綜合針療體系。醒腦開竅針法以“竅閉神匿”為中風病總的病機,治則以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輔以疏通經絡,在取穴上以陰經和督脈為主,以主穴醒神開竅、通調元神,針對不同臨床表現及并發癥,對配伍腧穴的操作進行詳細的量學規范,效果顯著優于傳統針法。本研究中主穴選內關、水溝、三陰交,其中內關有醒心神、開心竅的作用,水溝對精神意識思維和語言功能障礙有獨特療效,而三陰交是滋補肝腎的主穴。輔穴選極泉、尺澤、委中,其中極泉可寬胸理氣,尺澤主治上肢癱瘓,委中主治下肢癱瘓。配穴為天柱、金津、玉液、合谷,其中天柱健腦養神,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金津、玉液治療語言謇澀、舌強不語,合谷可改善雙手功能障礙。醒腦開竅針刺法的作用機制可能是促進血-腦屏障和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改善腦循環及腦缺血缺氧,促進意識障礙和認知功能的恢復等[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證實醒腦開竅針法在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療效確切。然而,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功能障礙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本次研究方向主要著眼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變,今后將對該法的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