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謙,閆 沖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中醫院,山東 濟南 250400)
慢性穩定型心絞痛(chronic stable angina,CSA)是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征的分型之一,患者可在勞力負荷增加(如過度體力勞動、憤怒、高度興奮、飽食等)時胸痛發作,其特點為前胸出現陣發性壓榨性疼痛或憋悶感,可放射至心前區及左側上肢尺側,持續3~5 min,同時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體征,特征心電圖為出現S-T段壓低,停止誘發因素或使用硝酸酯制劑可使胸痛消失[1]。CSA是冠心病常見且占比較高的一種分型,雖然多數患者的生存時間較長,但該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而且還存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的風險,所以對CSA進行積極治療尤為重要。
劉紹武先生是全國首批500 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其生前在深入研究《傷寒論》基礎上創立了“三部六病”學說,在治療上倡導“協調療法”,所擬10余方用于治療臨床常見病和疑難雜癥效果顯著。調心湯是劉紹武教授治療各種心臟病的常用方劑,組方理論獨特,是傳統中醫整體觀和《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典型體現[2]。本研究將調心湯用于治療氣滯血瘀型CSA,為進一步提高療效,同時配合耳穴壓丸法,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平陰縣中醫院治療的120例氣滯血瘀型CSA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5~78歲,平均(58.54±7.36)歲;病程1~9年,平均(4.43±1.65)年;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6例,糖尿病7例。研究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3~75歲,平均(56.35±6.48)歲;病程0.5~8年,平均(3.89±1.28)年;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8例,糖尿病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平陰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0190825)。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內科學》中CSA 的診斷標準[3]。①臨床表現:胸痛常因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飽食、寒冷等因素誘發;疼痛部位多在胸骨體后,或波及胸前區,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等;壓迫性、緊縮性或燒灼性胸痛;持續時間通常為3~5 min,最多不超過30 min。②心電圖表現:心絞痛發作或運動負荷試驗時,心電圖可出現水平型或下斜型S-T 段壓低≥0.1 m V,可伴T 波倒置,發作緩解或試驗結束后心電圖恢復正常。符合上述①②條件即可建立診斷,經多層螺旋CT 冠狀動脈成像(CTA)或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可明確診斷。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辨為氣滯血瘀證[4]。主癥:胸痛,以胸悶脹痛為主,多由情志不遂誘發;次癥:兩脅脹痛,善太息,噯氣可減,口唇紫暗,心悸氣短,急躁易怒,脘痞,口苦;舌脈象:舌質紫暗,脈弦澀[4]。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心絞痛發作時間>3 min;患者知曉治療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由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者;其他心臟病或心臟神經官能癥、胃食管反流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引起的胸痛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重度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病者;嚴重肝、腎或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
2.1 對照組 ①調整生活方式。健康飲食,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運動,調整工作量,可進行適量的體力活動,減輕精神、心理壓力,合理控制血壓或血糖。②心絞痛發作時藥物治療。舌下含服0.5 mg硝酸甘油片(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022,每片0.5 mg),5 min后可重復用藥,直至心絞痛緩解,同時密切監測心率和血壓。③緩解期藥物治療。單硝酸異山梨酯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39,每片20 mg)餐后口服,每次10~20 mg,每日2~3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每片100 mg)餐后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每片20 mg)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晚餐時服用。治療1個月。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調心湯聯合耳穴壓丸法治療。①調心湯處方:丹參、紫蘇子、百合、瓜蔞各30 g,牡蠣24 g,柴胡、黃芩片、黨參片、五味子各15 g,川椒、甘草片、麥冬、烏藥、郁金各10 g,大棗10枚。隨證加減:血瘀甚者加水蛭10 g,或加桃仁、紅花各10 g;氣滯甚者加香附15 g,或加枳殼10 g。每日1劑,煎煮兩次,共取藥汁約500 mL,早晚餐后口服。②耳穴壓丸法:主穴選取心、神門、皮質下、腎穴,配穴選取枕、額、腎上腺等。每次選取4個主穴和任意1個配穴,挑選顆粒飽滿的油菜籽數枚備用,將醫用膠布裁成0.5 cm×0.5 cm的小方塊,然后再將油菜籽放置于醫用膠布中央。醫師或護士將粘貼油菜籽的醫用膠布緊貼在上述雙側耳穴上,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耳穴數次,每次2~3 min,以耳郭發熱為度。如耳穴無過敏或皮膚破損,可持續保留壓籽,2 d更換1次。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評定標準制定[5]。①綜合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且<70%,心電圖達到有效標準;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心電圖療效評定為無效;加重:與治療前相比,臨床癥狀未減輕,心電圖表現加重。②心電圖療效。顯效: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心電圖S-T段回升0.05 m V以上,但未達到顯效標準,主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低平變為直立;無效:心電圖無改變;加重:心電圖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 V 以上,或出現主導聯倒置T波加深25%以上、平坦T波倒置、心律失常等其他表現。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將胸痛胸悶、兩脅脹滿、心悸氣短、唇舌紫暗分為4個等級進行評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4分,重度計6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綜合療效比較 研究組綜合療效總有效率為88.33%(53/60),高于對照組的71.67%(4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滯血瘀型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綜合療效比較
(2)心電圖療效比較 研究組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為85.00%(51/60),高于對照組的66.67%(40/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滯血瘀型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3)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胸痛胸悶、兩脅脹滿、心悸氣短、唇舌紫暗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胸痛胸悶、兩脅脹滿、心悸氣短、唇舌紫暗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氣滯血瘀型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氣滯血瘀型慢性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時間 胸痛胸悶積分 兩脅脹滿積分 心悸氣短積分 唇舌紫暗積分研究組 60 治療前 5.46±1.44 5.85±1.62 5.73±1.25 5.28±1.37治療后 1.52±0.54△▲ 0.88±0.35△▲ 1.67±0.58△▲ 1.43±0.41△▲對照組 60 治療前 5.65±1.63 5.72±1.56 5.36±1.15 4.97±1.88治療后 2.74±0.66△ 1.74±0.85△ 2.28±0.74△ 2.14±0.55△
CSA 是在冠狀動脈存在固定性的嚴重狹窄基礎上,因其他誘因導致心肌負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劇而短暫的缺血缺氧綜合征,表現為胸部憋悶或胸骨后壓榨性疼痛[6]。CSA 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原本狹窄的冠狀動脈對心肌的血供尚能維持,如遇情緒劇烈變化、勞力過度、受寒、飽食等因素,使心臟負荷突然加重,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部分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無法滿足供血需求,此時就會引起心絞痛及其他伴隨癥狀。對于CSA 的治療,一方面要調整生活方式,消除冠心病的各種危險因素,同時要使用改善心肌缺血及預防心肌梗死的藥物,以期阻止或逆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改善本病的預后,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CSA 歸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發病與飲食不節、寒邪入侵、情志不遂、勞倦過度、年老體衰等因素相關,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是本虛標實之證,基本病機為“陽微陰弦”,證候要素組合多為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陰兩虛證[4]。臨床所見胸痹患者的證候并非單一類型,需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辨證治療。本研究納入氣滯血瘀證患者,治療原則為理氣活血、通絡止痛,兼顧正氣,方選劉紹武教授的調心湯,并聯合耳穴壓丸法治療。調心湯遵循《傷寒論》六經辨證,從整體觀念出發,對局部病證進行整體調理,即劉紹武教授倡導的“局部協調療法”。該方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方,合瓜蔞薤白半夏湯、生脈湯、百合湯加減而成,意在疏肝解郁,宣通氣機,調和陰陽,疏理三焦。故方以柴胡、黃芩、紫蘇子、川椒寒熱同調,升降共用;百合潤肺止咳,烏藥理氣止痛,瓜蔞寬胸散結,此三藥合用,共奏寬胸宣肺之效。丹參活血祛瘀涼血,郁金行氣解郁破瘀。黨參片、麥冬、五味子配成生脈散,以益氣養陰、斂汗生脈、護衛心陰,再配牡蠣安神止悸,以消胸痹、心悸、氣短諸癥。全方調理心、肝、脾、肺諸臟,共奏理氣活血、扶正祛邪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丹參具有增加冠狀動脈流量、保護心血管、減輕心肌缺血性損傷、降低心肌興奮性等作用[7];瓜蔞具有抑制缺血心肌細胞壞死、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8]。
耳穴壓丸法的治病機制源于耳與經絡的關系。《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蓋因人體六陽經與耳關系密切,而六陰經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間接與耳關聯。奇經八脈又錯行于十二經脈之間,加強了耳與十二經脈的關系,故以壓丸法作用于耳穴,可起到調節和治療全身諸臟器疾病的作用[9]。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耳穴壓豆療法可刺激神經末梢感受器,這種刺激可通過神經、體液傳送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心血管中樞,從而調節心臟功能[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綜合療效、心電圖療效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常規西藥基礎上使用調心湯聯合耳穴壓丸法治療氣滯血瘀型CSA 的療效優于單純使用常規西藥治療。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為觀察證型單一,而調心湯體現的是整體觀念和協調療法,今后將納入其他CSA 中醫證型或冠心病其他類型患者,以進一步明確該方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