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榮
(山西省太原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發病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膽汁反流、長期服用抗炎藥、遺傳等因素相關,會引起腹痛、腹脹、反酸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日常飲食及生活[1]。既往臨床醫師針對CAG 多采用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西藥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癥狀,但療程較長[2-3]。CAG 屬于中醫“胃脘痛”范疇,多因脾胃不和所致,治療應以寒熱并調、和胃降逆為主[4]。本研究觀察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CAG 寒熱錯雜證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太原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內科治療的95例CAG 寒熱錯雜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22 例,女25 例;年齡42~69 歲,平均(55.69±4.37)歲;病程:<5 年13 例,5~8 年21 例,>8 年13例,平均病程(6.23±2.88)年;病情:輕度15例,中度23例,重度9例;Hp陽性42例。觀察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40~68 歲,平均(55.79±4.24)歲;病程:<5年11例,5~8年22例,>8年15例,平均病程(6.69±2.89)年;病情:輕度13例,中度24例,重度11例;Hp陽性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太原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為2020審(75號)]。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照《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中的診斷標準[5]。有腹痛、腹脹、反酸、食欲減退、餐后飽脹等癥狀,經胃鏡檢查確診。②中醫診斷參照《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的診斷標準辨為寒熱錯雜證。癥見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胃中灼熱,飯后飽脹,食欲下降,口黏口苦,大便溏泄,苔膩,脈弦滑[6]。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8歲;參與研究前1個月未使用其他藥物治療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精神正常,有一定理解能力者。
1.4 排除標準 合并惡性腫瘤者;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根據癥狀給予相應西藥以對癥治療。奧美拉唑腸溶片(云鵬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239,每片20 mg)口服,每次1 片,每日兩次;阿莫西林膠囊(山西昂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2454,每粒0.25 g)口服,每次4粒,每日兩次;克拉霉素膠囊(江蘇祥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91,每粒0.25 g)口服,每次1粒,每日兩次;膠體酒石酸鉍膠囊(山西雙雁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772,每粒55 mg)口服,每次3 粒,每日兩次。持續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A方:姜半夏9 g,黃連片9 g,黃芩片9 g,人參片6 g(另煎兌服),炙甘草9 g,干姜9 g,大棗4枚。隨癥加減:腹部脹滿者,加大腹皮18 g,厚樸12 g;胃部反酸者,加海螵蛸12 g;納差者,加炒麥芽18 g,神曲9 g,雞內金12 g。每日1 劑,加水煎煮,濾渣取藥液400 m L,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次200 m L。持續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CAG 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腹痛、腹脹、反酸、食欲減退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增生消失,腺體萎縮>75%;顯效:上述癥狀顯著好轉,胃鏡檢查顯示增生減輕兩個等級,腺體萎縮>50%且≤75%;有效:上述癥狀有所減輕,胃鏡檢查顯示腺體萎縮減少≤50%,增生減輕1個等級;無效:上述癥狀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甚至加重[7]。②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將兩項主癥(胃脘痞脹或疼痛、胃脘灼熱)及5項次癥(惡心嘔吐、口臭口苦、大便干燥、心煩易怒、反酸)根據病情程度(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分及0、1、2、3分,總分0~27分,積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③免疫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 L,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提供的Epies XL型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T 淋巴細胞水平。④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記錄患者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3%(46/48),高于對照組的80.85%(38/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觀察組48 21.25±2.47 14.27±2.02△▲對照組47 20.94±2.35 18.94±2.33△
(3)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D+3、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CD+3、CD+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CD+8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時間CD+3 CD+4 CD+8觀察組48治療前 44.28±4.63 27.91±3.34 30.05±3.41治療后 55.67±5.10△▲ 36.02±4.34△▲ 22.24±2.82△▲對照組47治療前 44.81±4.27 28.04±3.08 29.86±3.05治療后 50.84±5.04△ 32.24±3.82△24.96±2.37△
(4)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惡心3例、腹瀉1例,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腹瀉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4/48),與對照組6.38%(3/4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Hp感染是誘發CAG 的高危因素,可破壞或殺滅胃上皮細胞,增加胃酸分泌,還可導致中性粒細胞聚集,誘導多種炎癥細胞因子釋放,導致胃部持續存在炎性反應,若未及時有效治療,CAG 可向胃癌轉化,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8],且膽汁反流、免疫因子、遺傳等因素均會影響疾病的發展。西醫治療CAG 以藥物療法為主,可有效抑制炎性反應及胃酸生成,促進胃黏膜愈合,從而抑制疾病的發展,但西藥不良反應較多,且藥效發揮與個人體質相關,并不能滿足臨床需求。
中醫認為,CAG 病位在胃,屬于“痞滿”范疇,與脾相關,脾為陰土,多為寒證,胃為陽土,多為熱證,治療應以寒熱并調、和胃降逆為主要原則。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脾胃病的常用湯劑,具有寒熱平調、和胃降逆之功。方中姜半夏可降逆止嘔;黃連、黃芩清熱瀉火;人參補氣生津;炙甘草益氣補脾和胃;干姜溫中散寒;大棗健脾養胃。腹部脹滿者,加大腹皮下氣寬中,加厚樸下氣除滿;胃部反酸者,加海螵蛸治胃痛吞酸;納差者,加炒麥芽和中消食,加神曲、雞內金消食滯。諸藥配伍,共奏寒熱并調、和胃降逆之功。研究發現,半夏具有免疫調節、保護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9];黃連中的小檗堿、黃連堿具有抑菌作用[10];黃芩中的黃芩苷元可提高機體免疫力[11];炙甘草有抗炎、調節機體免疫等作用[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半夏瀉心湯聯合西藥治療CAG 寒熱錯雜證患者可提高其臨床療效,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近年來,免疫功能在CAG發病中逐漸受到重視,多數CAG 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下降表現,以CD+8升高及CD+3、CD+4降低為典型表現。治療后,觀察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CD+3、CD+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相當,表明半夏瀉心湯聯合西藥治療CAG 脾胃濕熱證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較高。王雪梅等[13]研究報道,半夏瀉心湯加減用于脾胃濕熱型CAG 患者中可減輕胃部炎性反應,提高免疫功能。與本研究相關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中西藥聯合應用,標本兼顧,在減少胃酸分泌、減輕炎性反應、調整胃腸運動等多方面發揮協同作用,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CAG寒熱錯雜證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免疫功能,安全可靠,但本研究還存在觀察周期較短等局限,關于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對CAG 的遠期療效還需進一步證實。